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利,楊國超,王敏娟,郭 艷
膳食炎癥指數[1](dietary inflammatory index,DII)是由南卡羅來納州大學研究人員在癌癥預防和控制項目中開發(fā)得來,它是文獻衍生的膳食工具,用來評估個人飲食的總體炎癥潛能。DII共由45種膳食成分組成,每一種成分都會增加或減少個人的總體炎癥評分,最初用來評價DII的各項炎癥指標是從1950年—2010年的1943篇文獻研究中得來的,炎癥因子的選擇基于它們在炎癥機制中的重要性和文獻回顧性研究;用來評價炎癥指數的標志物共分 6 種, 即 IL-1β、IL-4、IL-6、IL-10、TNF-α 和CRP,若一種食物能顯著提高 IL-1β、IL-6、TNF-α和CRP水平或降低IL-4和IL-10水平,則賦予“+1”評分,相反則賦予“-1”評分。
最初的研究發(fā)現[2]血液中的C反應蛋白(CRP)隨著季節(jié)性的改變而發(fā)生變化,膳食炎癥指數的高低能夠顯著預測出CRP水平呈現區(qū)間性變化;且有大量的研究數據[2-4]表明,飲食因素在慢性炎癥的調節(jié)中起重要作用。鑒于此,最初建立原始膳食炎癥指數可用來量化個人飲食中的炎癥因素,并對飲食中炎性因素的作用從抗炎至促炎進行連續(xù)性分類。
膳食炎癥指數自創(chuàng)立以來就在不斷地更新及完善中,最新的一次更新針對2007至2010年間公開發(fā)表的期刊文章進行整合,細化了個人攝入量的算法并且依據更加合理的全球攝入標準更新總的膳食炎癥得分,得出國際上廣泛應用的膳食炎癥指數評分表,見表1。具體方法及步驟如下。
2.1 對檢索得到的文章賦以加權得分見表2。
2.2 未校正炎癥得分計算以飽和脂肪的未校正炎癥得分計算為例,將已被加權評分后的文獻分為3類,分別為抗炎、促炎、無抗炎及促炎效應,統計出各類炎癥效應的加權得分總和,按表3所示計算,最終將促炎得分減去抗炎得分,獲得飽和脂肪的未校正炎癥得分。
表 1 膳食炎癥指數評分表
表 2 文獻加權評分方法
表 3 飽和脂肪的炎癥評分計算示例
2.3 總炎癥得分計算和全球膳食數據統計上一步驟以飽和脂肪為例,將促炎得分減去抗炎得分計算得出未校正炎癥得分為0.429,通過文獻研究得出了一個中位數即236(該數值基于文獻研究得來,由45種膳食成分文獻加權得分的總和計算得出),并由此中位數生成總炎癥得分的算法:(1)膳食成分總文章加權得分大于236分的,未校正炎癥得分=總炎癥得分;(2)膳食成分總文章加權得分小于236的,將該膳食成分的加權總得分除以236,所得結果乘以其未校正炎癥得分,最終獲得該膳食成分的總炎癥得分。同樣以飽和脂肪計算為例,即205/236=0.87,0.87×0.429=0.373。 以同樣方法計算得出45種膳食成分總炎癥得分,結果如表1所示。
膳食炎癥指數的計算經過優(yōu)化,為了避免將個人膳食數據與食物成分表的含量粗略對照計算產生的誤差,目前將算法改進為,建立全球不同國家及地區(qū)人群的45種膳食成分攝入數據庫,并計算出其標準差,膳食成分數據收集來自于11個國家及地區(qū),通過以上數據最終將臨床研究中收集來的膳食數據與膳食炎癥指數的計算統一起來。
2.4 膳食炎癥指數的應用方法膳食炎癥指數的計算將每項臨床研究中所獲取的個人膳食數據和表1中的全球平均攝入量聯系起來,具體公式為:Z評分=(該種膳食成分或營養(yǎng)素日攝入量-該種膳食成分或營養(yǎng)素全球人均日攝入量均數)/該種膳食成分或營養(yǎng)素全球人均日攝入量標準差×該種膳食成分或營養(yǎng)素炎癥效應指數。再將Z評分轉換為百分位數制(減少離群點效應的影響),將所得百分位數值加倍后減去“1”實現以“0”為中心的對稱分布。最終乘以各膳食成分的總炎癥得分,將結果綜合后獲得個人膳食炎癥指數評分。
2.5 膳食炎癥指數的分布范圍依據表1中各膳食成分模擬出抗炎指數極值和促炎指數極值,并將模擬出的數據分為7個百分位區(qū)間,如表4所示,由此可以得出膳食炎癥指數的促炎最大值為7.98,抗炎最大值為-8.87。
表 4 膳食炎癥指數百分位區(qū)間
膳食炎癥指數近年已被大量應用于臨床研究中,研究疾病以癌癥居多,研究熱點為心血管方向。意大利針對食管癌研究[5]發(fā)現,促炎飲食會增加食管鱗狀細胞癌的風險;我國新疆一項病例對照研究[6]表明,較高的膳食炎癥評分與食管癌風險呈正相關,同時建議日常生活中多攝入抗炎食物,以此來降低中國高食管癌發(fā)生率的現狀;這與意大利研究結論相似,兩國不同的飲食結構之間也表現出促炎飲食對食管癌發(fā)生率的影響。意大利的多中心病例對照研究發(fā)現[7],促炎飲食增加了霍奇金淋巴瘤的發(fā)生。另有研究發(fā)現促炎飲食同樣會增加鱗狀細胞頭頸癌的發(fā)生[8]。 阿根廷的學者研究[9]發(fā)現,高膳食炎癥指數評分與結直腸癌的發(fā)生呈正相關,這主要表現在男性,其與伊朗的學者研究結果[10]相似。
在卵巢癌的研究中發(fā)現促炎飲食會導致絕經后女性卵巢癌的風險增加[11];澳大利亞的學者研究同樣[12]指出,促炎飲食與女性卵巢癌兩者呈正相關。美國一項針對女性乳腺癌膳食炎癥研究表明[13],在中位隨訪13.3年后,與因乳腺癌死亡的212名女性相比,其余患乳腺癌幸存患者的飲食特性更趨向于抗炎;伊朗的學者研究[14]結果與之相似,與消耗更多抗炎飲食的人相比,擁有更具促炎性飲食的人患乳腺癌的風險增加。
有關前列腺癌的研究[15]發(fā)現,促炎飲食可能是男性前列腺癌新的危險因素;阿根廷的學者最新研究[16]同樣指出,由較高膳食炎癥指數評分反映出的促炎飲食與前列腺癌的發(fā)生呈正相關。
膳食炎癥指數不僅應用于癌癥及其相關疾病的研究,還應用于與疾病相關性研究。美國對成年人骨密度及骨折風險研究[17]顯示,促炎飲食對美國成年人的骨健康存在潛在不良影響,在骨折風險方面無顯著變化。美國研究[18]發(fā)現大學生血糖指數的升高也與促炎飲食相關。促炎飲食能夠增加美國成年人及兒童的氣道敏感性,從而增加過敏性喘息的發(fā)生[19]。 墨西哥的研究[20]表明,促炎飲食會增加 2型糖尿病的發(fā)生率。伊朗學者研究[21]認為,高膳食炎癥指數得分的青春期女性,患抑郁癥的概率增加,并達到中度抑郁程度。韓國的研究人員發(fā)現[22]較高的膳食炎癥評分與認知功能障礙風險增加有關。
針對心血管疾病發(fā)生及死亡率的meta分析顯示[23],促炎飲食與心血管疾病的發(fā)生及死亡密切相關,并建議采用更加抗炎的飲食應對疾病的發(fā)生及進展。這與澳大利亞學者的研究[24]結果相似,一項平均隨訪19年的研究發(fā)現,地中海飲食能夠降低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在評估了地中海飲食后發(fā)現,其膳食炎癥評分較低,即抗炎飲食能降低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對人進行地中海飲食干預研究[25]發(fā)現,地中海飲食能夠降低膳食炎癥指數評分,但并未改變血中衡量膳食炎癥指數的IL-6及CRP炎癥因子的水平。
最新研究[26]正在努力嘗試建立兒童的膳食炎癥指數標準,隨著科學的進步,醫(yī)學也由過去的經驗性治療逐漸轉變?yōu)楝F代醫(yī)學的靶向精準治療,膳食炎癥指數,為疾病的診治提供了新的思路,從疾病的源頭進行科學研究,這也與我國現階段大力發(fā)展全科醫(yī)學學科的目的相同,從源頭實行一級預防,但這還有待于更多膳食炎癥指數與疾病研究的進展支持,期待膳食炎癥指數在疾病研究中發(fā)揮更大的作用,未來許多疾病與膳食炎癥的關系將會被發(fā)現,也將會是從膳食角度揭示疾病起源的重要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