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以粵語童謠為例論述在學前教育兒童文學課程中開展童謠教學,闡述學前教育兒童文學課程應遵循教育性、適宜性、時代性等基本準則對粵語童謠進行創(chuàng)新和改編,通過在語言領域、藝術領域、游戲活動中融合與滲透粵語童謠,讓孩子在粵語童謠的滋養(yǎng)中快樂成長。
【關鍵詞】學前教育 兒童文學課程 童謠教學 粵語童謠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9)01B-0131-02
孩子的發(fā)展會受到其所處地區(qū)文化的潛移默化影響。童謠作為一個地區(qū)的特殊文化體系的主要載體之一,在學前教育中卻沒有獲得應有的重視,如今可以聽、會、唱童謠的孩子越來越少。嶺南地區(qū)的粵語童謠也面臨著類似的窘境。究其原因,主要是:第一,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持續(xù)深入,很多的外來人口來到廣東,在帶動廣東經(jīng)濟不斷發(fā)展的同時,也降低了粵語在人們日常生活中的使用率,大量本土的孩子在幼兒園里也基本使用普通話進行溝通,會說粵語的孩子慢慢地減少。第二,受到外來文化以及現(xiàn)代傳媒的影響,孩子唱的與聽的都是從網(wǎng)絡及電視上得到的,粵語童謠在孩子的世界里漸漸遠去。本文試以粵語童謠為例探索中職學前教育專業(yè)中童謠教學的開展。
一、學前教育中選擇粵語童謠的基本準則
作為一種文化的存在方式,粵語童謠取自生活,又高于生活,再加上歷史的限制性,大量粵語童謠中的內容都大大超出了當前孩子的接受力以及理解力。杜威提出:“教育一定要以孩子已有的經(jīng)驗為出發(fā)點,在已有經(jīng)驗范疇內,選擇那些有可能有希望提出一些新問題的事物,這些新問題可以激發(fā)新的判斷方式與新的觀察,進一步拓展未來經(jīng)驗的范圍。”因此,學前教育兒童文學課程中引入粵語童謠時,不可以對孩子系統(tǒng)地灌輸成人知識,應該按照孩子能夠接受的方式選擇粵語童謠,并進行創(chuàng)新與改編,將童謠還原于孩子能夠操作的詳細活動與能夠感知的生活經(jīng)驗,讓孩子在粵語童謠的學習進程中可以利用其生活中已有的經(jīng)驗來創(chuàng)建新的經(jīng)驗。學前教育中選擇粵語童謠應遵循教育性、適宜性、時代性等基本準則。
(一)教育性準則。傳統(tǒng)文化包含了粵語童謠,其保留了很多傳統(tǒng)文化中的精髓,然而因為受到時代的限制,并不是全部的粵語童謠都擁有積極的教育作用。因此,在學前教育兒童文學課程中引入粵語童謠時,應該對其實行價值判斷,仔細地區(qū)分以及鑒別,重視其思想性與教育性,選取一些有利于孩子能夠得到重要經(jīng)驗的童謠,剔除與淘汰部分具有偽科學或迷信色彩的童謠,進一步讓孩子在優(yōu)秀童謠的灌輸中聯(lián)結鄉(xiāng)情、積累經(jīng)驗以及感受快樂。
(二)適宜性準則。人的一生都處于持續(xù)地發(fā)展與學習當中,然而人在每一個年齡階段學習的方式與內容是不同的。處在兒童期的孩子具有其獨特的學習方式以及學習內容。在學前教育兒童文學課程中引入粵語童謠的時候,一定要考慮孩子的認知水平以及年齡特征,即粵語童謠內容的廣度以及深度一定要與孩子的認知特征相符,是孩子能夠接受與理解的。
(三)時代性準則。社會在快速發(fā)展,人們在持續(xù)進步,如今的社會生活為時代氣息所包圍。為了粵語童謠擁有豐富性和時代性,就應該緊密結合孩子的生活實際。對于孩子來說,唯有與他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的童謠,才可以引發(fā)他們的聯(lián)想,調動他們的興趣,推進他們的運用與理解。因此,學前教育兒童文學課程中在選擇粵語童謠的內容時,應該最大限度地選取擁有時代性的,讓孩子可以摸得著、看得見,或者是可以體驗或感受得到的童謠。
二、學前教育兒童文學課程中開展粵語童謠教學的方法
學前教育兒童文學課程中粵語童謠的傳承,并不只是在已有的課程中引進粵語童謠,而是采取一種新的方式與視角完成已有的課程,讓粵語童謠的學習以及部分課程內容的學習在同一進程中密切聯(lián)系起來,展現(xiàn)學前教育課程中粵語童謠的融合性以及滲透性?;浾Z童謠要想變成學前教育課程中的重要內容,還應該重視其可活動性以及可體驗性。杜威提出:“成人心目中精確的與系統(tǒng)的經(jīng)驗對我們擁有的價值,主要在于依照孩子生活直接所表現(xiàn)的那樣來解釋它,而且還不斷對它進行指導與引導?!睂τ诤⒆觼碚f,粵語童謠就是一種動口、動腦以及動手的活動。因此,在學前教育兒童文學課程中引進粵語童謠的時候,老師的作用并不是說教與解釋,而是啟發(fā)以及引導孩子在快樂的分享與體驗進程中學會創(chuàng)造和表現(xiàn)、欣賞和感受。
(一)在語言領域的滲透和融合。粵語童謠作為一種兒童語言,同音樂和詩歌一樣,能唱,能說,童謠富有節(jié)奏感且精練的語言深受廣大幼兒的喜愛,因此,成了當前幼兒語言教育領域非常重要的內容。比如,我們所熟知的《月光光》,這首童謠運用“三三”句式和頂針的修辭,整個童謠環(huán)環(huán)相扣,一氣呵成,將嶺南當?shù)氐耐林幕蛶X南人民的生活環(huán)境描述得淋漓盡致。因此,教師可以從童謠的特點入手,在語言教育當中融入童謠,并讓孩子們認真地欣賞,在這過程中,教師要幫助幼兒在傾聽和觀察中,感受和體會“月光光”的情境,之后教師再和孩子們一起談論同童謠相關的內容,進一步加強孩子們對童謠的理解。然后,教師再引導幼兒隨著音樂節(jié)奏,一邊念童謠一邊為自己打節(jié)奏。朗誦童謠之后,教師讓孩子們自由組合,兩人一組,自由朗誦。最后,教師根據(jù)童謠的節(jié)奏和特點引導孩子創(chuàng)編童謠,讓孩子們在創(chuàng)編過程中切實有效地感受童謠的趣味,調動幼兒學習語言的興趣,同時也有效地豐富其語言詞匯,促使幼兒創(chuàng)造能力和語言能力的提升。
(二)在藝術領域的滲透和融合?;浾Z童謠是一種文學樣式,具有較強的音樂性節(jié)奏感,在音樂、舞蹈和繪畫恰當?shù)厝诤蠞B透粵語童謠,可充分調動幼兒興趣,讓其積極主動地參與到粵語童謠的學習中,同時還可以整合孩子們原有的經(jīng)驗,進一步促幼兒的全面發(fā)展。我們以《凼凼轉》為例:“凼凼轉,菊花圓,炒米餅,糯米團,阿媽叫我睇龍船,我吾睇,睇雞仔,雞仔大,摞去賣,賣得幾多錢?賣得三百六十五個仙。”這首粵語童謠主要描述的是在廣東過端午節(jié),孩子們左手拿著漂亮的風箏,右手拿著可口的糯米團和炒米餅,在午后斑駁的日影里圍著圓圈轉圈情景。教師將粵語童謠融入藝術活動中,需借助多媒體播放《凼凼轉》的視頻和音樂,使孩子直觀形象地欣賞童謠,切實地感受到童謠所帶來的有趣意境,之后再融入孩子中間,同孩子們一起來討論《凼凼轉》的內容,通過這種方式,幫助其理解童謠描述的情景。之后,教師再引導幼兒一邊念童謠,一邊創(chuàng)編與童謠相關的動作。最后,教師在融入幼兒當中同孩子們一起做游戲,并鼓勵和引導幼兒,根據(jù)自身的經(jīng)驗,天馬行空地創(chuàng)編唱玩游戲,如果有孩子唱到“阿媽叫我睇龍船”時則表示本次游戲結束。教師通過這樣的藝術活動促使幼兒藝術創(chuàng)造力和藝術表現(xiàn)力發(fā)展,也在很大程度上激發(fā)了幼兒對我國民間藝術活動的喜愛。
(三)在游戲活動中的融合以及滲透。在孩子的平時活動中,除了生活中的活動與教學活動外,就是游戲活動。孩子主要的學習方式之一就是游戲,“孩子應該使自己的世界順應于自己的具體行動,而不是使自己的行動去順應世界的約束,孩子經(jīng)過游戲,就可以讓世界之很難理解和很難制服的方面變得能夠理解、制服”。因此,粵語童謠發(fā)展與傳承的主要領域之一就是游戲。例如《咕碌咕碌》:“上上下下,左左右右,前前后后,咕碌咕碌一,咕碌咕碌二,咕碌咕碌三,準備開炮打敵人!”我們將它引進到戶外的游戲環(huán)節(jié),老師首先在戶外創(chuàng)建一個稻草怪獸的形象,然后帶領孩子一起讀童謠,讀到前面三句的時候,一邊拍手一邊念,等讀到咕嚕咕嚕的時候拳頭在胸前反復滾動,當讀到“一、二、三”的時候分別伸出對應的手指頭,最終到“開炮打敵人”的時候馬上出手做出打“怪獸”的動作。整個活動過程中孩子興趣盎然,激情高漲。又如《趿跛跛》:“趿跛跛,跳跳腳,咚咚咚,上跳下跳似麻雀?!笔且粋€讓孩子單腳跳著走路比快慢的游戲。在這個過程中,孩子一邊傳唱,一邊嬉戲,不但感受了游戲的快樂以及童謠的美感,而且發(fā)展了孩子的記憶力、注意力、樂律感以及節(jié)奏感,等等。
目前,在學前教育中開展童謠教學的現(xiàn)狀還不太樂觀,還要有更多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才能讓更多的孩子在童謠的滋養(yǎng)中快樂成長,讓童謠可以世世相傳,發(fā)揚光大。
【參考文獻】
[1]何敏怡.粵語新童謠藝術特色研究——以廣東佛山新童謠創(chuàng)作為例[J].佛山科學技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2)
[2]萬珊珊.粵語童謠的傳承與發(fā)展研究——以《落雨大》為例[J].藝苑,2017(4)
[3]吳宇媚.粵語童謠詞匯特征探究[J].青年時代,2017(34)
[4]潘穎斌.開啟粵語通道,走進廣府文化——論幼兒園粵語教學[J].教育觀察,2017(22)
[5]葉姍姍,朱曉蓉.以“粵語童謠”為載體傳承本土地域文化的行動研究[J].師道:教研,2017(11)
【作者簡介】朱冬平(1965— ),男,湖南江華人,廣西梧州商貿(mào)學校高級講師,研究方向:中等職業(yè)學校語文教學。
(責編 江月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