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秀芳
正確認識幼兒美術教育特點,尊重幼兒的年齡特點及學習獨特性,以此組織幼兒的美術活動,是呵護幼兒生命生長的需要。
幼兒期是人生命力最為旺盛的階段之一,對外界有著強烈的好奇心與求知欲,并希望用他們能掌握的方式來表達對周圍世界的感知和思維。幼兒美術是幼兒通過涂涂畫畫、剪剪貼貼的自然表現(xiàn)來鏈接自己與外部世界,達成對話,共生共長的一種重要方式,是幼兒園教育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正如孔起英教授所說,在幼兒的世界里,美術活動就像他們吃飯、睡覺一樣,是一種不可缺少的、最為原始的、最為本真的、充分自由的生命活動,是幼兒生命活動的一種存在方式。
可是,當前兒童藝術教育中“以技代藝”的現(xiàn)象突出,過早的“技能”教育,戕害了人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扼殺了幼兒對藝術的興趣。因此,正確認識幼兒美術教育特點,尊重幼兒的年齡特點及學習獨特性,以此組織幼兒的美術活動,是呵護幼兒生命生長的需要。
一、親近自然,使幼兒插上靈性的翅膀
中國傳統(tǒng)哲學強調人與自然和諧相處?;ú輬@園長胡華如是說:“兒童是自然之子,自然也是孩子們成長的起點。對于兒童來說,自然不僅是構成教育的元素,更是他們未來獲得幸福感的源泉。在大自然的懷抱里,孩子們感受著‘天地之氣的變化,也因此擁有了靈性的翅膀。”在幼兒美術活動中,需要建立兒童與自然的聯(lián)結,讓兒童走進自然,與自然對話,在天空、大地、水流、花草中吸取養(yǎng)分,滋養(yǎng)靈性,生發(fā)靈動。
首先,美術活動要為幼兒創(chuàng)設返璞歸真的美術環(huán)境,將本土的自然文化搬到幼兒園,讓幼兒一走進幼兒園,就獲得心靈歸宿。其次,帶孩子走進戶外,接觸廣袤的天地。例如,筆者所在的幼兒園地處小縣城,不遠處就是郊外,漫山的翠竹搖曳,山花爛漫,十里稻香,我們創(chuàng)造大量的機會,讓幼兒在大自然里奔跑嬉歡,呼吸自然的氣息,感受清風拂面,聆聽鳥啾鳴澗。春生百芽,夏木陰陰,秋有收獲,冬雪皚皚,甚至蓬勃的野花野草,無一不是幼兒美術活動的教材?!疤斓赜写竺蓝谎浴保斓夭谎?,心有大美,這才是美育的最高境界。
二、注重感受,使幼兒擁有審美的眼睛
無論是《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還是《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都提出了幼兒美術啟蒙教育要以幼兒審美為核心。幼兒階段的美術教育強調幼兒在美術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強調通過美術教育的審美功能來促進幼兒的可持續(xù)發(fā)展,使美術活動成為幼兒自由表達和表現(xiàn)的天地,讓幼兒在美術活動中獲得表達自我、張揚個性的樂趣,從而提升審美素質,最終促進“審美型”人格的形成——超越物質功利、追求心靈上的自由創(chuàng)造和情感上的愉悅,達到自我內部、自我與社會、自我與自然的和諧完整。幼兒教育是基礎教育、奠基工程,為幼兒的一生發(fā)展奠定基礎;幼兒美術教育為幼兒的人生畫上第一筆底色,將影響幼兒一生的審美感受,甚至一生的生活質量。
因此,我們強調審美在前、表現(xiàn)在后,強調美術教學以審美為重,我們倡導每個幼兒的將來不一定能成為畫家、藝術家,但一定是擁有一雙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善于在日常生活中發(fā)現(xiàn)美,將生命置身于美麗的世間,在任何環(huán)境中都能有情趣、有情調地生活。
當然,正確選擇欣賞審美的對象材料,體現(xiàn)著教師的大智慧,要遵循三個原則,第一是自然原則,從幼兒熟悉的、與其生命有共鳴的大自然和社會生活中找尋,如家鄉(xiāng)的竹林、秋收的田野、家鄉(xiāng)的老房子、民間剪紙(筆者的家鄉(xiāng)是中國民間藝術之鄉(xiāng))等;第二是經典原則,從人類歷史進程中優(yōu)秀的文化藝術作品中找尋,如中國古代的陶器和青銅器、吳冠中的《江南水鄉(xiāng)》和《春如線》、徐悲鴻的奔馬、黃永玉的十二生肖等;第三是豐富原則,欣賞的對象材料絕不僅僅是一樣兩樣,應該是大量地積累體驗,讓幼兒在多樣化的對比感覺中尋找到能觸動自己心扉的藝術感覺。
作家蔣勛曾說:“給孩子最好的禮物,就是培養(yǎng)他的審美力?!弊屆绬拘盐覀儗ι詈蜕淖鹬嘏c珍惜,讓幼兒的生命更加有質量。
三、游戲體驗,使幼兒情感得以個性表達
幼兒的學習有其獨特性,眾所周知游戲是幼兒的基本活動,《指南》明確指出:“幼兒的學習是以直接經驗為基礎,在游戲和日常生活中進行的”,“要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滿足幼兒通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獲取經驗的需要”。幼兒美術教育也一樣,強調以游戲化美術活動讓幼兒可以動手操作多元材料,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達和表現(xiàn)情感體驗。
例如大班繪畫活動“自畫像”,在大量欣賞感受名畫后,幼兒細致觀察自己的五官,了解自己的長相特征的基礎上,投放彩色水筆、油畫棒、紙描筆、排筆、水粉顏料、毛筆、水墨顏料及宣紙、素描紙等,讓幼兒根據(jù)自己的想法和繪畫水平及喜好,選擇喜歡的材料,用喜歡的方式來創(chuàng)作表現(xiàn)自己感悟最深刻的特征。在自由自主的活動中,幼兒體驗到的是繪畫的快樂,而不是任務所帶來的壓力;是情感表達的釋放,而不是為了完成任務而帶來的壓抑。
再如,在區(qū)域性美術活動“春天的約會”中,教師投放美術材料超市,讓幼兒自己選擇繪畫或手工來展現(xiàn)自己對美麗春天的感悟,這種表現(xiàn)和表達不是千篇一律的,不是人云亦云的,是富有個性的,是幼兒心靈深處的語言。
四、建立對話,使幼兒構建獨立的人格
對于文人來說,一旦得到某種感動和感情,往往不是個人獨享,總要化為一種與他人交流的沖動,這就是人文意識中的“交流情節(jié)”,對強調師生對話,人與藝術交流和人與自然交流的美育來說尤其重要。幼兒雖小,但卻也是個獨立的社會個體,也就是說,是一個堂堂正正的“人”。但傳統(tǒng)觀念總是在不經意間將幼兒的小生命視為成人的附屬,要求其服從和順從,沒有平等,只會產生畸形的教育。因此,在幼兒教育中,尤其強調師生間的平等對話關系,才能夠讓幼兒真正具有獨立的思想和人格,幼兒美術教育亦是如此。
要建立平等的對話關系,首先要改變成人即教師的觀念,倡導幼兒在前、教師在后,相信孩子,信任孩子;其次要允許孩子有不同的見解看法,支持幼兒提出質疑和批判性的對話。例如,欣賞梵高的《自畫像》時,有孩子就提出:很不喜歡,因為這個畫像看起來很兇;欣賞波洛克的《第18號》時,有幼兒說出反對的聲音:我不喜歡這個作品,線條很亂,我看了很不舒服。這是幼兒自己的感受,不能因為其言語不符合教師的教學思路而進行否定。在平等對話的背景下,教師要善于支持和鼓勵幼兒發(fā)表自己內心的看法,在不同的見解中建立一種教學相長的和諧關系,讓幼兒感受到被尊重,從而構建獨立完善的人格。
五、和諧融合,使幼兒的生命之泉涌動不息
兒童是完整的個體,兒童發(fā)展研究與理論顯示:原則上幼兒年齡愈小,課程愈需整合。幼兒不會將他們的想法與興趣分門別類,他們比較能從一個特別主題的探究過程中,運用到有關科學、語文、數(shù)學或者其他學科的概念,從而獲得知識與理解。著名的美學家滕守堯先生在他提出的生態(tài)式藝術教育理論中強調綜合藝術教育,讓各種知識在人的頭腦中碰撞、對話和交融,產生智慧,從而變成一個智慧的人。
因此,兒童美術教育也不能為美術而美術,將一次次活動割裂開來,讓美術與美術之間、美術與其他領域之間和諧融合,產生對話和碰撞。要讓幼兒在全面活動中成為全面發(fā)展的人、有多種發(fā)展可能性之人、可持續(xù)發(fā)展之人,讓幼兒的生命之泉涌動不息。
總之,幼兒美術活動的組織,一定不能將“技”作為核心,要以人為本,提倡“君子不器”,關照兒童內在靈魂和生命的滋養(yǎng)和成長,以豐盈兒童的生活,成就向真、向美、向上的完整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