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梅
【摘 要】本文論述利用生成性教學促進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通過設立彈性預設、學情預設和問題預設以及主動調控,營造良好的生成氛圍,引導學生建構生成能力,構筑生成性課堂,讓學生更好地發(fā)展語文核心素養(yǎng)。
【關鍵詞】生成性課堂 語文核心素養(yǎng) 高中語文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9)01B-0081-02
生成性教學是一種基于生成性思維視角而展開的教學形式。生成性思維認為事物和其本質都是在發(fā)展過程中生成的,而不是在發(fā)展之前就已經存在的。因此生成性教學指的是教師要根據(jù)課堂的生成情況及時調整教學思路,改變教學行為,讓語文教學的效果變得更好。筆者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就積極構筑生成性課堂,用科學的方法創(chuàng)造互動的教學環(huán)境,讓學生能夠在生成性課堂中更好地發(fā)展語文核心素養(yǎng)。
一、事預則立,探究生成性課堂預設策略
(一)彈性預設,可以隨機調整。要構筑生成性課堂首先要積極展開預設,“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如果沒有合理預設,會影響生成性課堂的構筑效果。在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中,教師過分強調預設的重要性,往往在教案中一絲不茍地寫下教學的所有流程,甚至連學生回答的標準答案都有所規(guī)定。但是這樣的教學方法促使課堂一成不變,很難達到生成效果。如果采用的是彈性預設的方式,只設立教學目標和大致的教學板塊,但是并不做硬性規(guī)定,這樣就能根據(jù)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適時調整。
在指導學生學習高一必修 1 第二單元第四課《燭之武退秦師》時,筆者便采用了彈性預設的方式,隨機調整教學的板塊,以起到更好的教學效果,根據(jù)課堂生成的情況進行教學。首先收集學生的預習作業(yè),了解學生是否已經掌握了文章中的生字生詞和各種文言文的用法。如果學生沒有掌握這些內容,則可以安排識字解字的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具體了解文言文的字詞,讀懂文章的內容。但是如果學生已經在預習中充分掌握了相關的內容,則要適當減少字詞環(huán)節(jié),轉而讓學生分析文章的內容,如探究燭之武為何能掌握秦伯的心理等。
在展開彈性預設的過程中,教師首先根據(jù)自己解讀文本的經驗設定預定的教學目標,同時設定學生可能達到的學習目標;其次則是設立彈性教學環(huán)節(jié),擬定主要環(huán)節(jié)的時間,并設定師生互動的方式和時間,預測可能出現(xiàn)的結果。在實際教學時就根據(jù)這種彈性的板塊模式進行自由調整,讓課堂顯得更自由。
(二)學情預設,了解關鍵節(jié)點。要想更好地進行教學預設,還要做好學情預設,也就是說要盡可能地了解學生的學情,并猜測課堂上可能出現(xiàn)的情況。教師首先要分析學生的知識水平和知識存儲量,分析學生在閱讀文章時可能會出現(xiàn)的問題。然后則根據(jù)分析的結果進行預設,針對學生可能會出現(xiàn)的問題設立關鍵板塊,在教學時則可以重點關注。
在教學高一必修 2 第一單元第一課《荷塘月色》時,筆者先了解學生的學情,然后根據(jù)學生的學習能力調整教學預設。對于能力較強的學生,主要讓其分析作者如何用情景交融的手法撰寫文章,作者的情感隨著行進路線的變化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對于能力較弱學生,則讓其先入手分析作品的寫作手法,了解作者如何通過比喻、擬人、排比等修辭手法展現(xiàn)荷塘美景。在學生理解這一點后,再讓其和能力較強的學生一起展開分析,從對方處獲得啟迪,分析作者的行進路線,探究作者情感的變化和波動,兩者一起探究作品的主旨是什么。
除了充分了解學生的學情以外,教師要嘗試站在學生的角度考慮問題,思考在課堂生成時可能會發(fā)生怎樣的情況,思考學生可能有哪些方面的發(fā)揮,如果學生無法理解透徹的話,應該采取怎樣的措施。這樣就能做到知己知彼,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讓生成性課堂的教學效果更好。
(三)問題預設,講究開放時空。為了讓生成性課堂的教學效果更好,教師需要積極設計各種開放性問題。在傳統(tǒng)教學中教師往往會設置大量的碎問,然而這樣的問題無法讓學生展開整體思考,教學效果并不理想。在預設中設置開放性問題,能更好地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欲望,讓學生爆發(fā)思維的火花。
在指導學生學習高一必修 2 第一單元第三課《囚綠記》時,筆者用問題預設的方式促使學生展開互動交流,在探究開放性問題的過程中理解文章的主題。如提出基本問題:“‘我為何喜歡綠藤,‘我囚禁綠藤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在學生解決這些基本問題后,筆者還提出了拓展性的問題,讓學生嘗試思考:“常春藤是否具有什么特殊的象征意義呢?你認為作者對綠藤的稱呼發(fā)生變化說明了什么呢?”在嘗試回答這些問題的過程中,學生能夠逐步深入探究文章的主題,激發(fā)其探究欲望。
開放性的問題避免學生在回答時因為問題過于簡單而限制思維的發(fā)展,因此會有較好的教學效果。在教學中嘗試運用文章中的空白點和情感點進行提問,又或者把握住學生思維上的盲點進行預設,提出問題。學生能在問題的引導下更深刻地思考文章的內容。同時,教學形式也會在開放性問題的輔助下變得更加靈動。
二、主動調控,探究生成性課堂生成策略
(一)捕捉意外,強化生成意識。要更好地構筑生成性課堂,教師要具有主動調控的意識,這樣才能更好地探究生成性課堂的生成策略。要嘗試積極捕捉課堂教學中的意外,如學生突然提出一個問題,而這個問題并未出現(xiàn)在教師的預設中,教師便要抓住這個意外出現(xiàn)的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深入分析和探究。
在學習高二必修 4 第四單元第十一課《廉頗藺相如列傳》時,有學生提出:“我覺得作為朝廷的重臣要有氣派,可是藺相如也太窩囊了一點吧,這怎么是國之棟梁該有的樣子呢?”面對學生的突然提問,筆者把握住這個生成的機會,讓學生圍繞這個問題展開探究,提出問題:“假設藺相如斤斤計較,和廉頗鬧翻的話,你可以猜想一下事情會向著怎樣的方向發(fā)展呢?”學生認為這樣很可能鬧得朝堂不得安寧,影響處理政事。筆者又提出:“藺相如的行為是窩囊嗎?你覺得窩囊和大度之間的區(qū)別是什么呢?”引發(fā)學生更深刻的思考。
語文教師要具有一定的開放意識,要意識到課堂并非完全由教師主宰,教學的內容也不是完全靠教師預設而定。如果能捕捉到課堂生成中的意外,可以將那些出人意料的問題轉化為教學的有用資源,能讓學生更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活動中,增加學生的閱讀興趣,提升語言建構和應用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
(二)因勢利導,建構生成能力。具體如下。
1.識別評價生成信息。由于生成性課堂具有一定的變化性,所以就對教師的教學能力提出了較高的要求。教師要積極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用因勢利導的方法提高課堂生成效果。首先要注重識別評價生成信息方面的能力。因為生成性課堂中的師生對話本身就是一個動態(tài)的過程,無法預料到交流的內容,必需根據(jù)學生的生成情況進行即時評價,針對學生的課堂具體表現(xiàn)做出準確的評判。
學生在閱讀高二必修 3 第一單元第二課《祝?!窌r,筆者給學生提出問題,讓學生探究祥林嫂的悲劇是因為什么引起的。在學生嘗試探究的過程中,筆者根據(jù)學生的生成情況進行即時評價,并對學生進行引導。有的學生只圍繞祥林嫂悲劇的直接原因展開分析,此時筆者便引導學生思考“我”“四叔”等其他人物在悲劇發(fā)生的過程中是否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有的學生只考慮到表面原因,此時筆者則引導學生思考:“那么,當時是怎樣的一個時代呢?當時的時代特點是否也對祥林嫂有一定的影響呢?”
在展開評價的過程中,要十分注意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寬容學生出現(xiàn)的錯誤,并及時肯定其思維中出現(xiàn)的亮點。不直接對學生的回答進行評價,而是用另一個問題展開追問,促使學生進行更深入的思考。這樣不僅保護了學生的自尊心,更激勵學生敢于大膽提問。
2.捕捉利用動態(tài)資源。在語文教學中,要積極捕捉動態(tài)資源并充分利用。動態(tài)資源包括學生在學習活動中出現(xiàn)的各種狀態(tài)和表現(xiàn),也包括教師的各種表現(xiàn),還包括文本資源等其他的信息。在教學中注意把握這些動態(tài)資源的隨機性和偶然性,充分利用學生思維的矛盾點和錯誤點展開挖掘,將其轉化為有利于課堂教學的資源。
在誦讀高二必修 3 第二單元第四課《蜀道難》的過程中,學生提出問題:“作者為何要創(chuàng)作這樣一首詩呢?只是為了展現(xiàn)蜀地十分危險嗎?”面對這個動態(tài)資源,筆者充分利用并引導學生圍繞此問題展開探究。筆者提出問題:“大家不如考慮一下作者所生活的時代背景,探究一下作者的生存環(huán)境,這樣或許會有更深刻的認識?!睂W生發(fā)現(xiàn),作者在寫景時體現(xiàn)了蒼勁悲愴的特點,能讓人體會到其內心不平靜的心情??紤]到作者的仕途不太容易,于是有學生提出作者可能是想要借助蜀道體現(xiàn)當時社會環(huán)境的惡劣。
除了利用學生思維的矛盾點和錯誤點以外,還要充分利用學生自己生成的問題,由于這些問題是學生自己思考所得,所以學生在質疑或思考的過程中也會更為深入地思考,探究的效果會更好。
(三)科學追問,營造生成氛圍。營造一個良好的提問環(huán)境也是構筑生成性課堂的重點。要注重給學生構筑平等、自由、和諧的提問環(huán)境,讓學生可以大膽地質疑,并圍繞矛盾點展開辯論。為了讓學生的思考更深刻,還可以嘗試采用示弱的方式,故意提出一些錯誤的想法,讓學生自主發(fā)現(xiàn),并進行糾錯。在這樣的學習環(huán)境中,教師和學生進行和諧對話,彼此形成真正的學習共同體,課堂生成效果自然會更好。
在學習高二必修 3 第一單元第一課《林黛玉進賈府》時,有學生總結出林黛玉具有小心謹慎的特點,步步留心,十分在意自己的行為。此時,為了讓學生的思考更進一步,筆者用故意示錯的方式進行追問。如提出問題:“林黛玉小時候不是很懂得做人嘛?為何長大后反而變笨了,不能贏得賈母的歡心,因此不能和賈寶玉喜結良緣呢?”學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圍繞林黛玉的思想和其身份進行探究,思考其自尊心和內心的敏感,并探究賈寶玉和林黛玉的悲劇如何產生。在這樣的思考中,有效地營造了生成氛圍,讓學生的思考更加深入。
在設計問題的過程中,要避免采用灌輸式的教學方法,而是要創(chuàng)設良好的提問環(huán)境,用有懸疑性的問題引發(fā)學生思考,并激勵學生自主提問。在學生的思考不夠深入時,用追問進行引導。這樣既能提升課堂生成的效果,也有助于發(fā)展學生思維,提高語文核心素養(yǎng)。
總之,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積極構筑生成性課堂,避免無效教學,將學生的思維影響至最深處,才能促使學生的思維得到不斷的發(fā)展,進而提高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李思衡.高中語文課堂生成性教學的實施策略探索[J].新課程研究:上旬,2015(5)
[2]黃繼軍.直面意外巧生成——淺談高中語文閱讀生成性教學[J].中學語文:大語文論壇(下旬),2016(2)
[3]王長磊.新課程下高中語文生成性教學探討[J].試題與研究:教學論壇,2015(6)
[4]陳 真.語文課堂生成性教學模式探討[J].中學語文:大語文論壇(下旬),2016(8)
【作者簡介】張 梅(1978— ),女,廣西北流人,任職于北流中學,中學高級教師,研究方向:高中語文核心素養(yǎng)。
(責編 羅汝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