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漢康,陳劍,石磊,朱仕現(xiàn),李安
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HD)是臨床上常見的心血管疾病,簡稱冠心病[1]。近年來,隨著生活環(huán)境、生活方式、遺傳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冠心病的發(fā)病率逐年升高,嚴重危害人們的身體健康,給患者、家庭和社會帶來不容忽視的負擔[2]。CHD的主要病理基礎是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研究發(fā)現(xiàn),炎性反應與動脈粥樣硬化的發(fā)生、發(fā)展有密切關系,其中血清白介素-6(IL-6)是有由活化的單核細胞產(chǎn)生的細胞因子,其水平與冠心病的發(fā)病和發(fā)展具有密切關聯(lián),且是支架內(nèi)血栓、支架內(nèi)再狹窄的預測因子,可用于預測冠心病的預后情況[3]。目前,臨床上治療冠心病的主要方法為經(jīng)皮冠狀動脈介入術(PCI),但是金屬裸支架的置入可引起血管內(nèi)壁的炎癥反應,進而影響血管內(nèi)膜新生以及支架內(nèi)再狹窄(ISR)。而已有研究顯示,藥物涂層支架(DES)可顯著緩解ISR及血運重建的發(fā)生[4],但其對于冠心病患者的長期預后研究仍不清楚。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索IL-6水平對冠狀動脈(冠脈)內(nèi)藥物涂層支架置入術的遠期預后影響。
1.1 研究人群選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于柳州市中醫(yī)醫(yī)院心血管內(nèi)科的260例CHD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所有患者均符合CHD診斷標準[5],經(jīng)皮選擇性冠狀動脈造影術顯示超過50%冠狀動脈(冠脈)單支或多支狹窄,且成功接受DES置入。排除標準:肝腎功能不全者,嚴重精神疾病患者,急腹癥,胸主動脈瘤壁內(nèi)血腫,動脈粥樣硬化。所有患者檢查均通過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和知情同意。
1.2 病史采集及體格檢查所有研究對象于入院后進行病史采集,記錄年齡、既往PCI史、術前他汀治療情況、β受體阻滯劑治療情況、血管緊張素受體抑制劑(ACEI)治療情況、合并癥、心臟疾病情況等。同時進行體格檢查,測量血壓。記錄住院期間血運重建情況、支架內(nèi)血栓、總支架數(shù)、總支架長度等。
1.3 血清生化學指標檢測分別于PCI前采集清晨空腹5 ml外周靜脈血,3000 r/min離心10 min(離心半徑13 cm),采用本院檢驗科全自動生化儀測定空腹血糖(Glu)、總膽固醇(TC)、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肌酐、超敏C反應蛋白(hsCRP)。
1.4 血清IL-6檢測研究對象于PCI前、后1年采集5 ml靜脈血,3000 r/min離心10 min,收集上清存放于-80 ℃。血清IL-6水平檢測采用免疫透射比濁法,儀器為美國貝克曼AU 5800全自動生化儀,試劑由北京華夏遠洋科技有限公司提供,按照試劑說明書操作。
1.5 隨訪及臨床終點所有患者進行3年電話隨訪,至隨訪終點失訪14例,有效病例246例,對比PCI前的IL-6水平,將術后1年IL-6升高的93例患者分為升高組,IL-6降低的153例患者分為降低組。該研究采用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為研究終點,包括心肌梗死、心源性死亡、靶血管血運重建和支架內(nèi)血栓,分別比較隨訪1年、2年、3年累計不良心血管事件發(fā)生情況。
1.6 統(tǒng)計學分析采用SPSS 18.0軟件進行相關統(tǒng)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應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百分率或n(%)表示,應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研究人群PCI前、后1年基線資料比較260例研究對象包括男性140例,女性120例,年齡為45~79歲,平均年齡(54.42±9.65)歲,失訪14例,有效病例246例。與PCI前比較,所有研究對象術后1年收縮壓、總膽固醇、LDL-C、血清肌酐、空腹血糖、IL-6水平均明顯降低(P<0.05),HDL-C明顯升高(P<0.05),舒張壓和hsCRP未見顯著性差異(P>0.05),見表1。
表1 研究人群PCI術前、術后1年基線資料比較(±s)
表1 研究人群PCI術前、術后1年基線資料比較(±s)
注:HDL-C: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IL-6:白介素-6;hsCRP:超敏C反應蛋白
觀察指標 PCI術前 PCI術后1年 t值 P值收縮壓(mmHg) 132.84±17.81127.43±15.648.1450.000舒張壓(mmHg) 82.11±11.85 80.47±8.73 1.2320.225總膽固醇(mmol/L) 4.32±0.78 3.42±0.83 4.8750.024三酰甘油(mmol/L) 1.81±0.84 1.43±0.82 4.7630.029 HDL-C(mmol/L) 1.25±0.33 1.45±0.31 4.0230.038 LDL-C(mmol/L) 2.84±0.85 2.11±0.85 5.8810.002空腹血糖(mmol/L) 6.85±1.83 5.87±1.72 5.5670.007血清肌酐(umol/L) 82.86±27.82 72.82±27.88 8.5430.000 IL-6(ng/ml) 9.84±1.82 8.15±2.38 4.8670.023 hsCRP(ng/ml) 25.84±7.82 26.44±5.87 1.0720.083
2.2 術后IL-6升高組和IL-6降低組臨床資料比較IL-6降低組和IL-6升高組患者的年齡、性別、BMI和血壓、既往PCI史、術前他汀治療、術前他汀治療>3個月 、術前β受體阻滯劑治療、術前ACEI治療、糖尿病、心功能不全、心肌梗死、完全血運重建、住院期間支架內(nèi)血栓、收縮壓、舒張壓、TG、HDL-C、LVEDd、LVEF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IL-6升高組患者術前TC、術前LDL-C、術前CK-MB、術前FPG、術前血清肌酐、術前hsCRP水平均顯著高于L-6降低組(P<0.05)。IL-6升高組患者不穩(wěn)定心絞痛、血栓病變發(fā)生率顯著高于IL-6降低組,IL-6升高組總支架數(shù)和支架總長度均顯著性升高(P<0.05)(表2)。
2.3 術后1年隨訪累計MACE術后1年兩組間的累計不良心血管事件發(fā)生率無顯著性差異(P>0.05)(表3)。
2.4 術后2年隨訪累計MACE術后2年,IL-6升高組累計靶病變血運重建顯著高于IL-6降低組(P<0.05),而兩組累計不良心血管事件發(fā)生率未見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表4)。
2.5 術后3年隨訪累計MACE術后3年,IL-6升高組的累計靶血管血運重建、累計不良心血管事件、累計心源性死亡發(fā)生率均顯著高于IL-6降低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5)。
CHD是臨床最常見的心血管疾病之一,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的出現(xiàn),冠心病發(fā)生率逐年上升,嚴重威脅人們生命健康[6]。CHD主要是由于冠脈粥樣硬化所引起的心肌缺血缺氧[7]。研究已表明,冠心病的發(fā)病原因與多種因素相關,如高血脂、高膽固醇、糖尿病、肥胖以及不良的生活方式等[8,9]。炎癥被認為是動脈粥樣硬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其中IL-6是最受關注的炎癥因子之一,由活化的單核細胞產(chǎn)生,具有非常強大的免疫調(diào)節(jié)作用[10]。以往研究顯示,IL-6為非特異性炎性標志物,與動脈粥樣硬化密切相關[11]。Cui等[12]報道IL-6可能是心血管支架置入后早期炎癥的啟動因子,是影響PCI成功的重要因素。Prentice等[13]報道PCI手術后持續(xù)IL-6升高患者6個月內(nèi)支架內(nèi)再狹窄發(fā)生率高達38%。但目前是否可以將IL-6作為支架置入后預后判斷仍存在爭議。
表2 IL-6升高組和IL-6降低組臨床基線資料比較
表3 術后1年兩組患者術后隨訪資料
表4 術后2年兩組患者術后隨訪資料
表5 術后3年兩組患者術后隨訪資料
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與PCI前比較,患者術后1年收縮壓、TC、LDL-C、肌酐、FPG、IL-6水平均明顯降低,HDL-C明顯升高。證實PCI進行DES置入后患者各項生化指標得到好轉(zhuǎn),機體炎癥反應水平降低。這與DES置入后改善了心肌血流供應降低了機體炎癥反應有關,也可能與患者DES置入后改善各項生活習慣,進行藥物治療有關[14]。同時根據(jù)術前和術后1年IL-6水平的變化發(fā)現(xiàn),IL-6升高組患者術前TC、術前LDL-C、術前CK-MB、術前FPG、術前血清肌酐、術前hsCRP水平均顯著高于IL-6降低組。其中LDL-C已被證明是冠脈粥樣硬化發(fā)生的獨立危險因素, 而空腹血糖與CHD發(fā)生也有密切關系[14]。術前CK-MB是反映心肌細胞死亡的重要指標,而hsCRP可以反映機體炎癥反應情況[15]。本研究結(jié)果提示IL-6升高的CHD患者術前狀況較IL-6降低組差。而IL-6升高組患者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血栓病變發(fā)生率顯著高于IL-6降低組,IL-6升高組總支架數(shù)和支架總長度均顯著性升高。進一步提示冠心病術后IL-6水平較高的患者預后較IL-6水平低的患者更差。說明動脈粥樣硬化伴隨著炎癥反應和炎性因子的高表達,其可能的原因是由于血管內(nèi)皮細胞和平滑肌細胞受到病毒、免疫復合物、機械損傷等危險因素的損傷,使血管局部產(chǎn)生慢性炎性增生反應,進而形成動脈粥樣硬化斑塊[16]。而冠心病患者冠脈病變越復雜,斑塊負荷越重,血清IL-6水平越高。
本研究還對患者進行了3年的術后隨訪,通過隨訪可以發(fā)現(xiàn),術后2年,IL-6升高組靶病變血運重建顯著高于IL-6降低組。術后3年,IL-6升高組的靶血管血運重建、累計MACE事件、累計死亡率和心源性死亡發(fā)生率均顯著高于IL-6降低組,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DES中的藥物成分主要為雷帕霉素,可有效抑制炎癥反應以及影響平滑肌增生遷移,減少血管內(nèi)膜新生,最大程度地減少再狹窄發(fā)生[17]。但可以看成接受DES置入的患者預后差別很大,以往文獻報道,糖尿病患者發(fā)生心血管事件的風險較非糖尿病患者更高[18]。其可能原因是高血糖狀態(tài)容易形成和積聚糖化終產(chǎn)物,容易加重支架置入時發(fā)生內(nèi)皮增生,進而發(fā)生支架內(nèi)血栓。此外,高膽固醇早已被證實與冠心病具有重要相關性,高膽固醇血癥容易損傷血管內(nèi)皮,使內(nèi)皮細胞可溶性細胞間粘附分子的表達增加,加速冠脈病變的形成。本研究中顯示,術后IL-6水平升高組于術前服用他汀類藥物的比例顯著低于IL-6降低組,推測IL-6是支架置入后炎癥的早期啟動因子,可促進心血管不良事件的發(fā)生。而術后1年IL-6水平下降,可考慮為藥物涂層產(chǎn)生的作用。長時間高IL-6則可引發(fā)內(nèi)皮增生,進而發(fā)生支架內(nèi)血栓,影響患者預后。
綜上所述,IL-6水平可直接影響患者的血脂代謝、腎功能等多項指標,對支架置入術后患者的預后具有監(jiān)測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