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琳琳
北京教育學院石景山分院教科所科研員,北京師范大學學前教育專業(yè)碩士。
以科研促教研,以教研促教改,是當今教育改革的必然趨勢。對教學水平相對穩(wěn)定的優(yōu)質園而言,騰出精力組織課題研究,有助于促進園所整體的教育教學水平和教師個體的專業(yè)成長發(fā)展。作為幼兒園教科研工作的管理者,究竟該如何帶領全園開展起、開展好科研項目,管理并指導園所的教研工作呢?
一、立足實際、放開眼界選課題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適宜的選題不僅能增加課題申請成功的概率,更重要的是讓教師感興趣、有信心,讓教師通過研究真切地感受到科研對個人及園所發(fā)展的實際意義,令其日后更有興趣和信心參與課題研究工作。問題來了:要如何選擇適宜的課題呢?
(一)立足實際
所謂立足實際,是指充分考慮本園的研究基礎和條件,主要包括:本園是否做過相關方面的研究,是否對該內容感興趣,是否有相關研究或教學經驗的教師,是否有平臺或其他力量的支持,所研究的課題是否對本園發(fā)展有切實意義,等等。
例如,某園長是該區(qū)語言領域的教研負責人,承擔并參與過多項市區(qū)級課題及早期閱讀研究,受近幾年“繪本熱”“早期閱讀熱”的影響,教研工作者往往比較關注或擅長指導班級閱讀角及閱讀活動。不少園所都是新建園,班級、走廊、公共大廳等園內的硬件環(huán)境亟須教師齊心協(xié)力、獻策獻力去打造。并且,該園教師對班級圖書角創(chuàng)設和閱讀環(huán)境打造傾注了很多精力,有些教師還自掏腰包為班級添置繪本等。此外,該園長帶領的區(qū)語言工作室里也有不少骨干教師,部分教師在早期閱讀教學與實踐研究方面已頗有經驗。因此,該園決定申請有關早期閱讀環(huán)境創(chuàng)設方面的課題,把工作室和園內活動相結合,借助平臺力量發(fā)展。
雖然,立足于本園實際的課題往往在新穎性和創(chuàng)新性方面不足,甚至是別人已經研究過,并已生成研究成果的課題,想要申報市級以上、尤其是重點課題的成功性不高,但仍可作為園本內部的研究。因為對一線工作者來說,課題無論大小,只要是從教育教學實踐中來,只要對本園當下發(fā)展有益,只要按照課題研究的程序規(guī)范,合理運用科研方法,認真、嚴謹地探討并解決實際問題,就是有意義的。園領導和教科研負責人要重新審視課題研究“跟潮流”“趕時髦”“圍著立項轉”,或為了“成績”只重視參與上級單位組織的課題等現象及問題。立足并致力于解決本園實際,把科研內化為教師的真實需要,如此,教師才有動力,才會更加積極,才能夠實現“以科研促教研,以教研促教改”的科教興“園”之路。
但是,科研畢竟不同于教研,科研最主要的特點是創(chuàng)新性,其更注重走別人沒走過的路,而教研則是把科研“已走過的路”付諸實際,在現實中落實、變現。那么,我們該如何擺脫“想做課題卻不知做什么好”“好不容易有了課題卻發(fā)現已被研究過”的煩惱呢?
(二)放開眼界
創(chuàng)新性課題的提出要求幼兒園的科研負責人具有相對開闊的視野。首先,園所可關注時新的教育政策、理論與研究發(fā)現。其次,園所可關注一些聚焦性、具有時代特點、與教育有關的現象或事件,例如:新課改,以及近些年國家、社會對閱讀的整體重視情況。再次,還可留心課題申請成功的集體與個人都在關注哪些內容,他們運用了哪些新方法和新思路。園所可以通過瀏覽各級教育網站的相關頻道和文獻,及時關注教育科研及學術機構網站上公示的立項課題名稱等,獲得有價值的信息。在此基礎上,園所再結合本園的教育教學和科研管理需要,提出既有創(chuàng)新性又不脫離本園實際的選題。
例如,由教育部頒布的《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是貫徹落實教育規(guī)劃綱要和學前教育“國十條”的重要內容。根據《指南》,幼兒園科研及教育教研工作者與實踐者可以不斷地對照、挖掘和思考: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指南》帶給我們哪些啟發(fā),園所實踐得如何?經過一系列思考及對現實的考量,選擇既緊跟時代要求又不脫離《指南》基本精神的創(chuàng)新性課題。例如,《指南》指出:“應在生活情境和閱讀活動中引導幼兒自然而然地產生對文字的興趣……”如此,我們可以思考:當前幼兒園談“字”色變的現象是否合理?刻意讓幼兒學字、認字和引導他們自然而然地產生對文字的興趣,二者的根本區(qū)別是什么?該如何明確把握好這其中的“度”?再則,創(chuàng)設怎樣的環(huán)境才能實現這一引導?……
二、建構適宜的科研制度和組織架構
課題研究過程中,如果沒有科學、可行的課題研究制度,沒有規(guī)范、嚴格地執(zhí)行該制度,沒有一個分工合理、人盡其才的研究團隊,就容易出現研究者怠惰松懈、顧此失彼、積極性不高、成就感降低、研究過程虎頭蛇尾甚至草草結束等問題。這不僅極易影響教師以后參與課題研究的積極性,也讓教師個體白白浪費了學習、提升甚至是攻堅克難的鍛煉機會,讓課題研究流于形式,浮于表面,產生不利結果。因此,如何團結教師隊伍,建立合理、規(guī)范的制度,為課題研究的順利開展直至完成做好保障就顯得尤為重要。
(一)先建組織
制度需要人來執(zhí)行。筆者認為,園所要思考清楚本園需要怎樣的組織架構,以及架構中每一位成員的職責是什么。
在參與課題教師人數不多時,可以采取課題小組這樣的“扁平化機制”,溝通成本較低,信息傳遞也快:而在進行一些需要全園教師參與的校本課題研究時,如機制過于“扁平化”,就容易出現負責人不能充分指導每一位成員,需要耗費過多精力篩選信息的問題。因此,設計一個層級適當、組內人員搭配合理且分工適宜、能充分發(fā)揮每個成員優(yōu)勢的組織架構就顯得非常重要。
在上述閱讀環(huán)境創(chuàng)設的課題研究案例中,該園成立了以外部特聘專家、園長、業(yè)務園長為成員的專家小組,負責課題選題、開題、中期、結題等幾個關鍵節(jié)點的監(jiān)督和輔導:成立了以園長、業(yè)務園長、教研員為成員的核心組,負責規(guī)劃學期研究計劃,定期指導和評價研究活動,把握研究方向;還按照研究內容,把教師分成不同的研究小組,由組長帶領大家進行各種常規(guī)課題研究,并組織交流活動。在小組成員的搭配上,該園保證有一名實力較強的教師能夠和組長強強聯(lián)合,優(yōu)勢互補。此外,各組長與業(yè)務園長、教研員又組成了骨干團體,負責定期交流、互通有無,把握研究節(jié)奏。這樣的分工,架構合理,任務明確,責任清晰,充分發(fā)揮了每個人的崗位和業(yè)務優(yōu)勢,讓每一位教師感到自己肩負重任,由此,科研工作的目的性和針對性就更強了。不過,幼兒園教師的日常工作細碎且繁雜,為了能夠讓整支科研隊伍有效運轉,還需要制度方面的保障。
(二)制度保障
在建立并執(zhí)行基于園所實際的科研制度時,既需要嚴格要求,又不能缺少人性化舉措,如此,才能在一定程度上督促并激勵教師認真開展研究,保障研究工作順利、持續(xù)地展開。
在上述案例中,該園在課題啟動之初就發(fā)放了調查問卷,就此項課題對教師的已有經驗、學習需要、活動制度等方面進行了詳細、具體的調查。園長、業(yè)務園長(或保教主任)、年級組長(或教研員)及教師代表等認真分析問卷,又借鑒了優(yōu)秀科研園所的相關制度,最終討論制訂了符合本園實際的科研制度,并在課題會上予以詳細解讀。此外,該園還設置了一些價值不高但能充分體現每位教師的貢獻、挖掘教師亮點的獎項……
制度一旦確立,就需要嚴格執(zhí)行。幼兒園教師普遍較為年輕,嚴格執(zhí)行制度有利于他們在職業(yè)生涯之初就養(yǎng)成良好的職業(yè)習慣。正因為他們年輕、經歷的挫折相對較少,有的教師在受到批評或懲罰時,容易產生挫敗感,會發(fā)些小脾氣,鬧些小情緒。因此,在執(zhí)行制度時,人性化措施是十分必要的。例如,該園有的教師確因自身主觀原因不能及時完成課題任務,園所鼓勵這些教師繼續(xù)開動腦筋,給予他們機會多做貢獻彌補過失;有的教師確因客觀原因耽誤了參與活動或任務提交,課題組就會及時組織大家反思怎樣避免類似情況;當同樣的問題多次在一人身上出現時,園所會按制度正式、嚴肅地與該教師交談,予以警告或相應處理:等等。
三、以課題研究為核心,研研結合、研學合一
通常,幼兒園教師對工作抱怨最多的就是要參加各種業(yè)務活動,要寫很多東西。如此,他們又該如何有效整合各類活動與工作,避免重復勞動呢?
以每月開展兩次業(yè)務學習和兩次教研活動為例,幼兒園可以把業(yè)務學習和教研活動與本園的課題研究結合起來,減輕教師負擔,讓園所管理者和教師能夠把有限的時間利用好,專注圍繞一件事有針對性地、系統(tǒng)地、深入地學習與研究。
此外,在課題研究之初,園所要系統(tǒng)地梳理需要教師記錄的各種書面材料的種類、格式等,使之規(guī)范化,盡量減少教師記錄和撰寫同類材料的工作量,如幼兒活動觀察記錄等。其次,還應要求教師嚴格遵循制度,保證材料按時上交。
最后,教師的科研能力各有不同,除了要發(fā)揮長處,更應通過課題研究對教師個體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助其提升,或針對薄弱項系統(tǒng)跟進指導,反復訓練以鞏固。馬克思說過:在科學的道路上,是沒有平坦的大路可走的,只有在那崎嶇小路上攀登的不畏勞苦的人們,才有希望到達光輝的頂點。當然,磨礪的過程是辛苦的,經常會有教師感到沮喪,想要放棄,此時,課題負責人和團隊的其他成員就要多多予以鼓勵,幫助這些教師堅持到底,因為堅持不懈是科研最重要的素質之一,也是科研之所以能夠成功的真諦所在。
四、反思、總結研究過程并出成果
通常,研究成果的總結與撰寫是園內個別教師的“任務”(尤其是業(yè)務園長、教科研負責人),而且往往是一個人的事情,這樣做看似發(fā)揮了“筆桿子教師”的理論與寫作優(yōu)勢,其實并沒有利用好“課題研究成果總結與提煉”這一環(huán)節(jié)對全體研究成員的理論水平、反思和總結能力提升的作用。
首先,園所課題負責人要提高對課題總結階段重要性的認識,既要考慮此階段對課題成果質量高低的影響,也要考慮其對研究成員專業(yè)發(fā)展的核心價值。因而絕不能認為總結就是一個人的事情,只要找文章寫得好且理論水平高的教師讀一讀研究資料、寫一寫就能完成。
其次,要發(fā)揮集體的力量,組織開展多層次的、系統(tǒng)的、全面的研討和梳理,保證研究成果提煉的有效性。俗話說“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每一位認真參與課題研究的教師都會有所收獲。園所及課題負責人可多組織一些頭腦風暴和專題總結、交流會等,匯聚并收集有價值的信息,能夠關注到不同的聲音,從不同的角度看待問題,匯集新思想、新觀點,最終形成自己的研究方法。此外,我們要仔細回顧整個研究過程,因為其中很多細節(jié)都有可能成為我們的研究成果。
最后,課題組再選擇文筆好、頭腦清晰、有一定理論功底的教師完成報告撰寫。課題負責人要最后把關,反復修改,這樣才能呈現出一份高質量的、令大家滿意的研究報告。
總之,帶領園所開展好課題研究要以園為本,從選題、組織、實施,到最后的總結、提煉、歸納和撰寫,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應充分考慮本園的實際與特點,建構和總結適宜于本園的課題開展方式和發(fā)展經驗,充分發(fā)揮課題研究的優(yōu)勢,促進園所集體和教師個體的教科研水平邁向更高的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