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敏
摘 ?要:??思{和陳忠實都在他們的作品中塑造了大量女性悲劇形象。本文將??思{代表作《喧嘩與騷動》的女主人公凱蒂與陳忠實代表作《白鹿原》中的女主人公田小娥進行對比分析,研究兩者所建構的女性悲劇形象的異同,并追溯造成這種異同的根源。
關鍵詞:女性悲劇;《喧嘩與騷動》;凱蒂;《白鹿原》;田小娥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9)-15-0-01
《喧嘩與騷動》是美國著名作家威廉·??思{的代表作品。小說講述的是南方沒落地主康普生一家的家族悲劇,女兒凱蒂可以說是全書的中心,是一個從幼時天真善良到長大后突破清規(guī)戒律、大膽追逐愛情,終走向放蕩墮落的女性悲劇形象?!栋茁乖肥俏覈骷谊愔覍嵉拇碜鳎渑魅斯惶镄《鸺藿o一個六七十歲的武舉人做了“泡棗”工具,面對壓抑她大膽反抗,與黑娃結合,卻被擋在祠堂之外,終成為白鹿兩家追名逐利的工具。兩位女主人公雖在空間上相隔萬里,人生際遇卻頗為相似;她們處在不同的時代背景下,卻有相似的悲劇命運。
一、凱蒂和田小娥形象對比分析
首先,凱蒂和田小娥都勇于反抗封建禮教的壓抑,大膽尋求個性解放。
凱蒂出生于美國南方沒落大家族,家族成員均對其以“南方淑女”的標準要求她,而凱蒂卻勇于反抗陳舊的封建習俗對女性的壓抑和束縛,偷偷與道爾頓艾米斯交往,大膽追求她心目中的美好愛情。田小娥正值花樣年華卻被嫁給六七十歲的武舉人做妾淪為性工具。面對無愛的感情和灰暗的生活,她選擇反抗現(xiàn)實,沖破封建倫理道德的底線,毅然決然與黑娃結合,成功由“性工具”轉變?yōu)椤芭恕薄?/p>
其次,二者都不被社會接納,沖破禮教束縛的結果卻是淪為家庭和社會的犧牲品。
凱蒂的失貞讓曾經顯赫一時的康普生家族蒙羞,未婚先孕更是遭到人們的普遍唾棄。面對家庭和社會壓力,她只能聽從母親的安排與一個自己不愛的人結婚,但不久事情敗露便被無情拋棄,趕出家門。凱蒂將私生女小昆丁送回康普生家扶養(yǎng),自己卻走投無路、無家可歸,只能憑女性的唯一資本過活,最后墮落為一名納粹軍官的情婦。田小娥被武舉人休妻,田秀才覺得女兒敗壞風俗,一心想要盡快把她打發(fā)出門,“像用锨鏟除拉在庭院里的一泡狗尿一樣急切”。[1]黑娃將她領回白鹿村卻被趕出祠堂,當黑娃革命失敗出逃后,田小娥便成了任人宰割的一塊肉,她被鄉(xiāng)約鹿子霖哄騙,不得不以肉體相報。她淪為白鹿兩家矛盾沖突的性工具,終惹得公爹鹿三忍無可忍,用祖?zhèn)魉箸S結束了兒媳婦田小娥不光彩的生命。
最后,二者均在夾縫中勉強生存,卻展現(xiàn)出頑強的生命力。
凱蒂自己無家可歸,淪落風塵,但她希望讓女兒小昆丁能過上正常的幸福生活。因此她努力賺錢每月寄給小昆丁。雖然凱蒂在現(xiàn)實中苦苦掙扎,但她以自己的方式頑強生存了下來,展現(xiàn)出一個孤苦無依的女性強大的生命力。當黑娃因革命失敗出逃,田小娥失去了依靠也失去了生活的來源。孤苦無依的田小娥抓住了鹿子霖這一根稻草,以青春的肉體,去尋求挽救丈夫茍存生活的希望,也尋求自己茍活生存的希望,雖盡棄倫理道德,卻是她在艱苦惡劣的環(huán)境下的野性生存的象征。
二、凱蒂和田小娥悲劇命運原因探究
第一,男權社會對女性的壓制。
二者均生存于男權社會中,處于從屬和受支配的地位,必須成為傳統(tǒng)意識中的“南方淑女”“賢妻良母”,恪守道德倫理規(guī)范。當凱蒂面對青春的萌動勇敢地追求幸福,不顧一切地投入到她的第一次愛情中時,卻遭到了整個家庭乃至社會的痛斥,凱蒂被置入恥辱的境地。走投無路只好當了妓女,為了生存而日益墮落。失去黑娃的田小娥,沒有經濟來源,唯有依靠男人。為了生存下去,她不得不與不同的男人發(fā)生關系,并由之無奈地背上“蕩婦”的惡名。[2]
第二,缺失愛與溫情的家庭環(huán)境。
康普生太太對女兒凱蒂的成長漠不關心,除了指責與漠視別無其他;長兄昆丁視凱蒂的貞潔如生命般重要,甚至要跟道爾頓艾米斯決斗而從未考慮凱蒂真正所需;對于凱蒂被拋棄,杰生只為他因此而丟掉一份工作而怨恨凱蒂卻沒有作為兄弟應有的關懷。正是在這樣一個冰窟一般的家庭中,天真善良的凱蒂一步一步走向墮落,釀成悲劇。田小娥的父親不管女兒婚姻幸福與否便將田小娥嫁給行將就木的武舉人做小妾,將正值青春年華的女兒推入火坑,埋下了日后田小娥為逃脫不幸生活不擇手段、不計后果的種子。當田小娥被一紙休書“退”回家,田秀才沒有給予女兒作為父親應有的關懷、教育和指引,只覺得女兒敗壞風俗,想趕緊將她打發(fā)出門,隨即將田小娥“打發(fā)”給上門打工的黑娃,又將田小娥推入另一個深淵,終至死亡。
從以上對凱蒂和田小娥的形象對比及悲劇原因探析來看,女性想要實現(xiàn)自我,獲得幸福,面臨很多的挑戰(zhàn)和制約。尤其在男權社會背景下,女性想要把握自身命運尤其困難。[3]凱蒂和田小娥都試圖沖破封建的藩籬,這也展現(xiàn)出了二者女性意識的覺醒,對于我們深入思考女性應如何擺脫封建傳統(tǒng)的桎梏以及如何追求自我個性解放具有積極意義。
參考文獻:
[1]陳忠實.白鹿原[M].北京:人民人學出版社,1997.
[2]陸潔琰.男權文化下的女性悲劇——淺析《白鹿原》與《廢都》中的女性形象[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4,33(09):138-140.
[3]吳崇文,李瀾.社會轉型期新女性悲劇命運根源探究——通過嘉莉妹妹和杜十娘的女性形象對比分析[J].阜陽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04):6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