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妙茹
摘要:中泰雖同屬亞洲大陸,但是由于歷史文化的不同,兩國之間存在各種各樣的差異也是必然的。在赴泰的實際教學中,我們面對的是具有泰國教育背景的學生,因此,我們更應該對比自己的教育理念是否和泰國老師的教育理念有所差別,并采納對教學有幫助的教學理念和方式。許多教師因為不了解其中的差異,所以在教學中遇到問題后便很難順利處理。故筆者通過理論結合實踐,從原因到具體表現再到對應的策略入手,總結出在泰國教學時,如何克服由差異產生的問題以及如何順利適應的方法。
關鍵詞:中泰文化;教學;差異
一、緒論
通過在泰國的教學,本人發(fā)現中泰兩國在文化方面存在著不少差異。例如在泰國校園里鮮少見到穿著褲裝的女教師,而這在中國校園則很常見。服裝上都存在著這樣的差異,那么更不用提教學之中存在的各種差異。諸如教育的理念、教學方法、教學的形式等等。這些都是國際漢語教師需要面對的問題,這些差異也會影響教學活動的正常開展。所以必須重視教學雙方的交流,只有增強自身的跨文化交流意識和知識,才能保證教學活動的順利進行。想要提高教學中文的效率,一定要重視文化差異的研究和學習,并積極進行文化交流,做到兩國文化和諧共處。
二、中泰教學文化的差異
(一)課堂教育的差異
教育是一種文化現象,不同的教育反應的是不同的社會文化內涵。[1]125中國人受儒家文化“尊師重道”的影響,老師位高權重,應受到學生尊敬,學生必須擺出受教者的姿態(tài),虛心請教問題。如果出現頂撞老師的現象,那就是大不敬,最次也要受到處分。老師和學生的關系是界限分明的長輩和晚輩的關系。在課堂中,學生聽從老師的教學安排,做好筆記和聽講,在考試中就會取得不錯的成績。
泰國課堂教育比較開放,泰國教師和學生在教室里的舉動和中國課堂存在明顯的差異,學生可以自由的提出自己的觀點。在泰國觀摩其他老師上課,發(fā)現他們并不會將教室當作唯一的教學場所,在天氣較好的時候甚至學生會主動要求去戶外上課。而這對中國教師來說,戶外有太多不可控因素,教學效果達不到預期的水平。
(二)教學方法的差異
中國人的課堂以教師為主,注重培養(yǎng)學生對知識和紀律的學習,對學生要求很高。學生在學習方面很被動,養(yǎng)成被灌輸知識,而不知主動學習的習慣,最典型的現象就是學生主動發(fā)言現象少。這使得課堂氣氛沉悶,學生自己學習能力不強。但中國老師強調掌握基礎,只有基礎牢,上層建筑才會穩(wěn)固,中國學生的基礎都比較好,課本知識學的扎實。
泰國人強調學生的可接受程度,遵守量力性教學原則。泰國學生課堂氛圍輕松,但是注意力集中的時間很短,使用國內的“灌輸式”教學方法是行不通的,只會讓學生對漢語產生排斥心理。旁聽過泰國生物老師課后本人發(fā)現,一節(jié)課上老師主導的時間不是很多,大部分時間交給學生思考和討論,這有利于學生形成自己獨立的思考體系。
三、教學差異成因分析
(一)教育目標的不同
對培養(yǎng)目標的某種表述,實則反映著某種教育哲學取向。不同的哲學取向導致以此為基礎的教育理念構架和實踐千差萬別,不同的教育目的論也引出不同的教育理論的教育措施,他們關系到學生將朝著何種方向發(fā)展,也左右著教育改革的方向。[2]13
泰國的教育目標主要是培養(yǎng)學生的個人能力,強調培養(yǎng)學生的生存就業(yè)能力、道德素質等。1999年泰國教育部提出教育理念:“使學生身心健康、智力發(fā)展、知識豐富、品德高尚、整體素質提高、能夠與他人和睦相處,有追求理想生活的本領。[3]21”他們的價值觀中,教育的目的不是為了競爭和應試,而是通過學習不斷地發(fā)展自己,他們并不重視成績的多少,而是在于學生綜合素質的整體發(fā)展。所以課堂上泰國學生不像中國學生遵守紀律。
在中國,人人都希望通過學習改變自己的命運,雖然現在提出全面進行教育改革,實行素質教育,可是人口眾多,競爭壓力巨大,中小學的課業(yè)負普遍很重。在中國,學生學習動機充分,每個學生都明白自己為什么而學習。泰國學生的家長則要求沒有這么高,老師也并不會強迫學生學習。所以泰國課堂上,學生吃零食、化妝的現象都隱藏著深層次的教育文化根源。
(二)考核模式的不同
泰國的教育類型豐富,課程采用學分制,類似于中國的大學教育。一個學生的最終成績不僅僅是考試的成績,而是多方面考察得出的綜合成績,分數并不是評價學生的標準。學生可通過平時的出勤率、上交作業(yè)次數、做手工等來取得學分。這樣的考核結果雖然鼓勵學生發(fā)展,讓學生們自信,但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學生不求上進。
中國評價學生的主要方式就是分數,也是俗稱的“好學生”與“差生”的分水嶺。但隨著中國的改革教育,這樣的觀念在一步步消除。這樣評價學生的結果是往往只有尖子生得到重視,對于分數“差生”的關注不夠,學生的綜合能力不能平衡發(fā)展。
四、解決教學中出現問題的策略
(一)培養(yǎng)跨文化交際能力
身為傳播中國文化的教師,我們赴任前應先主動學習當地的語言,主動了解當地風俗,尊重當地生活方式,即主觀上不能排斥,要積極理解適應異國文化。我們同樣不要按照本族文化的觀念和標準去理解和衡量他族文化的一切,避免出現民族中心主義。學會移情及自我配合改變,換位思考,融入當地生活,積極參與當地活動??缥幕浑H障礙的產生,往往是因為對異國文化了解較少,總是習慣以本國文化原則去衡量他國文化,所以一旦出現文化交際障礙,就會感到無力處理,導致交際失敗。身為對外漢語教師,我們要克服刻板印象,多學習了解他國文化。這有利于教師增強文化包容意識,克服偏見和民族中心主義思想。
(二)及時更新教育思想
首先要熟悉并掌握中國傳統(tǒng)文化知識及泰國相關的文化知識,做好文化滲透;再次是相關的語言學知識,才能嚴謹教學,對待突發(fā)教學問題有能力靈活應對;最后還要掌握相關的教育心理學知識,了解學生,教學法必須適應學生個性。教學過程不會一帆風順,作為漢語教師,教學對象為母語非漢語的學生,我們堅持使用自己認為正確的教學方法可能不理想,我們應該反思自己的教學方法是否適合教學對象,也可以選擇旁聽當地老師講課來反思教學,以便更好適應泰國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學工作才會取得預計的效果。
五、結語
作為傳播中國文化的教師,肩上的職責是很偉大的,這要求我們必須盡職盡責,首先要學好本專業(yè)的知識,其次要掌握豐富的跨文化知識,這樣,我們才能在教學中遇到問題以不變應萬變,提高教學效率。對于我們漢語教師來講,微小的差異疊加起來會使我們與泰國人的交往變得困難,也會挫敗我們的自信心。選擇中國與泰國文化方面的差異對比,一方面可以幫助未去實習的同學了解差異所在,另一方面可以幫助教師改進教學方法,更好的進行教學??傊?,了解更多泰國的文化,更容易理解這個國家的生活,融入這個國家,傳播中國文化的事業(yè)會更加蓬勃向上。
參考文獻:
[1]顧明元.中國教育的文化基礎[M].山西:山西教育出版社,2014.
[2]馬瑾婷.中泰教育理念差異研究及其在對泰漢語教學中的運用——以泰國孔敬府沙瓦提中學為例[H].云南大學,2015.
[3]馮增俊,李志厚.泰國基礎教育[M].廣東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