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方能
[摘 要] 社會的不斷發(fā)展,導致原有的社會結構逐漸分解、重組,傳統(tǒng)文化遺產的保護利用也需要在多樣化的張力下明確基本的方向及方法,從而讓其在多元文化時代能夠煥發(fā)出別樣的光輝?;诖耍P者在文中首先提出了民俗文物保護的現實需求,然后結合實際情況對民俗文物的保護利用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 民俗文化 民俗文物 利用保護 博物館
中圖分類號:G264 文獻標志碼:A
我們必須了解,為什么要保護利用民俗文物?民俗文物是一個民族在不斷發(fā)展的過程中形成的“活化石”,能夠體現民族的信仰、生活、習俗、文化、經濟、工藝。所以,對我國民俗文物進行保護,就是對我國文化的保護。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強調“必須加強對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保護以及挖掘,讓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和現代文化相協(xié)調”。而博物館的民俗文物保護利用就是對傳統(tǒng)文化最好的挖掘。
一、民俗文物保護的現實需求
社會的不斷發(fā)展,人們意識形態(tài)的不斷變化,多元文化的相互碰撞,導致我國民俗文化在社會上不斷弱化。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在人們意識觀念中的淡化,也為廣大人民群眾及文化工作者敲響了警鐘,傳統(tǒng)文化迎來了新的重生契機。民俗文物作為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載體,無論是對論證過去還是對人們意識生態(tài)的發(fā)展都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1]。其所展現的并不僅僅是一個物質形態(tài),更重要的是在民族發(fā)展、社會安定方面的價值。
民俗文物是我國人民群眾以往生活的表征,小到荷包、掛件,大到家具、農具、生產工具,對考察歷史、傳承文化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由此可見,民俗文物可以說是無處不有、無所不在。這些器物確實是能夠直觀體現民間生活、生產的客觀事物。民俗文物的保護意愿在于,它是一種不被特地載入史冊的,但和人民群眾生活息息相關,它們形成于民間同時又流行于民間,最后也消失在民間。因此,衡量民間文物的標準,不能單單用藝術水平、傳承年代、經濟價值來判定,而是要看民俗文物是否能夠發(fā)揮文化傳承功能。我們應當認識到,民俗文化特色是一個民族的根本,如果民族失去了民族文化,也就失去了最為重要的文化發(fā)展力。只有通過搜集、利用這些民俗文物,才能讓民族的文化交流更有深度、更有價值。
另外,現代文化的沖擊改變了民俗文物的存在形態(tài),雖然它們能夠以其獨特的方式留存下來,并展現一定的消費價值。但這種消費價值也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民俗文物的文化傳承價值[2]。在這樣的形勢下,我們必須要認識到民俗文物的保護、利用必須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而不斷變化,必須要做出一些適當的改變及重構,要以合理的方式讓中華傳統(tǒng)文化在現代社會得以傳承、發(fā)揚。
二、民族民俗文物的搜集
(一)依靠活動力量
民俗文物的搜集要結合博物館自身的特質、特點,有計劃、有目的、有層次地進行搜集,在搜集的過程中必須要遵守國家法律法規(guī),不得開展有損民族團結的活動,不得征集博物館無法保護的文物,不得私自搜集違禁文物。但民俗文物的搜集也不能僅僅停留在行政令的約束下,而是要以“社會搜集”的方式開展。社會搜集,就是對流散在社會各處文物的搜集(包括標本資料、民間文物、社會文物、個人傳世文物、單位傳世文物),主要搜集方式為交換、借用、收購、接受捐贈等等。通常來說,民俗文物具有一定的獨特性、唯一性,所以征集方式采用收購、撥交的方式更為合理[3]。其中,撥交是指博物館接收公安、海關等部門所遞交的文物。但博物館的民俗文物征集和文化站、群眾藝術館等等單位更加密切,尤其是鄉(xiāng)、鎮(zhèn)、村等等基層文化單位,其能夠挖掘出眾多的民俗文物。
以我國北安市博物館為例,該博物館在民俗文物征集的過程中,通過和周邊基層文化工作單位合作,在基層開展“我為博物館做貢獻”活動,引導民眾積極發(fā)掘身邊的民俗文物,活動征集的文物由北安市博物館統(tǒng)一處理,然后從中不斷篩選出有價值、有代表意義的文物進行展示。經過長期的搜集,搜集出的文物有民國時期的陶甑,有蒙古族的銅鞍扣,有漢族的金剛鉆等等民俗文物[4]。
(二)調用社會力量
隨著我國城市化建設工作的逐步推進,城市面貌日新月異,數不盡的高樓大廈平地而起,而對于傳統(tǒng)文化保護工作,應對城市化建設的不斷推進,最讓人擔憂的就是文物的保護及利用。在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過程中,還要切實地保護民俗文物。在這樣的背景下,僅僅依靠博物館的力量必定難以保護民俗文物,所以必須調動社會力量共同保護。
以山西地區(qū)的文物保護工作為例,山西是我國文物大省,為加強對文物的保護力度,避免文物受到城市現代化建設所影響,山西省文物局在文物工作會上明確提出要結合社會力量來保護文物,鼓勵社會人士、社會團體、居民通過捐贈、巡查、展示等方式參加文物保護工作,同時還推進了文物建筑“認養(yǎng)”,引導社會企業(yè)家積極認養(yǎng)文物建筑[5]。截至2017年年底,山西省已經有28處文物被社會企業(yè)家所“認養(yǎng)”,在社會力量的支持下,這些文物建筑逐漸修繕完畢。
三、民俗文物的利用
我國地大物博,在幾千年的發(fā)展進程中創(chuàng)造出了璀璨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也留下了數量龐大、種類繁多的民俗文物。歷經歲月的洗禮,民俗文物在自然因素、人為因素的雙重影響下能夠留存至今,實屬不易。古語云“金石之功,寒暑不變,以茲稽古,庶不失真。”習近平總書記也指出“要用中華民族創(chuàng)造的精神財富來實現以文化人、以人育人”。所以,在將民俗文物征集到博物館后,并不是要將其塵封到庫房中,而是要真正將文物利用起來,讓文化得以傳承。
首先,我國傳統(tǒng)文化、民俗文物的多樣性為民俗文物利用工作提供了一個極為廣闊的發(fā)展空間。博物館可針對某一地區(qū)或者某一民族的文物進行主題化展示,再就其主題內容對民俗文物背后的文化故事進行講述、展示。其次,在對民俗文物進行研究的過程中,博物館還要切實深入基層進行調查,以此獲得最為真實的民俗信息。通過記錄、整理、分析資料,在文獻相對匱乏的地方可適當補充,這能夠為宣教工作、收藏工作、展示工作提供可靠的依據。再次,要對《關于推動文化文物單位文化創(chuàng)意產品開發(fā)的若干意見》中的內容詳盡了解,將民俗文物利用創(chuàng)新及人民群眾的反饋作為博物館績效考評的重要指標。文物部門需要秉承“不辱使命,守土盡責”的原則,提高文物搶救速度,加大文物保護力度,以事業(yè)為主、產業(yè)為輔。最后,要加強宣教工作,讓廣大人民群眾認識到民俗文物保護的重要性,尤其是要增加青少年的文物保護意識,利用社會輿論營造出保護民俗文化的文明風氣,提高公眾對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認識及了解,營造全社會共同參與的文化遺產保護氛圍。
另外,民俗文物中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及價值內涵,作為民族發(fā)展的實物傳承,民俗文化無聲地訴說著民族發(fā)展中的故事。博物館要將其中的歷史智慧、歷史故事、歷史教訓全面的展示,從而激發(fā)人民群眾的自信心、自豪感。尤其是在民俗文物利用方面,必須要用民眾看得見、摸得著的方式,將原本“高大上”的文化,轉化為實實在在的載體,寓教于樂、深入人心。
四、結語
及時地保護以及合理地利用民俗文物,是博物館必須履行的職責,也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在現代社會發(fā)揚的重要舉措。博物館要積極利用民俗文物普及民俗文化知識,弘揚我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用文化來育人,提高民族的團結力。
參考文獻:
[1]張麗香.淺談如何做好地方文物保護利用工作[J].神州, 2017(11):188- 189.
[2]萬瑪措.中小型民族博物館民族、民俗文物的征集、保護和利用[J].群文天地,2017(6):85- 87.
[3]魏然.重視和加大文物保護宣傳工作的幾點思考[J].赤子, 2017(1).
[4]趙舒琪,沈小芳.談文化遺產價值的保護和利用——以“新鄭黃帝故里拜祖大典”為例[J].黃河.黃土.黃種人,2017(2):14.
[5]王麗梅.談如何進一步加強我市文物保護工作[J].中國民族博覽,2017(22):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