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健深
小學生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是關系到我國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事業(yè)成敗的關鍵。然而,隨著現(xiàn)代社會的快節(jié)奏和激烈競爭,小學生周圍的一切也急劇地變化著,這毫無疑問影響著小學生心理品質(zhì)的健康發(fā)展。小學生正處在身心迅速發(fā)展、個性特征、道德品質(zhì)形成的階段,所以,在小學生品德課堂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顯得尤為重要。在教學實踐中,我發(fā)現(xiàn)在學科教學中有機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是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下面就如何在《品德與社會》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談談自己的嘗試和做法。
一、運用哲理故事,觸動學生心靈
識牛之道:農(nóng)夫養(yǎng)了一頭母牛。過了沒多久,母牛生下了一頭小母牛。小母牛長大后和牛媽媽看上去一模一樣,不看牙口,外人根本分辨不出哪個是牛媽媽,哪個是小牛。一次,農(nóng)夫遇到一位智者。農(nóng)夫炫耀起自己的牛來,還說,除了他自己,沒人能分辨出哪頭是牛媽媽。智者聽后笑著說:“這還不容易?閉著眼睛我也認得出來。”農(nóng)夫頭一次遇到這樣說大話的人,他不相信,就說:“你要能認出來,我把小牛送給你。”智者到路邊的田里扯了一把鮮嫩的青草,然后,讓農(nóng)夫用布條蒙住了自己的眼睛。智者摸索著來到兩頭牛面前,他舉起手里的青草,其中的一頭??吹胶篑R上吃了起來。智者用手摸了摸兩頭牛的嘴巴,指著那頭沒吃草的牛說:“這是牛媽媽?!鞭r(nóng)夫目瞪口呆,忙問智者:“你這么肯定,這頭是牛媽媽?”智者說:“當孩子在媽媽身邊時,媽媽總會把有限的食物讓給她的孩子?!?/p>
作為教師,我們總會面對一些學生的犯錯,我們往往會覺得學生不愛學習、不懂得感恩,上課時常常走神。教師如果只是指責批評或單純的說教,教育的效果是極其有限的,學生要的不是暴風驟雨式的批評或蒼白的說教,而是和風細雨式的滲透教育。在教學工作中,我們要多用哲理故事來觸動孩子的心靈,即使觸動一點點我們也不要錯過。讓孩子們在觸動中看到自己的短處,認識自己的長處,從而轉變過去錯誤的觀念,重新塑造良好的自我形象,以便在未來的學習和生活中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tài)。所以,我們教師要對教材進行加工,對教材中講到的哲理進行深化,通過適當?shù)姆绞揭龑W生理解教材中的人物在遭受逆境和苦難時的表現(xiàn),學會勇敢面對困難。通過哲理故事,觸動學生的心靈,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無關痛癢的說教都是蒼白無力的,都無法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運用哲理故事來觸動學生的心靈,這對塑造學生積極的心理素質(zhì),形成健全的人格都具有非常大的幫助作用。
二、運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增強學生的自信心
自信心是一個人對自己能力的確信,它作為一種人格品質(zhì),對激發(fā)人的意志力、發(fā)揮人的智力因素和取得人生成功都有很大的影響。在《品德與社會》教材中蘊涵著十分豐富的教育資源,若能挖掘出來,結合學生的特點,借以恰當?shù)慕虒W方法,就能有效地提升學生的心理品質(zhì),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自信心。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時刻注意把握教學目的,把握一切教育時機,創(chuàng)設一些教學情景,幫助學生挖掘自己的潛能,幫助每一位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發(fā)展的空間,最大限度地開發(fā)出每位學生的內(nèi)存潛能,樹立信心。
三、結合教材內(nèi)容,把心理健康教育有機滲透在課堂中
在《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幫助學生增強課堂學習中的智力與非智力因素的投入水平與效果,提高課堂教學質(zhì)量。它能夠幫助學生化解學習上心理的困擾,調(diào)節(jié)和優(yōu)化學習心理狀態(tài),有效投入到學習活動中。例如:一些要學生動手操作的內(nèi)容,教師要鼓勵學生積極動手,不怕失敗,讓學生實踐體驗,在形成技能過程中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在現(xiàn)有的《品德與社會》教材中,都會或多或少地穿插著心理健康教育的內(nèi)容,教師應充分利用現(xiàn)代化的教學手段對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加以改進和優(yōu)化,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心理個性。這樣的教育方式實際上是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加強了對知識實踐性的理解,增強了學生對知識的了解和運用的能力,這對學生健康心理品質(zhì)的形成起到了不可磨滅的作用。
四、營造良好的課堂心理環(huán)境,讓學生“自我塑造”
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我們會經(jīng)常遇到一些“問題兒童”,大多數(shù)教師首先的做法是指責孩子的不對,讓學生體會不到成功的喜悅,這樣往往會挫傷孩子的自尊心,使他們失去自信,變得沉默、孤僻,從而導致學生心理出現(xiàn)問題。心理學告訴我們:學生“自我成長”的需要包括求知的需要,受尊重的需要,成功的需要等。教育既是一門科學,又是一門藝術,對學生的品德教育更需要教師講究藝術。教師為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寬松的課堂環(huán)境,讓學生做課堂的主人,做學習的主人,主動地在課堂中實現(xiàn)自我塑造。讓學生質(zhì)疑,讓學生提出不同的見解,讓學生提出與教師不同的觀點,允許提出錯誤觀點。這樣,在課堂中便能形成師生間的平等交流與共同研討的民主氛圍。有了這樣的氛圍,學生充分展示自我,學生思想的泉水便會無拘無束地奔涌,師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就會有思想碰撞,就會在質(zhì)疑、論辯與闡釋中獲得真知灼見。在這樣的氛圍中,不僅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信心和勇氣,而且培養(yǎng)了學生共同探究、積極向上的精神。
五、針對不同學生的心理特征給予不同的幫助
在品德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是要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更要細心地觀察和了解每位學生的基本狀況。對每位學生的心理、情感都要有一個比較全面的了解。當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所表現(xiàn)出不良情緒時,要及時加以引導,通過個別談心,掌握學生的不健康心理,再“對癥下藥”,對學生進行有效的心理調(diào)節(jié),幫助他們克服缺點,避免學生較長時間的處于不良的心理狀態(tài)下。此外,還要對個別的學生給予特別的照顧。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是一項長期而復雜的工程,而心理品質(zhì)教育更是一種慢慢內(nèi)化的教育。大數(shù)據(jù)時代下的基礎教育,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們需要結合任教學科的特點,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則、方法充分運用到教學中去,確保學生的健康成長,使學生的人格得到和諧發(fā)展,為適應未來社會需要在能力和心理上打下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