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長春,河南南陽人。陜西省作家協(xié)會會員。作品散見于《人民文學(xué)》《中國作家》《青年作家》等。
一
“南都信佳麗,武闕橫西關(guān);白水真人居,萬商羅鄽闤;高樓對紫陌,甲第連青山;此地多英豪,邈然不可攀;陶朱與五羖,名播天壤間;麗華秀玉色,漢女嬌朱顏;清歌遏流云,艷舞有馀閑;遨游盛宛洛,冠蓋隨風(fēng)還;走馬紅陽城,呼鷹白河灣;誰識臥龍客,長吟愁鬢斑?!痹诶畎琢粝碌那в嗥娮髦?,我比較欣賞這首《南都行》。
這首詩寫出了東漢陪都南陽之美,更寫出了南陽人的豪邁情懷。
作為一個南陽人,沒有理由漠視這種詩心的召喚。
漢光武帝劉秀起兵于此,并娶了南陽有名的美女陰麗華為皇后,云臺二十八將故鄉(xiāng)大都在南陽,是僅次于東漢首都洛陽的第二大城市。更有,“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的諸葛孔明、東漢科學(xué)家張衡、醫(yī)圣張仲景、商圣范蠡、謀圣姜子牙等,因此李白過南陽時題詩《南都行》,心情該是多么興奮和自豪啊!
他寫南陽的青山白水、人杰地靈,實為借臥龍之酒杯,澆自己之塊壘,以懷古之幽情,發(fā)黑夜之火光。追思先賢,聯(lián)想身世家國,內(nèi)心憤憤不平;針砭時弊,寄托志向抱負(fù),哀嘆懷才不遇。詩人情懷之深沉,眼光之獨特,行文之酣暢,全在這朗朗百字的滴滴心血里。
當(dāng)一首詩容納了作者獨立的思想感情,它便不再是單純的分行文字了。它將詩人的命運及詩的“弦外之音”緊緊交融一起,詩情便確立于自由意識之上。
人類文明最偉大的光芒,就在于人格的獨立。一首重塑詩人自由智慧和獨立個性的詩歌,無疑是一座閃爍著人性靈光的精神高峰。不忘使命,勇于擔(dān)當(dāng)。這座高峰,以清新的氣息,清掃著腐朽的封建糟粕之氣。
懷著這樣的一顆心,去品味李白的傷愁,去回望那個特殊的時代,將有助于我們讀懂一個偉大詩人踽踽遠(yuǎn)行的背影。
說句心里話,當(dāng)我每次讀到全詩的最后一句時,聲音是低沉的,酸酸的,有種欲哭無淚的感覺。大唐詩仙啊,如此才華橫溢、躊躇滿志,平生以“臥龍客”自喻,尚且哀嘆自己懷才不遇而愁鬢斑,何況我輩乎?!
一口氣讀完,心情久久不能平靜,不知是為詩意的南陽,還是失意的李白,抑或失憶的自己。
二
李白與南陽淵源頗深,今人收集李白在南陽留詩共十三首。其中,《明嘉靖南陽府志校注》收入李白在南陽留詩三首。
不幸的是,安史之亂,李白避難八年,當(dāng)時著述,十喪其九。今所傳之《李太白全集》,真乃“泰山一毫芒”(韓愈語)也。就李白的性格和他的睿智,李白在南陽的華章詩篇遠(yuǎn)遠(yuǎn)超過今人所能見到的篇章。
據(jù)考證,李白入翰林前,曾五次光臨南陽。一為開元十八年(公元730年)入長安,取道南陽,時為初夏;二為開元二十年(公元732年),南返安陸,途經(jīng)南陽,時在秋;三為開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由安陸來,時在春,現(xiàn)存李白在南陽所存詩篇中《南陽送客》《送友人》《憶崔郎中宗之游南陽遺吾孔子琴撫之潸然感舊》三篇都是抒發(fā)與崔宗之的情感之作。崔宗之是杜甫所作的《飲八仙歌》中的“八仙”之一,是李白的鐵桿朋友,乃宰相日用之子,襲封齊國公,好學(xué),與李白以文相知;四為開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李白由安陸移家東魯,路過南陽;李白第五次訪問南陽是在天寶元年(公元742年)秋,應(yīng)方城縣仙翁觀道士元丹丘邀請到方城寺,期間留下《南都行》《游南陽白水登石激作》《送友人》和《與元丹丘方城寺談玄作》等詩篇。
公元730年,三十歲的李白,赴長安謀求出路,以期實現(xiàn)其政治理想。在《酬坊州王司馬與閻正字對雪見贈》中說:“游子?xùn)|南來,自宛適京國?!闭f明李白入長安取道南陽。
在《豳歌行上新平長史兄粲》中說:“憶昨去家此為客,荷花初紅柳條碧。”指其初夏時節(jié)登途。初識南陽,詩人被南陽歷史悠久、人杰地靈的景物和人文景觀所感動,留下了極為美好的印象,寫下《南都行》《游南陽白水登石激作》和《游南陽清泠泉》三篇華章。
在《南都行》中,詩人頌揚了南陽“舟車秦楚,襟帶南國”的重要地理位置,高樓、紫陌、甲第、青山的富庶繁華的都市風(fēng)貌。
詩中李白還以諸葛亮自喻,感慨自己懷才不遇:“誰識臥龍客,長吟愁鬢斑。”我推測,當(dāng)時雄心壯志的李白,一定認(rèn)為自己也具有諸葛亮那樣安邦濟世的管、樂之才,也能寫出“臨表涕零”的華章,但沒有人像劉備那樣“三顧茅廬”不辭勞苦真心實意去造訪,更沒有得到“受先帝托孤之重”般的厚望,于是感嘆世風(fēng)日下、不為人識,想到功業(yè)未立,瞻念渺茫前途,內(nèi)心當(dāng)然不是滋味,遂有“愁鬢斑”之怨,也是人之常情了。
南陽著名的風(fēng)景區(qū)清泠泉,位于蒲山東邊的豐山。李白在《游南陽清泠泉》的五言詩中吟道:“惜彼落日暮,愛此寒泉清。西輝逐流水,蕩漾游子情??崭柰圃?,曲盡長松聲?!痹娭酗@示,置身如此絕妙的勝景,詩人從早到晚戀戀不舍,面對山上潺潺的西輝流水,感慨無限的游子之情,直至空歌望月,才踏著日暮和陣陣的松濤之聲而去。
開元二十年(公元732年),三十二歲的李白,第一次入長安漫游兩年之后,滿懷愁緒地返回安陸,途中第二次獨來南陽。在一個秋高氣爽、月圓風(fēng)清之夜,李白一人在南陽東門外河堤上獨自沉吟賞月時,邂逅了年輕的齊國公左司郎中崔宗之。二人一見如故,相見恨晚。第二天崔宗之便邀請?zhí)赘熬仗堆顼?,宗之賦詩寄懷,并贈送一張極為珍貴的孔子琴作見面禮。崔宗之的詩中寫道:“是時霜飆寒,逸興臨華池。起舞拂長劍,四座皆揚眉。”此詩中之“華池”即上詩中之“菊潭”。
在南陽結(jié)識這位瀟灑美少年崔宗之,是李白畢生難忘的一頁。崔宗之不僅同李白在南陽游覽縱酒放歌,還陪同回歸安陸的李白在襄陽探望孟浩然,拜謁襄州刺史兼山南東道韓朝宗,意在托韓荊州推薦李白出仕。這次活動雖沒有成功,但李白對崔宗之卻充滿感激之情。開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李白陪同崔宗之返回洛陽,途經(jīng)南陽,與宗之話別?!赌详査涂汀?、《送友人》當(dāng)是這次話別之作。
《送友人》是李白在南陽最得意、也是最為刻骨銘心的一首五律:“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p>
從該詩的行文初衷、表達(dá)方式和思想意境看,應(yīng)屬李白創(chuàng)作于南陽白水之濱的五言名篇。這個觀點,已是詩壇不爭的事實,歷來為評論家所稱道:“太白五律之結(jié)構(gòu),當(dāng)推此詩第一?!?/p>
三
那么,當(dāng)時的南陽與京都長安都處于怎樣的情形呢?
《南都行》中如此形容:“高樓對紫陌,甲第連青山。”
喜讀唐詩的人都知道,李白生活的時代是大唐最為興盛的時期。他到南陽當(dāng)然不只是為了旅游,恐怕更多的是希望結(jié)交一些朋友,為前程做一些鋪墊。而作為帝鄉(xiāng)漢都的南陽,有著一脈相傳的貴族圈子,恐怕也是李白不敢輕視的主要原因?;蛟S,那時的驢友李白并沒有想那么多,但在其他記載中卻透露出這樣的信息。
李白到南陽后,大概并沒有馬上要休息的意思,而是首先拿出了一張地圖。這張地圖應(yīng)該是描畫在絹紙上的,圖畫簡單,粗略描述了南陽的地理位置。詳細(xì)查閱南陽地圖的驢友李白,對南陽的地理位置發(fā)出了由衷的贊嘆。三面環(huán)山,一水(漢水)貫境的南陽盆地景況,讓他不由自主的想起了老家——四川盆地富饒的成都和夢中的蜀山。這也讓驢友李白,對南陽平添了幾份好感。
在南陽停留的間隙,李白這樣的大唐第一憤青,大唐第一才子,大唐第一驢友,走過千山萬水見多識廣,也不得不承認(rèn):南陽人才輩出,不能小瞧輕視!
在這里,作為很想從政并試圖在政治方面有所作為的李白想起了兩個人:一個是幫助勾踐復(fù)國成功,攜美隱退的陶朱公范蠡;一個是被秦獻(xiàn)公以五張羊皮買下,后為秦國稱霸西戎奠定基礎(chǔ)的70多歲的老奴隸百里奚。
這兩個人都是李白的榜樣和楷模,緬懷偶像也是驢友李白行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作為杰出驢友的代表,李白看到街上行走的南陽美女,發(fā)揮了豐富的想象,以偉大驢友的尋色找美特質(zhì),想到了東漢開國皇帝劉秀的老婆陰麗華。這個有著玉一般膚色的美女,曾經(jīng)讓未來的皇帝劉秀大發(fā)感慨:為官當(dāng)做執(zhí)金吾,娶妻當(dāng)?shù)藐廂惾A。
哪個文人騷客不風(fēng)流,更何況大唐第一驢友李白!
可能是因為南陽美女眾多吧,驢友李白在南陽呆了好多天,最后總結(jié)出來南陽美女的一些特征:皮膚細(xì)膩溫潤如玉,面龐嬌艷紅潤,唱歌聲音清冽動人,跳舞艷麗卻自有質(zhì)樸特色。雖然李白當(dāng)時并沒有意識到他的這些總結(jié),給予后人的啟示,但是南陽美女色藝貌品俱佳的特征卻隨著文字流傳了下來。
旅游不僅僅是走走看看,更是一種良好的交際方式。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行萬里路不如閱人無數(shù)。一千多年前,聰明的李白應(yīng)該是明白這個道理的。實際上,他不僅明白“讀書行路”的道理,而更重要的是,他還在身體力行倡導(dǎo)和踐行“書旅路線”,一路看世態(tài)炎涼,品人間冷暖,很有點“俠客行”的味道。
我們可以想見,當(dāng)李白回首南陽,感受到不枉此行,在南陽有許多“詩外”收獲的時候,一定會小小地激動一下。
后來,他從南陽到了洛陽,而且結(jié)交了很多朋友,提高了知名度,獲得了愉快的心情?!爸粦?yīng)守寂寞,知音世所稀”,這是李白在洛陽見到杜甫后,寫出的刻骨銘心的詩句。所以我推斷,李白這個時期的惆悵,很大程度上可能屬于“曲高和寡”。就像有人所說,優(yōu)秀的人物總是孤獨的。
李白因為仙風(fēng)道骨而孤獨,諸葛亮何嘗不是?要不,他哪兒來的“臨表涕零”!
中國五千年的文明史,造就了一大批愁腸百結(jié)的文人志士。憂愁本是一種情緒,但在文人志士的筆下,卻賦予了憂愁更鮮活的意味。
“白發(fā)三千丈,緣愁似個長”,“橫江欲渡風(fēng)波惡,一水牽愁萬里長”,李白抽象的愁緒與南唐后主李煜筆下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一對比,就能明顯感覺到豪邁與婉約的不同情調(diào),這與李清照筆下的“聞?wù)f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以及辛棄疾的“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而今識得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所表現(xiàn)的受壓抑、遭排擠、報國無路的痛苦,對南宋朝廷的諷刺與不滿,完全不可同日而語。
“走馬紅陽城,呼鷹白河灣。”李白在南陽的這些日子,并沒有閑著。實際上,他每天的“活動安排”應(yīng)該比他詩中描述的都忙。
不但騎馬到紅陽城(筆者推測,當(dāng)時的“紅陽城”可能是現(xiàn)在南陽的紅泥灣或者鎮(zhèn)平)走了一遭,而且在白河邊還進(jìn)行了狩獵活動。按照這樣的描述,李白估計也參加了燒烤,并喝了不少酒,抒發(fā)了自己政治抱負(fù)難以實現(xiàn)的郁悶心情。
從一些詩文描述推斷,李白喝酒的地方應(yīng)該在臥龍崗附近,在這里他參觀了諸葛武侯祠和簡陋的草廬,吟唱了當(dāng)時文人中比較流行的諸葛亮經(jīng)常唱的歌曲——《梁父吟》,哀嘆自己年華逝去而功名尚無進(jìn)展的不得志心情。
所以,我們說李白這趟南陽之行,應(yīng)該是一次收獲頗大的文化苦旅。
透過一百個漢字,在韻律有致的時光中記載下了一個城市的絕世風(fēng)華。這也讓李白,在眾多大唐驢友的天空中閃爍著別樣的風(fēng)采。
歷史上的漢唐,是代表中國幾千年民族興盛的兩個高峰。從古到今,世界上很少有人批判漢唐時期的中國,中國的史書典籍中也無相關(guān)記載。唐詩精神的豪邁、浪漫與莊重,與漢賦的大氣、厚重與高雅,在精神傳承和文化意義上,有著某種驚人的相似,非古今中外任何一個民族和朝代所能比。
因此,只要談到“漢唐雄風(fēng)”,人們就能出口成章,立馬說出幾個熟悉的人物名字來,“西漢文章兩司馬,南陽經(jīng)濟一臥龍”,就是佐證。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大名鼎鼎、滿腹經(jīng)綸的文人志士,無不對國運民生帶著強烈的“憂患意識”。這種意識,理論上,與我們今天常常提到的“居安思?!蓖鲆晦H。
史學(xué)家錢穆說過,國家本為精神的產(chǎn)物,每個民族在自我身份認(rèn)同遭受迷茫與惶恐的時候,追溯過去的偉大與傳統(tǒng),都是一種近乎本能的行為。
這么說,我們就不難理解李白寫作《南都行》的初衷了。
現(xiàn)在,我們就認(rèn)真地看看李白筆下那個令人“愁鬢斑”的臥龍先生諸葛亮吧。
三顧茅廬的故事早已經(jīng)被大家所熟知。實際上,諸葛亮的偉大,不僅僅因為他是中華民族的智慧神,更重要的他是千百年來士大夫知識分子的人格神。在中國歷史上,德才兼?zhèn)涞娜瞬簧?,但像他這樣集智慧神與人格神于一身,可謂絕無僅有。他所張揚、實踐的“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忘我精神,為歷代所推崇備致。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dá)于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咨臣以當(dāng)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qū)馳。后值傾覆,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這是諸葛亮《出師表》中的肺腑之言。
說句心里話,每當(dāng)我讀起這樣的文字,心底就會發(fā)出由衷的感動,不僅僅感動臥龍先生的那一份忠誠,而是感動于那燙熱的真實情懷。《出師表》不長,這是諸葛亮北伐前,寫給后主劉禪的,也是他臨行前的一個交代。言簡意賅,語重心長,絕對是一篇導(dǎo)源于生命的文字。
所以,我們說《出師表》是生命的文字,是記憶的符號,它在危難之秋完成了涅槃,長出了風(fēng)骨,于是在奔騰不息的歷史長河中,愈磨愈亮!
四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這是詩圣杜甫在《蜀相》一詩中的千古絕唱,也是為諸葛亮發(fā)出的哀歌,與詩仙李白的“誰識臥龍客,長吟愁鬢斑”有異曲同工之妙。
妙就妙在,區(qū)區(qū)十余字道出了中華民族多少英雄壯志未酬的悲憤心情。據(jù)說,宋朝抗金名將宗澤死前曾吟杜甫此兩句詩。
因此,我們甚至可以這樣想,不僅僅是詩人的文筆好,主要還是臥龍先生的高風(fēng)亮節(jié)起了“文心雕龍”的作用。
我們縱觀諸葛亮光明磊落、鞠躬盡瘁的一生,會驚訝地發(fā)現(xiàn),老先生是新秩序(蜀國)的建設(shè)者,又是舊制度(東漢)的改革者,既有理想又有藍(lán)圖,為蜀國發(fā)展、光復(fù)漢室指明了路線和方向,尤其是在治理蜀國方面,是那樣井然有序、有條不紊,可見心中有數(shù)。在當(dāng)時風(fēng)起云涌、群雄逐鹿的社會背景下,他在總結(jié)兩漢政治得失的基礎(chǔ)上,審時度勢,做出清醒的判斷和明確的選擇,為社會時局、建國方略和執(zhí)政理念進(jìn)行新的探索和規(guī)劃,為奠定三國鼎立局面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這正是諸葛亮務(wù)實精神的體現(xiàn),堪稱“千古楷?!?。
諸葛亮之所以后來走上“神壇”,其原因是社會需要典型:統(tǒng)治階層需要一位忠臣,普通百姓需要一位清官,文人學(xué)士需要一位代言人。這種尊享,與“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形成多么鮮明的對比??!
也許,有人會為他“打抱不平”,認(rèn)為李白所處的時代太不公,還不如諸葛亮所處的“亂世三國”,要不為何會沒人賞識,使其“長吟愁鬢斑”呢?竟然使一個才高八斗的“詩仙”無用武之地,最后憂郁而死!
對于這樣的說法,我倒是認(rèn)為,李白沒從仕還算他的幸運,憑他的性格,就算真的當(dāng)了官員,估計下場跟那個才情橫溢的南唐李后主和宋徽宗差不多。
為什么說他是不幸中的“萬幸”呢?
正是因為他那不畏權(quán)貴、不怕艱險的草根精神,才在一個險象迭生的困境中以詩歌做武器,拿義氣賭人生,從而使那些帶著虛假面具茍且偷生的權(quán)貴們遜色。歷史上的皇帝王侯成群結(jié)隊,可是,有幾個能像李白那樣死后讓人記住名字的?
他骨子里羨慕諸葛亮的才能也好,希望得到明主賞識也罷,這都是一個人的美好的愿望,可以理解。中國的知識分子,自古都有報效國家的遠(yuǎn)大理想,所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但李白不明白,人生價值和理想抱負(fù)是兩碼事。
人各有志,而且各有長短。盡管當(dāng)初二人都“位卑未敢忘憂國”,但李白跟臥龍先生的人生規(guī)劃、思想觀點和處世方式還是有明顯區(qū)別的,甚至在某些方面不可“同日而語”。我們通過《出師表》看到,其實諸葛亮的文筆很好,但他骨子里畢竟是個政治家,政治家最擅長的是什么?謀略和權(quán)術(shù),而不是滿腹詩書和憤世嫉俗。中國社會的復(fù)雜性,決定了政治的高明性,所以在“治國安邦”方面,可以肯定地說,李白是不及諸葛亮的。
而且,我還想說的是,諸葛亮身上所發(fā)生的許多傳奇,也不是天下每個讀書人都能遇到的。但你讓諸葛亮寫詩,他肯定不如李白。同樣,若李白生在三國時期,說不定早被哪個混蛋的諸侯給砍頭了。
大唐畢竟是大唐,煌煌二百八十九年,是世界公認(rèn)的中國最強盛的朝代。雖因“安史之亂”而步入破敗,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其“世界一流”的民族魂魄,卻沒有因為一個政權(quán)的移動而轟然倒塌。因此,它再多災(zāi)多難,社會對一個有良知的知識分子還是客氣的,如果不客氣,李白那么多的“不當(dāng)言論”也流傳不到現(xiàn)在!
就他臨死前“站錯隊”,參與永王李璘謀反作亂這一個“把柄”,就足以叫他“吃不了兜著走”。但大唐官方并沒這樣做,而是以流放的方式讓他“思想反省”繼續(xù)活著,直到遇赦??上У氖?,一代才子獲得新生后不久,就結(jié)束了他傳奇而坎坷的一生?!板塾问⑼鹇澹谏w隨風(fēng)還”的夙愿從此隨風(fēng)而逝,這真是一個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