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隨著音樂市場的發(fā)展,疑似音樂剽竊的現象層出不窮,某某歌曲涉嫌抄襲經常登上新聞頭條,無數網友爭相表達自己的看法,為這到底是不是抄襲吵得不可開交。那么什么樣的行為在法律上才能被認定為音樂抄襲呢?為此,本文將給出幾點建議。
關鍵詞 音樂作品 音樂抄襲 抄襲認定標準
作者簡介:芶燕婷,四川農業(yè)大學。
中圖分類號:D923.4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05.253
在日常生活中,一旦網絡爆出某某歌手涉嫌音樂抄襲,往往都會引起“吃瓜群眾”①熱議,最近歌手花粥歌詞涉嫌抄襲,電視劇《紳探》音樂涉嫌抄襲等事件在網絡上鬧得紛紛揚揚。但無論網友們如何爭論,在法律層面上該如何明確地認定音樂作品是否抄襲,抄襲又是否必然引起侵權,在我國仍存在很大困難。我國在《著作權法》上只概括地規(guī)定了抄襲的概念,司法實踐中各級法院對音樂抄襲的認定也各有不同。大眾通過社交媒體可以迅速了解抄襲現象的最新最全面動態(tài),對于抄襲的容忍度越來越低。我國的法律也應該相應地做出改變,使有關音樂抄襲的相關立法更加具體和具有指導性。
音樂作品在音樂和法律上的定義有所區(qū)別,只有先明確了什么叫做音樂作品才有可能區(qū)分音樂作品與非音樂作品,音樂創(chuàng)作與音樂抄襲。
(一)音樂作品的概念
在音樂界,音樂作品的重點在于旋律和樂理。在法律條文中歌曲、交響樂等能夠演唱或者演奏的,不管有沒有歌詞都是音樂作品。②其實音樂作品不僅包含了旋律和歌詞,還包含了作者的情感表達方式。在本文中的音樂作品是指人們通過旋律和聲和節(jié)奏,用以表達其思想情感的一種藝術形式。
(二)音樂作品與其他著作權作品的區(qū)別
我國《著作權法》以列舉的形式對作品這一概念進行闡釋。③“音樂作品”作為著作權法上“作品”的子概念,與其他著作權作品有著共同的特征,如獨創(chuàng)性、可復制性等,但是音樂作品與普通著作權作品相比仍有其特殊性,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1.音樂作品著作權包含對歌詞的著作權
音樂作品包含歌詞和曲譜兩部分,我國法律并沒有分別對歌詞和曲譜下定義。歌詞具有兩種不同的著作權性質,一方面歌詞本身就是一種文學藝術表達,可以把它歸類為文字作品;一方面它與曲譜密不可分,共同組成了完整的音樂,是一種音樂藝術表達,可以把它歸類為音樂作品。也就是說歌詞既可以作為音樂作品也可以作為文字作品獲得保護。通常,將歌詞當作文字或者音樂作品都可以,因為文字作品和音樂作品的侵權救濟幾乎一致。但本文更傾向于將其作為音樂作品保護。首先,歌詞與曲譜本就是音樂作品的構成部分,歌詞也是音樂的表現形式,沒有歌詞,音樂的藝術表達必然會有所欠缺(不包含純音樂)。既然歌詞就是音樂,便沒有必要將歌詞與音樂作品分裂開來。如果把歌詞視為文字作品就是說歌詞與音樂是平行的并列關系,顯然是有邏輯問題的。其次,我國著作權法規(guī)定的法定許可使用適用范圍包含錄音制品,歌詞作為音樂作品,要遵從該條款的規(guī)定,而一般的文字作品則不能未經著作權人許可而使用。如果僅把歌詞以一般文字作品進行認定,那么就不能對歌詞法定許可,那么便違背了著作權法定許可制度傳播音樂,促進音樂被公眾廣泛利用的初衷。所以對歌詞是否抄襲不能孤立地看待,應該把歌詞結合曲譜作為整個音樂作品進行整體判斷。
2.音樂作品情感表達的重要性
公眾聽音樂多數時候是為了得到情感共鳴。音樂是創(chuàng)作者獨特的藝術情感表達,好的音樂會帶領聽眾一起悲傷、快樂或振奮。音樂作品包含著特定的情緒或思考才能夠感染聽眾,讓聽眾喜歡。音樂藝術與單純的語言表達相比較為抽象,文字可以轉述,音樂難以口頭轉述,不能單純以認定文字或音符的占比來進行抄襲與否的衡量。
(一)音樂作品抄襲認定主體
普通聽眾、音樂專家、鑒定機構都可以成為認定音樂抄襲的主體,但是從法律角度來說,相比較而言,統(tǒng)一的鑒定機構更具有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1.普通聽眾
普通聽眾是英美法上的一個概念,由于英美法系實行陪審員制度,在進行抄襲認定時,需要采納陪審員的意見。就我國而言這一主體并沒有多大的意義。我國的人民陪審員充當了普通聽眾這一角色,但由于音樂抄襲專業(yè)性太強,人民陪審員在審判過程中也無法做出專業(yè)判斷,通常只會簡單符合審判長的觀點。并且普通聽眾覺得聽感相像不代表就有抄襲現象的存在,普通聽眾的音樂審美不同,對抄襲的印象過于主觀化,觀點難以統(tǒng)一不適宜作為法定主體。
2.音樂專家
在國內外,音樂專家都在認定音樂抄襲的案件中扮演了總要角色。音樂專家以其專業(yè)知識提供更具有說服力的結論。但是專家意見在我國法律上仍處于尷尬地位?!睹袷略V訟法》第六十三條并沒有把專家意見作為單獨的證據種類。④專家意見勉強可以算作證人證言的一種,但是專家應該由法院聘請還是當事人聘請仍是個問題。如果法院聘請應該由什么標準聘請,如果由當事人自己聘請(在司法實踐中也一般是當事人自己請專家)就會導致很多時候專家意見具有偏向性,不同的專家站在不同當事人的立場提出不同的意見,難以形成真正公正的最終意見,法院又應該聽信哪一方的呢?專家意見雖然專業(yè)但因為立場不同難以客觀公正,不適宜作為法定主體。
3.鑒定機構
鑒定意見本就是我國民訴法上證據中的一種,⑤鑒定機構屬于獨立的第三機構,專門的鑒定機構提供的意見同公眾意見和專家意見相比更加客觀、公正和真實,對被告而言,肯定是更愿意相信第三方的鑒定意見而非原告方找來的專家意見。如今我國需要設立需要統(tǒng)一的音樂鑒定機構,設立嚴格的準入條件,并不是所有鑒定機構都能進行音樂侵權認定,只有經過法院授權的機構才有資格。同時需要對這些鑒定機構嚴加監(jiān)管,避免貪污腐敗這類的現象發(fā)生。當法院審理音樂侵權時遇到困境時便由鑒定機構提供意見來幫助法庭進行事實認定。
(二)音樂作品抄襲認定標準
對作者來說他們對音樂的創(chuàng)作就體現在旋律、和弦使用和情感的藝術表達上。法律不是抒情散文,情感表達過于抽象難以將其認定標準細化,法律不能也做不到規(guī)定情感的區(qū)別,但這不代表法律就應該不作為。法律同時也是公民心中的一桿秤,是一種量化的標準。比起音樂界的專有名詞,公民會更傾向于去了解法律的規(guī)定標準,法律有必要對抄襲進行探討,故本文重點從旋律與和弦角度進行探討。
1.旋律
旋律就是一段音符,只不過這些音符能反映該音樂主題和充分顯示音樂的內容特征。業(yè)界比較流行的是八小節(jié)相似說,即音符有八個小節(jié)相似極為抄襲。但在我國《敖包相會》訴《月亮之上》的案例里,6小節(jié)抄襲也構成侵權。⑥不管是根據八小節(jié)相似還是六小節(jié)相似進行判斷都具有明顯的缺陷。首先,我們并不知道這幾個小節(jié)是不是一定要是連續(xù)的小節(jié),也不知道相似的標準在哪里,其次對一個音樂作品而言,并不是每個小節(jié)都有同樣重要的意義,很多很紅的歌曲如《泡沫》《紙短情長》等,很多人都只知道其副歌部分,這些歌曲的主歌可能并沒有太多人去關注,對主歌進行抄襲和對副歌進行抄襲自然有著不同的意義。單純地以小節(jié)相似進行認定過于機械,本文認為應該在區(qū)分主副歌重要性程度的基礎上對抄襲進行認定,例如副歌中有四小節(jié)70%相似即為抄襲,主歌八小節(jié)75%相似即為抄襲,并且不要求是連續(xù)的小節(jié)。
2.和弦
和弦由三個或者以上的音構成,是一種樂理上的概念。音樂家認為和弦的產生是具有必然性,體現了音樂由復調音樂發(fā)展為主調音樂。但僅從和弦相似就認定抄襲仍有所不足。常用的和弦只有C、Dm、Em、F、G、Am這六種,每種和弦有固定的音調,也會帶來相對穩(wěn)定的聽感和情感表達。比如C和弦與F和弦更為傷感而G和弦更為歡快。和弦套路在流行音樂中廣泛存在,歐美流行樂經常用的和弦套路:1564,也就是分別對應CGAmF四個音級的和弦。這四個和弦可以彈唱萬首以上歌曲。比如《喜歡你》《月亮代表我的心》《菊花臺》《我愿意》《陽光總在風雨后》《聽媽媽的話》《聽?!贰段兜馈返却鬅峤鹎?,統(tǒng)統(tǒng)通用了上述和弦。⑦也就是說當今流行音樂很多歌曲都會使用固定的和弦組合和樂器搭配,這樣音樂風格的相似并不能算作抄襲,只是缺少創(chuàng)新性。如果單獨把和弦相似作為抄襲的標準,對音樂人來講未免過于苛刻,抄襲的人也太多了。本文認為和弦的相似只能在認定作品旋律相似的基礎上作為一個輔助性標準來認定抄襲。
目前我國法律并沒有規(guī)定如何認定抄襲,但隨著音樂抄襲案件逐漸增多,法律作為一種強制的社會規(guī)則,理應給爭訟雙方公正又具體的標準,達到定分止爭的目的。認定音樂抄襲需要結合旋律、和弦及作者的思想表達,最好是由法院統(tǒng)一專門的鑒定機構進行鑒定。在認定過程中還應當注意:類似文章開頭引用名人名言,音樂中使用公共采樣,致敬(借用)名曲不是抄襲,比如著名組合she歌曲《不想長大》開頭引用莫扎特第40號交響曲,編曲就像寫作文,采樣就像我們用的修辭手法。修辭手法必然會被寫作文的人重復使用。是否抄襲不是看修辭即采樣是否一樣,而是看作文表達的內容觀點是否一樣,畢竟音樂的本質是情感表達。從立法的角度來說難以規(guī)定什么樣的程度才算“情感抄襲”,但法律可以明確旋律和和弦重復比例,可以賦權給專門的鑒定機構,讓機構所屬專家進行情感表達的對比。通過這樣的方式從立法上認定抄襲。
注釋:
①“吃瓜群眾”是一個網絡用語。在網絡論壇中,人們發(fā)帖討論問題,后面往往有一堆人排隊跟帖,或發(fā)表意見,或不著邊際地閑扯。https://baike.baidu.com/item/吃瓜群眾.
②《著作權法實施條例》(2002)第4條.
③《著作權法》(2010)第3條.
④⑤《民事訴訟法》第六十三條:證據包括:(一)當事人的陳述;(二)書證;(三)物證;(四)視聽資料;(五)電子數據;(六)證人證言;(七)鑒定意見;(八)勘驗筆錄。
⑥北京市海淀區(qū)法院(2007)海民初字第22960號判決,2009年5月26日北京第一中級人民二審維持。
⑦網站:https://www.jitashe.org/thread/1307812/.
參考文獻:
[1]林森.樂理教學中音樂作品的旋律分析[J].當代音樂,2019(2):36-37.
[2]宋菲菲.淺談流行音樂演唱中的情感表達[J].北方音樂,2014(7):91-91+96.
[3]金毅,黃敏.基于旋律的音樂檢索研究-旋律特征的表達和提取[J].現代圖書情報技術,2003,19(4):49+51.
[4]蔣凱.中國音樂著作權管理與訴訟[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08年版,第23頁.
[5]鄭榮達.和弦的產生及音響結構形態(tài)[J].黃鐘,2014(23):74-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