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賽
如果左邊有一杯咖啡,沒有任何商標,你愿意為它支付多少錢?5元、7元還10元?如果右邊也有一杯咖啡,打上了“星巴克”的商標,你愿意支付多少?可能馬上溢價成了二三十元。
這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在品牌的世界中,沒有真實,只有消費者認知。
認知和事實是有距離的。有三種類型的公司:一是認知等于事實;二是認知小于事實,也就是業(yè)務、品質(zhì)做得很好,但消費者并沒有充分認同;三是好品牌的最高境界,認知大于事實。
品牌要實現(xiàn)認同和偏好,偏好就反映出公司營銷中的溢價成分。如何把客戶認知到的品牌要素綜合起來,建立企業(yè)品牌認知型、綜合型的圖譜呢?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看看品牌不是什么?
1、品牌不是你擁有了多少牌子和商標。商標是產(chǎn)權(quán)概念、法律概念,品牌是認知概念,是消費者驅(qū)動型的概念。
2、品牌不是有價值點的商品。爆品是短暫的,要把這些價值點轉(zhuǎn)化成一套認知系統(tǒng)才能持久。這就是爆品千千萬,但品牌少之又少的原因。品牌是保護商品生命的利器。
3、品牌不等于定位。定位是如何攻占心智,討論的是競爭,解決客戶如何更好認知你的問題。但認知并不等于認同,品牌要解決如何讓客戶認同你的問題。
4、品牌不等于VI、視覺錘、符號,那只是視覺審美過程,更重要的本質(zhì)是如何通過符號,與消費者發(fā)生深度關(guān)聯(lián)。
5、品牌不等于打廣告。一個很典型的反例就是恒源祥,打了很多年廣告,消費者對它非常反感。
6、品牌不等于做品質(zhì)。品質(zhì)肯定要做,但你到法國的依云鎮(zhèn)看看,礦泉水品質(zhì)比依云這個品牌好的廠家非常多,但它們沒有變成品牌。
究竟什么是品牌呢?
第一選擇≠購買欲望
品牌的核心價值是品牌承諾兌現(xiàn)給消費者最主要、最具差異化和持續(xù)性的感性、理性或象征性的價值,它是一系列品牌營銷傳播活動和價值展開的原點。
如果說定位要解決的是“一箭穿腦”,當消費者想到一個服務、產(chǎn)品、品類時,第一個想到你;品牌的核心價值就是解決“一箭穿心”。消費者雖然第一個選擇了你,但他為什么要用你?你給他帶來什么樣的利益和價值?他為什么對你產(chǎn)生認同和偏好?
兩者有時是一致的,比如海飛絲的“去屑”;但有時不一致,比如竹葉青的定位是“高端綠茶行業(yè)的領(lǐng)導者”,這不屬于核心價值,你聽了之后也不容易產(chǎn)生購買欲望,這就需要用核心價值把品牌深化。
迪士尼的定位是最好的游樂園體驗。一提到游樂園,第一個想到的可能就是迪士尼。但你為什么要去呢?這就是迪士尼的核心價值:神奇、歡樂、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
哈雷戴維森的定位是最具狂野精神的摩托坐騎。要買這種高端、狂野、美國西部牛仔風格的摩托車,可能第一個會想到它。它的品牌核心價值是什么?自由、社群、個性。
勞斯萊斯的定位是最高端的豪華車。它的核心價值是貴族、奢華、藝術(shù)感、稀缺性。定位和核心價值這兩個信息要進行拼合才能形成品牌。
如何找到品牌的核心價值?企業(yè)家應該問自己三個問題:
哪些價值是我公司所具有的本質(zhì)性價值?如果這些價值消失,公司可能就不存在了。
當看到這個價值應用到公司時,我是否充滿激情?品牌是一個非常感性的概念,首先你自己要感性。
哪些價值能讓我與競爭對手形成差異?有個方法叫墓碑原則。當你公司、品牌、產(chǎn)品消失了,你希望你的利益相關(guān)者尤其是消費者懷念你嗎?
比如寶馬,如果消失了,可能很多人懷念它駕駛的樂趣和巔峰的制造技術(shù);比如蘋果,如果消失了,大家可能會懷念它給我們的產(chǎn)品創(chuàng)新以及改變世界的激情;比如騰訊,如果消失了,我們可能會懷念它帶來的便利和社交自由。通過這種方法可以鎖定哪些是你的品牌核心價值。
品牌認知圖譜:
你的所有公關(guān)行為是混亂的?
接下來要做的,是把客戶所認知到的品牌要素綜合起來,建立企業(yè)品牌認知的綜合型圖譜。這才是品牌操作最系統(tǒng)的武器。
品牌操刀的邏輯是,先做減法減到極致,再在極致中做加法和乘法。它有四個步驟:列舉出你的品牌定位;列舉出你品牌的核心價值;根據(jù)定位和核心價值去發(fā)散,形成你的認知圖譜;圍繞認知圖譜進行傳播和品牌管理。
特斯拉的定位是“新能源豪華車的第一選擇”,封鎖了一個品類。但只有這一點并不夠。特斯拉開始規(guī)劃它的品牌核心價值:未來科技、高性能比、先鋒時尚。
圍繞這些基本元素,特斯拉繼續(xù)展開,比如未來科技。通過線上銷售的方式,提到特拉斯先生和愛迪生之間的恩怨情仇,使特斯拉充滿傳奇感。還有擁抱大數(shù)據(jù),以及發(fā)射到太空中的特斯拉品牌展示等。
比如高性能比。特斯拉做了很多外形的創(chuàng)新型設計。喬布斯曾說,蘋果手機的設計要讓消費者愿意拿舌頭來舔一遍。特斯拉也是這樣的邏輯,一些設計師是從服裝行業(yè)挖過來的,也有從蘋果挖來的人去做微平臺。
比如先鋒時尚。好萊塢的明星是特斯拉的第一批客戶,它的線下體驗店都開在時尚店旁邊。
為什么會有這些布局?這需要全部回歸到品牌的定位和核心價值。認知圖譜圍繞著定位和核心價值,就會形成一張網(wǎng)。這樣你就知道公司應該傳播什么樣的信息。大量公司由于沒有認知圖譜,所有的公關(guān)、廣告行為都是混亂的。這就形成不了強有力的品牌認知,也形成不了認知之后的品牌資產(chǎn)。
一旦把認知圖譜畫出來,可以讓你的決策層、管理層、執(zhí)行層一眼看清楚:品牌究竟需要做什么?哪些要素回歸到定位?哪些要素回歸到核心價值?這些和認知圖譜之間是什么關(guān)系?我現(xiàn)在應該做什么?未來應該做什么?
認知圖譜甚至可以畫兩張。第一張,是你的現(xiàn)狀;第二張,是你未來所期望達到的形象,兩者之間可進行對比。一旦你有這張認知圖譜,也可以隨著競爭和外部環(huán)境的變化去調(diào)整其中的元素。但核心都要回歸到定位和核心價值。
小米“喪失主業(yè)”是對是錯?
從CEO、股東的角度,品牌是什么?品牌是資源。如何拿品牌掙錢,把品牌作為一種資本性的工具呢?
10年前我給寶鋼做品牌顧問,CEO何文波問我:你覺得寶鋼這個品牌近20年,是增值了還是貶值了?我說,按照各大權(quán)威機構(gòu)的評估,肯定增值了。他說,錯,減值了!
和寶鋼一同在中國市場經(jīng)濟中起家的一些大型央企,比如華潤、中糧,都用品牌裂變出了很多業(yè)務,不只是固守在傳統(tǒng)業(yè)務當中。而寶鋼那時大部分的主業(yè)還是鋼鐵,它沒有把品牌認知圖譜所積累的這些要素變成可延伸的資產(chǎn)。
圍繞這個話題,我想到了小米。前段時間很多人批評小米,說它定位模糊,喪失了主業(yè),邊界不斷擴散。小米今天的模式已經(jīng)完成了認知圖譜,或者在不斷深化認知圖譜的基礎(chǔ)上,把品牌資產(chǎn)折射到其他業(yè)務中。這是把品牌不斷做大,使品牌價值形成指數(shù)級裂變的過程。
從CEO的角度講,品牌驅(qū)動的方式包括:如何拿品牌融資?如何把品牌有效授權(quán)?如何讓品牌聯(lián)合?比如寶馬和阿瑪尼的聯(lián)合,能夠交換雙方的客戶資產(chǎn)和客戶關(guān)系;以及用品牌來并購,進行交易。
一個最好的案例是維珍。這個公司所覆蓋的業(yè)務太廣了,但全部都用維珍這個品牌,包括維珍航空、維珍熱氣球、維珍婚禮、維珍出版社、維珍音樂制作,甚至有維珍鐵路。
維珍為什么能夠覆蓋這些業(yè)務?這是典型的品牌資產(chǎn)裂變。它的品牌核心價值就三個字:反傳統(tǒng)。當年維珍推出可樂時,知道有對手,于是在英國時代廣場開一輛坦克,把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都壓碎;它去開婚紗攝影業(yè)務時,CEO布蘭森親自穿著婚紗在街上奔跑。
不做品牌也是一種策略
是不是所有業(yè)務都需要品牌化?可樂、服裝、律師、大學,你認為誰需要做品牌?
有人說可樂需要,否則沒有偉大的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有人說服裝需要,否則不會有LV、阿瑪尼;有人說律師需要,否則打官司前怎么信任它;有人說大學更需要,比如哈佛、清華等就是品牌。
當你覺得這些都需要做品牌,或者你認為也許可樂更需要做、大學更需要做品牌的時候,再問你第二個問題:土豆需不需要做品牌?泥沙需不需要做品牌?
有人說,土豆也需要做品牌啊,要不我怎么區(qū)隔競爭對手?泥沙也需要做品牌,否則怎么讓大家知道我的價值和別人不一樣?
如果在這兩個問題上再加一個問題:你認為可樂、服裝、律師、大學更需要做品牌,還是土豆和泥沙更需要做品牌?相信多數(shù)人可能會選擇可樂、服裝、律師、大學更需要做品牌。
為什么?背后的原理就是一個公司在發(fā)展品牌中做決策的核心要素:越是容易“忽悠”的東西,越需要做品牌。因為信息不對稱,品牌的溢價就越高。一個律師沒給你打官司之前,你怎么知道他的水平?所以大律師和小律師的收費有天壤之別;一個大學你沒有在里面待幾年,怎么知道它好不好?因此,看看你們公司的業(yè)務信息不對稱的程度如何。
競爭對手越多,需求越復雜,越需要做品牌。過去寶鋼下面有一百多個品牌,最后被消滅到十幾個。其中有個品牌叫寶鋼招標,是內(nèi)部性的公司,不面對競爭對手,需求也非常簡單,我認為它不需要做品牌。這是很多B2B公司比B2C公司少做品牌的原因。當然,這不等于B2B公司不需要做品牌。
目標受眾越多,越需要做品牌。不可能跟所有客戶說我們公司價值點在什么地方,所以需要簡化我的信息,提高信息的溝通效率,形成一張品牌認知圖譜。
自我概念越強,感性成分越高,越需要做品牌。最典型的是服裝,它是情感要素驅(qū)動。
看看你們公司的業(yè)務,如果不滿足這四個條件,可以不做品牌。不做品牌也是一種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