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革清
[摘? 要] 部分學生走進高中后,難以適應數(shù)學的教與學,導致成績分化. 分化的原因主要有三點:思維的方法不同、教學語言的變化和教材內容的增加. 掌握這樣的原因,有針對性地教學,會減少學生的分化的.
[關鍵詞] 數(shù)學教學;學習分化;思維方法;教學語言;教學內容
初三學生經過幾年的打拼,走進了高中. 但是在學習的過程中,有些人難以適應高中教學,甚至到了難以為繼的地步. 也正是數(shù)學拖后腿,使得相當一部分學生在高一就脫離了大部隊,成了學習上的散兵游勇. 如何改變剛剛走進高中的這一部分學生的數(shù)學學習的困難,使他們盡快地適應高中教學,學習更多的數(shù)學知識,高中教師如何做好教學的過渡,是每個高中數(shù)學教師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不少數(shù)學教師在備課中沒有考慮教學的過渡,使得相當一部分學生基本概念不清,方法不當,學習的能力不能得到提升. 部分老師只是通過大量的練習進行補救,但有些學生數(shù)學基礎仍然非常脆弱,這樣不利于學生數(shù)學思維的發(fā)展和思想方法的提升.
學生在高一就快速分化,這可能與數(shù)學這門學科在初高中教學內容、學生的學習能力、學習方法、教師的教法有關. 先看學生問題:高中階段,數(shù)學的抽象要求更高,要求學生更多的歸納總結,更多的思考分析;而初中教師因為學生的年齡、知識結構等原因,講得多、講得細,學生也習慣于傳統(tǒng)的“等食式”學習,較少獨立思考,也較少進行總結,在學習上缺乏自主性和獨立性. 再看教師問題:高中教師要根據(jù)高一教材的內容,要從學生已有認知結構的實際出發(fā),讓學生對高一的數(shù)學內容與他們原有的初中認知結構中的有關內容相互作用,從而形成新的數(shù)學認知結構或擴大原有的數(shù)學認知結構. 否則,學生在數(shù)學學習上只有懊惱和失敗.
造成學生數(shù)學成績的分化,以下原因需要思考:
[?]初高中數(shù)學思維方法的不同
初中,教師為幫助學生解一類題目,會將題型分類,并建立統(tǒng)一的模式. 一類題目有統(tǒng)一的解題方法和解題思路. 即使是一些思維非常靈活的題目,他們也會根據(jù)類型來確定不同的套路. 時間長了,學生就習慣于這種相對感性的機械的思維方式. 高一數(shù)學在思維的方法上從經驗性的抽象思維向理論型的抽象思維靠攏了一大步. 這種思維的方式的變化就使得有些學生不好接受了. 一是在思維形式上有了變化,理性的成分多了一些;二是在思維能力上有了更高的要求. 當然,能力的發(fā)展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夠形成的,是循序漸進的,有一個過程. 而這個過程使得相當一部分高一新生感到不適應,即使花了大量的時間,也不能使數(shù)學的成績得到提升. 所以,高一新生一定要從經驗型思維向理論型思維過渡,使得自己的思維方式逐步達到一個高中生數(shù)學思維的要求.
另外一個方面,高中數(shù)學的能力要求也有所提高. 隨著課改的進一步深入,對高中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教學的方法上,初中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機械性程式化多一些;重復性練習多一些,學生自己思考和探索的機會相對少一些. “灌輸式”“等食式”的教與學的方法使學生應變能力缺失. 邏輯思維能力簡單,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難以得到培養(yǎng). 相對來說,高中對學生的數(shù)學思維能力要求比較高. 有些知識、能力和思維,高中對學生的要求比初中的要求要高出很多. 因此,這種教學定位的不同必然提高了對學生的要求,這也是高一部分學生成績下滑的一個重要因素.
教學過程中,不少老師抱怨學生,基礎差、能力差,學生因素是一個問題,但教師的問題應該占主要的方面. 學生進入高中后,高中教師應根據(jù)課改的要求,改變教學的理念,轉變教學的方式. 特別要注意花力氣、花精力、動腦筋去轉變他們的學習方式. 我們應該承認,初中、高中的教學的實質是有區(qū)別的,初中往往更注重知識的積累和傳授. 而高中,更多的是注重能力的培養(yǎng)和提升. 高中數(shù)學教學,更要處理好知識與能力的關系,更要注重他們獨立性和自主性的培養(yǎng). 這樣就要求高中的教師更應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更應關注學生的思維方式,培養(yǎng)他們獨立意識,鼓勵他們具有個性地、生動活潑地學習;高中教師在指導學生學習的過程中,千萬不能搞一刀切,不能劃圈子、定調子,要結合學生的學習實際,采取切實可行的方法,營造和諧的教學氣氛,促進師生互動,達到教育目的,取得滿意的教學效果.
[?]高中數(shù)學教學語言上有變化
進入高中以后,不少學生感到在課堂上老師講的內容聽不懂,其實這是數(shù)學語言在抽象程度上的高中、初中的變化. 學生對一些概念不好理解,感到離生活很遠,甚至有些迷茫. 初中的數(shù)學概念主要是以通俗、形象的語言表達,而高中數(shù)學的概念是抽象的、理性的. 教學語言形式的變化,使得相當一部分學生對數(shù)學的一些概念感到難以理解、無所適從. 其實在教學的過程中,高中教師在以下三個方面多注意一下,會有利于學生的數(shù)學學習的.
1. 課堂導語
數(shù)學的課堂導語主要作用是:使學生對課堂上教師要傳授的內容產生好奇心,調動學生對數(shù)學的學習興趣,從而引導他們快速進入課堂學習的狀態(tài). 高中數(shù)學教師要注意新概念的引入,要使學生對新的概念有印象、有好奇心. 課堂的引導語言要有針對性、啟發(fā)性、新穎性,要借助于引語來醞釀學生的課堂情緒,充分調動他們的學習興趣,激發(fā)他們的學習熱情,活躍課堂的教學氛圍,讓學生快速投入到學習的過程中.
2. 課堂問語
課堂的提問是教師與學生進行課堂交流的一種形式. 這樣就勢必牽涉到一個提問語的問題. 如何提問?怎么提問?什么樣的提問才能達到最大的效果?任何教師都會借助于提問,來打開學生的思路、啟發(fā)學生的思維,不少教師更是把一些教學的重點和難點編制成提問的問題,借助于問答,讓學生加深對重點、難點的印象. 聽課時有一種感覺,小學、初中提問的問題多而雜,高中課堂的提問相對要精而簡. 看上去,高中教師提出的問題要更智慧一些,當然,這也是根據(jù)學生的年齡特點決定的. 也正是這樣的特點,決定了高中課堂的提問語的要求比初中課堂的提問語的要求要高. 課堂的提問語要難點明白,重點突出,表述清楚,不拖泥帶水,不模棱兩可,提問的難易度應該把握清楚. 在提問的過程中,要注意循循善誘,給他們充足的考慮時間,要借助于問題把學生的注意力抓住,把學生的興奮點吸引到教師所提的問題上;要借助于提問的語言及問題,培養(yǎng)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
3. 課堂評語
教師對學生的評價性語言,常會被教師和學生之間的感情所左右. 初中學生與高中學生的年齡差異,使得部分學生對老師評語的接受度有區(qū)別. 初中教師的評語說重了,學生可能會接受不了,高中則未必. 這個評語的“度”,怎么把握,也是一個技巧. 任何教師都要注意兩種情況:一是對學習滯后的、性格內向的學生評價不能要求太高,二是對成績優(yōu)秀的、性格外向的學生不能贊譽過度. 課堂的點評語言,一定要注意對優(yōu)秀學生的評價盡可能客觀,該肯定的要肯定,該批評的要批評. 要注意使他們向更高的目標努力,同時也應提醒他們防止驕傲情緒的滋長,適當?shù)臅r候也可以殺一殺他們的傲氣. 對成績相對滯后的、性格內向的學生,要根據(jù)教學的情形以及學生的特點,委婉地指出問題的不足,更多的應該是發(fā)現(xiàn)他們的優(yōu)點,表揚他們的進步,使他們能夠得到成功的喜悅,提增他們學習的自信心. 教師要注意把教育和教學結合起來,要善于發(fā)現(xiàn)這部分學生身上的閃光點. 初中教師一般情況下以哄為主,高中教師應該注意批哄結合. 評論語一定要客觀準確,具有針對性. 有一點應該記?。赫n堂教學評語的感情一定要真摯. 只有真摯,學生才會接受.
[?]高中數(shù)學內容變化
相對于高中來說,初中數(shù)學知識內容較少、問題較淺、知識面較窄. 而高中數(shù)學知識面廣量大,整個教材的體系是對初中的數(shù)學知識引申和推廣. 整個高中教材選用的數(shù)學知識比初中數(shù)學知識更為抽象,邏輯性、理論性更強. 最近一些年,因為課改的深入,課程體系的變革,教材的內容發(fā)生了變化,初中數(shù)學教材難度降低不少,與高中教材的難度差距在拉大. 加上高考進行了這么多年,考試的重點也有了變化,高中數(shù)學的難度像爬山一樣,越來越高、越來越難.
另外,高中數(shù)學在知識內容的“量”上急劇增加,使得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時間相對減少. 一般情況下,高中一年級第一學期有近八十課時,新授課的講授速度較慢,所占課時較多,這樣用于輔助練習、吸收消化的課時自然就減少了,這樣勢必增加了教與學的難度. 時間一長,也就不可避免地造成學生不適應高中數(shù)學的教與學,影響學生成績的提高,導致學生成績的分化.
基于以上的原因分析,高一年級的教師與學生,應該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第一,重視學習方式的轉變,學生要盡可能在教師的指導下形成自己的數(shù)學思維. 第二,把握高中數(shù)學教師教學語言的特點,扎實掌握數(shù)學的基礎知識. 第三,讓學生學會整理知識的版塊,對知識結構進行梳理,形成自己掌握的知識體系. 第四,根據(jù)已有基礎知識,多做分析、歸類、總結,讓學生自己構建知識結構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