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五四新文化運動是一場空想的思想解放運動,在這場運動中,一切價值觀念的建立都圍繞一個“人”字展開?!叭说奈膶W”賦予了五四文學以新的內質,實現了文學在理論上的新突破,密切了文學與民眾,文學與現實,文學與社會變革的關系。
關鍵詞:五四文學;思想解放;人的文學
作者簡介:楊帆(1992-),女,漢族,河北懷安人,山東師范大學文學院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專業(yè)文學碩士,研究方向:近現代歐洲文學。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9)-15-0-01
一、人的文學的形成
在五四新文化運動的眾多變革之中,文學觀念的轉變是最引人矚目的,即人的文學。人的文學這一觀念最早可以追溯到晚清時期的文學改良運動,例如作為變法維新派的代表人物,黃遵憲曾在其詩作《雜感》中寫道:“我手寫我口,古豈能拘牽”??梢哉f,維新派推動了文學改良運動對人的初步解放,開始消除了封建文化對人的禁錮和奴役,也使得“人學”的觀念開始建立并逐漸深入人心。就此,中國文學在“人的文學”的道路上邁出第一步。
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到來,使得思想解放和思想啟迪在中國大地上蓬勃發(fā)展起來。人的文學的觀念是其在文學方面的核心表現,在“科學”、“民主”的大旗下,以“重新估定一切價值”的否定傳統(tǒng)的堅定態(tài)度,向禁錮思想、奴役人性的封建主義思想發(fā)起宣戰(zhàn)。李大釗曾指斥中國的舊人“知道病全在惰性太深,奴性太深,總是不肯用自己的理性,維持自己的生存,總想用個巧法,走個捷徑,靠他人的勢力,摧除對面的存立,這種靠人不靠己,信力不信理的民族性,真正可恥!真正可羞!”先賢們不約而同地將目光聚集到“人”上,向西方借鑒,以人為中心,尊重個體思想和性格的自由,堅持文學反映現實的創(chuàng)作原則,關心個人的生存狀態(tài)和社會命運,以人道主義和人本主義為視角,反映人在文學上的存在。
二、周作人“人的文學”
隨著個性解放思潮的涌起,人們慢慢地認識到中國封建舊文學中的“非人性”本質,認識到中國仍處于一個“人”的資格嚴重缺席的時代。以陳獨秀、胡適為代表的五四新文化運動知識分子登上文壇后,在“倫理覺悟之最后覺悟”思想的激發(fā)下,紛紛從西方找尋借鑒,以此在中國建立一種新的“人”的文化價值體系,并展開了“人的發(fā)現”和“人的文學”的探尋之路。在這其中,“人的文學”這一觀念率先由周作人提出并闡釋完整,從此,人的文學不僅是五四新文化運動基本精神的體現,還對后世中國文學的發(fā)展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周作人“人的文學”這一觀念的核心是人道主義,其理論主張則是由其首先在1918年年底發(fā)表的《人的文學》,和隨后陸續(xù)發(fā)表的《平民文學》、《思想革命》、《新文學的要求》等文章組成的。他在《人的文學》中一針見血地指出,新文學的中心問題就是要站在“人間本位主義”的立場上,以“做人類”、“講人道”為標準,書寫“人生諸問題”,做“人的文學”。1919年初周作人發(fā)表的《平民文學》在文學革新的思想方面表現得更為犀利,也因此這篇文章深化了其文學理論的內涵和意義。
周作人的“人學”理論體系是反封建的產物,他以一種居高臨下的態(tài)度,將封建主義倫理道德批判的鞭辟入里,并將新文學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主要表現為“人的文學”這一觀念的提出與發(fā)展,“思想革命”的主張和實踐,特別是婦女和兒童問題的發(fā)現與關注,這些都加深了五四新文化運動的時代主題,即“人的解放”,并且這一理論也從本質上反映出人道主義和科學理性的巨大力量。它不僅激發(fā)了普羅大眾對社會和世界的深度思考與思想覺醒,甚至在某種程度上彌補了當時破壞激烈但建設不足,空談多于實干的弊病。
三、“人的文學”的內涵
“人的文學”觀的主體意蘊主要表現為強調人道主義,其口號是“自由”、“平等”、“博愛”,在這三大旗幟的引領下,關注、愛護以及尊重人的一切,進而做到以人為本、以人為中心。周作人在其《人的文學》一文中,著重強調了人道主義這一方面?!叭说奈膶W”反對禁欲主義,周作人吸收了西方宗教改革,并且指出我們所相信的人類正當生活,實際上是靈肉統(tǒng)一的生活。肉是人的自然屬性,是獸性的遺傳,而靈則是神性的開始。中國古代文學所排斥的種種禁欲主義,則是“人的文學”批判的矛頭,“人的文學”認為“人的一切生活本能,是美的善的”,然而舊有的文化、宗教甚至是觀念都認為這些是有罪的,不神圣的。“人的文學”就是要指出這種觀念的錯誤,并將其糾正,因為這些禁欲的禮法是違背人的自然屬性的。
“人的文學”中的“人”,是肉與靈的統(tǒng)一體,既有人本性“肉”的一面,即所謂的“希臘精神”,又有人理性“靈”的一面,即所謂的“希伯來精神”。周作人將靈與肉看作是人性的“二元”,而二者的和諧統(tǒng)一則構成了人性的基本意義。他大力提倡人的本能與欲望,并對其合理性與健康性進行了充分的肯定,他希望人在肯定本能的基礎上擺脫天生的獸性,實現精神的飛躍,進而達到與舊文學的徹底決裂。
周作人所謂的道德閃爍著人道主義的光芒,并且將矛頭直指“不將人當人”的封建倫理道德。不僅如此,人道主義的思想在其嚴密的論證中處處可見,而這也正是五四新文化運動先驅對西方人道主義思想接受的表現。
四、結語
五四新文化運動是中國歷史上一次巨大的思想解放運動,它使人性的覺醒成為一種勢不可擋的社會趨勢,而周作人“人的文學”這一觀念,無論在文學界還是思想界,都產生了及其深遠的影響。
參考文獻:
[1]黃健.論“五四” “人上午文學”觀的內涵[J].徐州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28(3):94-97.
[2]王志明.評五四文學革命運動中周作人“人的文學”思想[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 1992(2):12-19.
[3]趙世清.周作人“人的文學”觀的價值闡釋[J].社會科學輯刊,2002(2):171-174.
[4]范暢.“五四”時期周作人“人的文學”觀試析[J].名作欣賞,2015(5):8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