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慧娟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核心。陶行知認為“全部課程包括全部的生活,一切課程都是生活,一切生活都是課程”,主張“把教育與生活完全融為—體”。也就是說,我們應該將幼兒在一日生活中的各個環(huán)節(jié)都賦予教育意義,力求做到生活教育化、教育生活化。之所以這樣講,是因為兒童的生長是在生活過程中展開的,生活是生長的條件,生長是生活的內容,而一日生活不僅是幼兒生長發(fā)育所需要的條件,也是幼兒在園各方面發(fā)展必須經歷的教育途徑。我們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進一步理解“一日生活皆課程”的含義。
.一日生活中要貫穿、滲透課程目標
幼兒教師要有課程意識,將幼兒的一日生活整合到課程當中,并能根據一日生活各環(huán)節(jié)的特點將課程目標落到實處。例如,在“有趣的旋轉”這一主題中,教師可以有意識地引導幼兒關注一日生活中的各種旋轉現象。散步時,帶領幼兒觀察被風吹得不停打轉的樹葉和班級門口旋轉的風車;玩大型器械之前,嘗試讓孩子發(fā)現哪些器械是可以旋轉的,它們是怎么轉的;等等。其實,教師只要做到心中有目標,并能在一日生活中靈活地逐步滲透目標,就可以延伸并拓展幼兒的經驗,還能更好地挖掘一日生活的教育意義。
2.一日生活是課程內容的來源
正如陳鶴琴所言:“所有課程都要從人生實際生活與經驗里選出來?!蔽覀冎溃變旱纳L、發(fā)展與生活密不可分,這是因為生活中蘊藏著取之不盡的教育資源和內容。由于幼兒特有的學習特點,他們的學習活動很多時候都是在一日生活的真實情境中發(fā)生著??梢哉f,生活中處處蘊藏和暗含著各種教育契機,也可以說幼兒園的課程“完全根據生活,它從生活而來,從生活中開展,也從生活中結束,不像一般的限于教材的活動”。作為教師,不能將課程、教育僅僅局限在幼兒的學習活動中,而應該把教育意義延展到幼兒一日生活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中,力求做到生活教育化。
3.一日生活是課程實施的途徑
《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指出:“幼兒的學習是以直接經驗為基礎的,在游戲和日常生活中進行的,要珍視游戲和生活的獨特價值,創(chuàng)設豐富的教育環(huán)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滿足幼兒通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獲取經驗的需要?!薄吨改稀坊?~6歲幼兒學習和發(fā)展的特點,特別強調了幼兒在生活中的直接感知、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這些特點要求幼兒教師把教育寓于生活中,緊密結合幼兒在園一日生活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來組織與實施課程,關照教學活動的組織形式,力求做到教育生活化,將孩子的學習融入到生活過程中,最大限度地促進幼兒全方位地發(fā)展。具體來說,幼兒良好的生活規(guī)律和衛(wèi)生習慣需要在一日生活的各項活動中養(yǎng)成;幼兒的語言、思維能力、情感和社會性發(fā)展也離不開在園一日生活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幼兒正是在豐富多彩、動靜交替的一日活動中逐步成長的。例如,有的教師會為大班幼兒制作一張喝水量統計表,孩子每天喝水過后做上標記。一周下來,教師利用過渡環(huán)節(jié)在班級進行喝水量統計,一方面,督促了孩子們喝水;另一方面,每周開展的統計活動實際上蘊含了數、計數、比較、排序等數學知識,隨著孩子們認知能力的提升,還可以加大統計方法的難度。案例中的教師將抽象、枯燥的數學知識蘊含在孩子們每天都要進行的喝水活動中,真正做到了教育的生活化。
總之,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對幼兒來說,教育的過程就是生活的過程,所以,幼兒園的一日生活要成為一個完整的教育體系。這一理念要求教師能夠在了解幼兒的基礎上更加關注幼兒的生活現場,抓住幼兒一日生活中的教育契機,追隨他們的興趣,科學、靈活地組織與安排一日活動,將各項教育內容滲透于一日生活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之中,力求做到“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幫助幼兒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和衛(wèi)生習慣,促進幼兒全面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