陳鴻潔 錢 云 只佳增 王樹明
(云南省紅河熱帶農(nóng)業(yè)科學研究所 云南河口 661309)
辣木(Moringa oleiferaLam.)又稱鼓槌樹,屬于辣木科辣木屬熱帶落葉喬木,原產(chǎn)印度北部及非洲,是一種多用途多年生速生喬木樹種[1]。辣木廣泛分布在印度、菲律賓、泰國、馬來西亞等國,我國云南、海南、四川、福建等地也都進行了引種栽培[2-3]。辣木喜光照,適應性較強,能適應熱帶半干旱及濕潤氣候,它的適宜生長溫度是25~35℃,在有遮蔭的情況下能忍受48℃的高溫,也能耐受輕微的霜凍。辣木主要以嫩枝、葉、花、嫩豆莢和種仁為收獲物供人們利用[4]。辣木葉、果均具有優(yōu)良的食用和藥用價值,果實提取的植物油具有獨特的工業(yè)用途,被世界譽為 “神奇之樹”、 “生命之樹”[5]。云南省紅河熱帶農(nóng)業(yè)科學研究所于2014年從云南省熱帶作物研究所引入印度傳統(tǒng)種的改良種多油辣木PKM-1進行試種,在辣木種植過程中,辣木的種植密度會對其生長量和產(chǎn)量產(chǎn)生一定的影響,因此需要將辣木種植密度控制在科學合理的范圍之內(nèi)。為探討在云南河口濕熱環(huán)境下較適宜的種植密度,本試驗研究了3種不同種植密度對辣木生長量及產(chǎn)量的影響情況,為辣木在濕熱河谷熱區(qū)的推廣提供理論基礎。
1.1.1 試材
試驗材料為云南省熱帶作物研究所提供的生長快速、嫩梢口感較鮮嫩的多油辣木PKM-1種子。
1.1.2 樣地概況
試驗地點為云南省紅河熱帶農(nóng)業(yè)科學研究所辣木基地,位于云南省河口縣境內(nèi),海拔110 m,地處熱帶北緣,屬濕熱河谷地區(qū)。2015年的氣象資料顯示,年極端最高溫41.0℃,出現(xiàn)在7月4日;年極端最低溫9.5℃,出現(xiàn)在1月14日;年均溫度24.7℃;全年高溫期為5~8月;年降水量1502.2 mm;年均相對濕度81.6%,日照1 697.4 h。降水量全年分布不均,雨季(5~9月)降雨量約占全年總雨量的87%,高溫多濕,雨熱同季,干濕季分明,全年無霜(該氣象資料由河口縣氣象局提供)。
1.2.1 試驗設計
本試驗選擇80 cm×150 cm、150 cm×200 cm、250 cm×300 cm 3種種植密度,每種密度3個重復,每個重復觀測5株,共45株。定植穴規(guī)格為30cm×40 cm×50 cm,每穴施入5 kg有機肥和100 g鈣鎂磷肥作為底肥,定植后經(jīng)常松土鋤草、適時澆水、施肥。選擇的種植材料于2014年10月定植。
1.2.2 項目測定
生長期辣木的株高、分支數(shù)、地徑、冠幅、開花數(shù)和結實量等指標均可作為客觀定量指標來評價辣木生長試驗效果[6]。本試驗測定了株高、地徑、物候、結實率和種子千粒重作為評價指標。
觀測時間:2014年10月定植后始至2015年底結束。
株高和地徑:首次測量時間為幼苗成活后半個月內(nèi),以后每月月末測量1次。
物候:從2015年3月初開始觀察,每10 d觀察1次,現(xiàn)蕾后每2 d觀察1次開花期。
結實率和種子千粒重:成熟后測定辣木的結實率和種子千粒重。
1.2.3 數(shù)據(jù)處理
觀測結果使用Excel整理后,采用SPSS 19.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和LSD法多重比較。
辣木喜光照,適宜生長溫度為25~35℃ ,能耐受輕微的霜凍和長期的干旱,對土壤條件和降雨量都有很強的適應性。在云南河口,辣木于10月中旬定植,冬季低溫來臨,辣木長勢緩慢,直到開春后,溫度回升,株高和地徑生長迅速,3~9月為適宜辣木生長高峰期,之后因為冬季低溫來臨,長勢趨于緩慢并出現(xiàn)負增長甚至落葉(圖1、2)。
圖1不同種植密度辣木株高變化趨勢圖
圖2不同種植密度辣木地徑變化趨勢圖
種植1年后,密度80 cm×150 cm的平均株高達626.78 cm,平均地徑達9.41 cm;密度150 cm×200 cm的平均株高達685.92 cm,平均地徑達10.94 cm;密度 250 cm×300 cm的平均株高達743.58 cm,平均地徑達11.53 cm,株高、地徑的增長量大小為250 cm×300 cm>150 cm×200 cm>80 cm×150 cm。因種植密度250 cm×300 cm的株行距寬、通風、光照充足,地徑增長量顯著高于80cm×150 cm,與150 cm×200 cm無顯著性差異,3種密度之間的株高增長量差異均不顯著(表1)。
表1 不同種植密度辣木株高和地徑的增長量
由表2可知,3種種植密度下辣木的現(xiàn)蕾日期一致,但初花期、盛花期、末花期和果實成熟期隨密度減小而提前,密度250 cm×300 cm和150 cm×200 cm比80 cm×150 cm的相應提前20 d左右。初步表明,在相同的管理條件下,種植密度越小,單株吸收的水分和養(yǎng)分越多,越能促進辣木的生長發(fā)育。
由表3可知,在云南河口濕熱環(huán)境條件下,種植1年的辣木結實率僅為27%~33%,結實率較低,導致畝產(chǎn)較低。3種種植密度的種子產(chǎn)量、結實率和種子千粒重差異不顯著,但從平均值比較來看,密度越小種子產(chǎn)量越大、種子千粒重越高,種子個重越大,這個研究結果與關佩聰?shù)南嗤琜7]。
表2 不同種植密度對辣木物候期的影響
表3 不同種植密度對辣木結實的影響
植物的株高、地徑、冠幅、開花數(shù)和結實量等生長指標是反應植物生長情況的重要指標。密度的增加將造成群落個體間對環(huán)境資源的競爭[8],并且會導致株高的減小和地徑的顯著減小[9]。在本研究中,種植密度小的辣木生長量和種子產(chǎn)量均優(yōu)于種植密度大的,這個結果與Creed等[8]和Brahim等[9]的研究基本一致。因為隨著密度的增大,平均每棵辣木得到的光照、水分、土壤養(yǎng)分等都比生長在密度小的空間里少,所以植株生長較弱[10];且密度越大,光照越不足,光合強度減弱,供應果實生長的有機物來源減少,果實的生長發(fā)育受到影響[11],因此密度大的結實率降低,果實質量差。在本試驗中,種植密度250 cm×300 cm由于光照充足、株行距較大,根系對土壤養(yǎng)分吸收競爭弱,促進了辣木的生長、開花與結果,使辣木的生殖生長期提前,促進結果樹的增多,保證了種子的產(chǎn)量和質量[12]。因此,在河口濕熱環(huán)境下,適當減小種植密度可促進辣木的生長及提高種子產(chǎn)量。本研究提出的種植密度栽培技術來源于一年生辣木的試驗結果,對河口濕熱河谷的辣木生產(chǎn)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通過辣木的種植試驗得知,辣木的生長量和產(chǎn)量與種植密度有極大的關系,但是影響辣木生長量及產(chǎn)量的因素較多,與氣候條件、品種、通風條件、土壤肥力、種植模式、種植年限及栽培措施等有極大的關系。本試驗僅以種植密度為單一影響因素分析了一年生辣木品種PKM1在云南河口濕熱氣候條件下的生長情況,其它辣木品種和影響因素是否與上述研究結果一致,還需進行下一步的試驗研究及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