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堂吉訶德和孫悟空的形象在中國和西班牙同樣經(jīng)典,是每一個讀者從孩提時代就會了解和崇拜的英雄,他們英勇無畏、百折不撓,雖處在東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卻都是為了自由、正義和榮譽而戰(zhàn),以其理想主義和浪漫主義情懷,不斷激勵讀者戰(zhàn)勝自我、改變世界。
關(guān)鍵詞:英雄主義;自由;正義;現(xiàn)實
作者簡介:楊梅(1990.8-),女,漢族,山東濰坊人,安徽外國語學(xué)院西方語言學(xué)院西班牙語教師,研究方向:西班牙語文學(xué)。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biāo)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9)-15--01
人類文明的進程總是具有某些相似性。十六世紀下半葉,西班牙作為西方文明的中心之一,在經(jīng)歷了發(fā)現(xiàn)新大陸、收復(fù)格拉納達和首部西班牙語語法字典的出版后,正處在政治、經(jīng)濟、文化的巔峰繁榮時期,邁入文學(xué)上的“黃金世紀”,涌現(xiàn)出諸多的優(yōu)秀文學(xué)作品,其中最著名的要數(shù)塞萬提斯的“反騎士”小說《堂吉訶德》。與此同時,在遙遠的亞洲,中國作為東方文明的中心之一,處在明朝末年的封建社會巔峰及資本主義萌芽時期,政治穩(wěn)定,城市商業(yè)得到發(fā)展,市民階級文化需求加大,是中國古典小說創(chuàng)作的繁榮時期,出現(xiàn)了以歷史演義小說《三國演義》、英雄傳奇小說《水滸傳》、神魔小說《西游記》和世情小說《金瓶梅》為代表的明代“四大奇書”。
《西游記》和《堂吉訶德》均是中國和西班牙的讀者自童年就熟悉的探險旅行故事,唐僧師徒四人的形象與堂吉訶德加桑丘的形象在中西兩國同樣經(jīng)典,前者歷經(jīng)九九八十一難從西天取得大乘真經(jīng)造福大唐子民,師徒幾人最終成佛,后者雖然是對騎士小說的諷刺,但堂吉訶德與桑丘在多次探險旅途中所表現(xiàn)出的英勇無畏的精神,正是文藝復(fù)興時期人文主義精神的典范。兩部小說都刻畫了理想主義的英雄:美猴王孫悟空和游俠騎士堂吉訶德。
美猴王最初在花果山上的生活是“騰云駕霧,遨游四海,行樂千山。施武藝,遍訪英豪;弄申通,廣交賢友”“日逐將文論武,斗斝傳觴,弦歌吹舞,朝去暮回,無般兒不樂。把那萬里之遙,只當(dāng)庭闈之路,所謂點頭徑過三千里,扭腰八百有馀程。”這是一個完全自由的烏托邦,行動自由,交友自由,行樂自由,美猴王可以做他想做的事情,不受任何拘束;這也是一個英雄們的烏托邦,與交好的朋友相處,弄文斗武,瞬行千里,瀟灑恣意。之后,在成為唐三藏的徒弟西天取經(jīng)的旅途中,雖受到緊箍咒的束縛,美猴王依然不懼艱險、不畏艱難地打敗各種妖怪,克服各種困難,保護師父和師弟,是名副其實的戰(zhàn)斗英雄——“斗戰(zhàn)勝佛”。雖然“成佛”并非悟空最初的理想,緊箍咒也限制了他的諸多行動,但孫悟空最初的英雄主義與自由主義精神始終未曾改變。比如在“三打白骨精”的故事中,唐僧與八戒、沙僧均不能分辨白骨精變成的妖怪,誤會悟空濫殺無辜,唐僧甚至聽從八戒的挑撥,念緊箍咒趕走悟空,在這種情況下,悟空仍然頂著巨大的壓力堅守正義,殺死妖怪,保護同伴,履行職責(zé),這是儒家“仁、義、禮、智、信、恕、忠、孝、悌”思想的完美執(zhí)行,是哪怕在逆境中也要堅守正義、追求自由的英雄。
作為文藝復(fù)興人文主義形象的典范,堂吉訶德則是始終懷著一顆無畏的心,想要建立一個真正完全“公平”和“正義”的世界,沒有欺騙,沒有罪惡,人們按需分配,沒有你我之分。就像他自己所說:“老天把我生在這黑鐵時代,是為了在世上恢復(fù)黃金時代,就是人們常說的光明時代。我這人是專門承擔(dān)艱難險阻、建樹豐功偉績的?!彼缺涣P劃船的苦役犯,因為“人心是強迫不得的”,每個人都應(yīng)該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受傷也從不喊疼,因為“游俠騎士不能受點傷就哼哼唧唧,哪怕腸子掉出來也不興那樣”,英雄都是把痛苦和災(zāi)禍留給自己,把幸福喜樂留給他人;他追求自由,因為“自由是上圖賜予人類的珍貴財富,深埋地下和沉睡海中的任何寶物都無法與之相比”,并且“自由和名譽一樣,都值得為之付出生命的代價,而遭受奴役,則是人生最大的不幸”。雖然堂吉訶德將他的幻想世界看做了真實世界并做出了許多愚蠢的、讓人啼笑皆非的事跡,他的最初信念,始終是作為英雄拯救世界,讓他自己和受到他幫助的人們獲得自由。
在兩位作者的筆下,孫悟空和堂吉訶德都希望通過自己的力量干涉世上不公正之事,以堅定的信念克服重重困難和障礙,先天下之憂而憂,勇往無前,百折不撓,為了自由、正義和榮譽而戰(zhàn),肅清社會不正之風(fēng),讓妖魔鬼怪宵小之輩無所遁形,讓百姓安居樂業(yè),讓世界變得更好?;镒雍童偘d騎士,雖然分別來自東西方不同的大文化社會背景下,但卻都是交融理想與現(xiàn)實,以他們的英雄和自由主義精神,以他們樂觀積極的生活態(tài)度,突破文化壁壘,成為全世界讀者心中永恒的經(jīng)典英雄形象,在多個世紀后,仍然為人們所津津樂道。
參考文獻:
[1]【西】米格爾·德·塞萬提斯·薩維德拉著,董燕生譯,堂吉訶德[M].北京:長江文藝出版社,2011年.
[2]吳承恩,西游記[M].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2010年.
[3]周勇、潘曉明編撰,《西游記》學(xué)術(shù)檔案[M].武漢:武漢大學(xué)出版社,2013年.
[4]林庚,《西游記》漫話[M].北京:北京出版社,2011年.
[5]蔣承勇,《堂吉訶德》的多重諷刺視角與人文意蘊重構(gòu)[J].北京:外國文學(xué)評論,2001(4):103-108.
[6]周寧,幻想中的英雄──論《堂吉訶德》的多重意義[J].廈門大學(xué)學(xué)報: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版, 1996(1):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