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潔
【摘要】在新課改的形勢下,農村小學數學的授課方式發(fā)生了較大的變化。探究性學習方式就是其中一種新授課方式,主要是讓學生發(fā)揮主體性作用,通過自主的實踐活動去認識并獲取知識和技能。但是在筆者的新授課探究教學環(huán)節(jié)中,卻遇到了一些教學障礙,導致探究性學習方式的落實不到位,沒有得到預期的教學效果?;诖耍疚闹饕接懥宿r村小學高年級數學新授課探究性學習效果不佳的原因,并嘗試提出提高其教學有效性的策略,以期在以后的教學實踐中獲得應有的效果。
【關鍵詞】農村小學 ?高年級 ?數學教學 ?探究性學習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17-0145-02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這一指導性文件提出教師要構建嶄新的授課方式,引領學生自主產生質疑,并圍繞著質疑的問題進行探究,在這一實踐過程中自主獲取其中的知識和技能。這一新授課模式下的探究性學習方式滿足了新課改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要求,強調學生要在教師的合理指導下進行自主性、個性化的探究學習。要保證數學學習活動的有效性,就必須要讓學生親自參與實踐活動,通過自主探究獲取知識和解題技能。
一、農村小學高年級數學新授課探究性學習的現狀
根據綱要的要求,農村小學數學教師必須要調動學生參與數學實踐活動的積極性,激起其對數學學習的探究欲望,使其在數學實踐活動中自主探索出解決問題的有效方式。但是在筆者執(zhí)教的過程中卻遇到了一些教學阻礙,導致數學教學效果尚未達到預期。歸根結底,其原因可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教師過于擔心學生沒有理解自己所講解的知識,采取了反復講解的方式。而且教師在學生還沒有充分思考和得出結論時,就已經直接言明結果。因此,學生缺乏自主思考和探究的空間,既不能有效記住知識,也很難形成應有的數學技能[1]。農村小學生具有認知面較窄的特征,也處于形象思維的發(fā)展階段,若是不注重自主思考與探究,容易限制學生的學習效果。其次,教師雖然遵循課改與綱要的要求采用新授課方式,但是卻依舊忽略了學生是課堂上的主人,自身的組織者和引導者的角色作用沒有發(fā)揮到位,不利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發(fā)展。尤其是農村小學生在課堂上很好動,并不懂得發(fā)揮自己的主人翁意識,也不明白合作探究的重要性,要求教師應該給予適當的指導。最后,教師依舊沒有完全擺脫固有的教學思維,將更多的關注放在學習結果,忽略了學生的學習過程,也忽略了學生的思維發(fā)展狀況,還忽略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情感變化,導致新授課探究學習方式的教與學效果都受到影響。農村小學生多數處于被動地位,在沒有受到引導的情況下,往往很難積極參與到課堂上,意味著教師必須要重視改善當前探究性學習的現狀。
二、農村小學高年級數學新授課探究性學習的優(yōu)化策略
(一)給予學生充足的自主探究空間
教師要轉變自身過于形式化的教學方法,應該遵循新時期的教學要求,在課堂上為學生提供充足的自主探究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可以學會自主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這一教學過程有利于實現新時期的三維教學目標,讓學生的數學知識產生和思維發(fā)展的整個過程都具有意義。比如在小學六年級上冊“百分數的應用”的教學中,不少學生都面臨著一定的解題障礙,教師可以讓學生在自主探究的過程中,自主發(fā)現解題障礙,然后自主地尋找突破解題障礙的方法。例如教師為學生提供了這樣的一道題:“有一商場出售電飯鍋,原價是200元,在銷售旺季的時候提價15%,后來在銷售淡季的時候做促銷活動,卻降價了15%,請問這個電飯煲現在的價格是多少?”學生發(fā)現一個問題,就是自己難以抓住題目中的重點。教師可適當地發(fā)揮指導作用,引導學生去自主探究:“如何將文本描述轉變成為數學描述?”當學生解決了這一問題,就相當于建立起了數學邏輯思路,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和解題能力。
(二)教師需要發(fā)揮自身應有的指導作用
在探究性學習過程中,教師必須要意識到學生是唯一的主體,同時也不能忽略自身的組織者與引導者的作用[2]。為此,教師要創(chuàng)設平等和諧的學習氛圍,與學生一起參與到探究學習過程中。比如在小學六年級上冊“圓柱的側面積”的教學中,教師提出了這樣的一道題:“某圓柱底面直徑為0.5m,高為1.8m,請問它的側面積為多少?”教師可以組織進行動手操作,探究圓柱側面包裝紙的面積,幫助學生直觀形象地理解數學問題。教師可帶領學生沿著圓柱的高剪開,展開的圖形是一個長方形,此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討論長方形的長、寬、面積等相當于圓柱的什么,激活學生的思維,讓學生能夠從這一側面剪開的圖來求解圓柱側面積,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與解題能力。
(三)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及思維情感變化
教師應該對學生的學習過程、思維過程、學習情感變化等給予足夠的關注,要及時發(fā)現學生的疑問,才能有針對性地為學生提供點撥,也是提升學生學習效果的重要保證[3]。比如在小學數學六年級上冊“圓的周長”的教學中,教師可引領學生使用一根細繩與長尺,對細繩的長度進行測量,然后予以記錄。在這個基礎上,將細繩連接形成一個圓,然后對這個圓的直徑進行測量,并記錄好數據。最后,學生可對細繩長度和這個圓的直徑之間的比例關系,并推導圓的周長C=2πr這個計算公式。這一實驗需要反復進行,教師要注重學生在這一過程的學習,關注其思維情感變化,及時為學生點撥和釋疑,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學習能力。
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農村小學高年級數學教學新授課的過程中,教師要保證探究性學習方式的教學效果,則應該正視教學問題,針對性地提出解決策略。
參考文獻:
[1]廖紅燕.農村小學高年級數學問題解決的教學策略探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8(19):123-124.
[2]詹茂堂.“問題驅動法”在農村小學高年級數學中的應用[J].名師在線,2017(08):67-68.
[3]方家培. 小學高年級數學探究式教學現狀、問題及其對策研究[D].西華師范大學,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