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學成 李 琳 商秋璐 劉紅書
山東省聊城市中醫(yī)醫(yī)院,山東聊城 252000
腸易激綜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種功能性腸病,表現為反復發(fā)作的腹痛,與排便相關或伴隨排便習慣改變。典型的排便習慣異常可表現為便秘、腹瀉,或便秘與腹瀉交替,同時可有腹脹/腹部膨脹的癥狀[1]全球范圍內IBS發(fā)病率為7%~21%[2],而我國普通人群發(fā)病率為6.5%[3],且女性較多。其病因及發(fā)病機制尚不清楚,目前認為是胃腸動力異常、內臟感覺異常、腦-腸軸失調、心里精神障礙、腸道菌群等多種因素和多種發(fā)病機制共同作用的結果。其治療上多采取的是對癥治療,包括解痙藥、止瀉藥、瀉藥、抗抑郁藥、腸道微生態(tài)制劑等。這些藥物多能改善癥狀,療效不盡如人意,且易反復發(fā)作,這也促使我們進一步探討用中醫(yī)或中西醫(yī)結合的方法來治療IBS,以期獲得最佳臨床療效。其中以腹瀉為主要表現的腸易激綜合征稱作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IBS-D),中醫(yī)中藥在治療IBS-D上沒有公認的有效方,且因人的內在及外在環(huán)境上不同,沒有固定的證型,我們經過多年臨床觀察認為脾胃虛弱乃是IBS-D發(fā)病的基本病理變化。筆者以健脾祛濕法治療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40例,取得滿意的療效,現總結如下。
2017年4月~2018年12月在本院門診及住院確診為 IBS-D的患者 80例,采用隨機數字表法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本研究經醫(yī)院倫理委員會通過。治療組40例,男20 例,女20例,平均年齡(42.0±5.2)歲;對照組40例,男19例,女 21例,平均年齡(42.6±5.3)歲。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1)符合腸易激綜合征羅馬IV診斷標準[1];(2)患者年齡在18~65歲;(3)近3個月內電子結腸鏡、電子胃鏡、消化道鋇餐未見器質性病變;(4)簽署知情同意書者;(5)屬IBS-D型的患者。
排除標準:(1)便秘型、混合型和不定型 IBS患者;(2)最近兩周內服用過或需要持續(xù)使用可能影響胃腸道功能的藥物;(3)因器質性疾病出現腹痛、腹瀉者;(4)孕婦及哺乳期婦女;(5)腹部手術患者;(6)藥物過敏者;(7)伴有嚴重心、肝、腎功能不全的抑郁癥患者;(8)不同意參加調查者。
治療組予健脾祛濕法,組方如下:黨參10g,茯苓 15g,砂仁 10g,白術 12g,白扁豆 8g,炒苡米 12g,豬苓8g,干姜4g,甘草6g(中藥選用康仁堂智能顆粒,每日早晚2次,溫水200mL,勺子攪拌使顆粒溶化,待藥液溫熱,即可服用);對照組予復方谷氨酰胺腸溶膠囊(地奧集團成都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H51023598,0.2g×12粒)每日三次,每次2粒,餐前服用。
兩組患者均連續(xù)治療4周,治療期間停用其他治療本病的藥物。
1.4.1 臨床癥狀體征評分標準[4-5](1)大便泄瀉、腹脹腹痛、腸鳴、里急后重、倦怠乏力”五個癥狀程度評分:分別按照正常為0 分,輕度 1 分,中度 2分,重度 3 分;(2)腹瀉的頻率評分:無癥狀為0分;<每日3次為1分,輕度;每日3~5次為2分,中度;每日6次為3分,重度。
1.4.2 癥狀體征療效評價 (1)臨床控制:療程結束后,癥狀體征積分為 0。(2)顯效:療程結束后,癥狀體征積分減少2級。(3)有效:療程結束后,癥狀體征積分減少1級。(4)無效:達不到上述標準者。
1.4.3 療效判斷標準[4]臨床痊愈:臨床癥狀、體征消失或基本消失,證候積分減少≥95%;顯效:臨床癥狀、體征明顯改善,證候積分減少≥70%;有效:臨床癥狀、體征均有好轉,證候積分減少≥30%;無效:臨床癥狀、體征均無明顯改善,甚或加重,證候積分減少不足30%。
實驗數據采用SPSS16.0統(tǒng)計軟件包處理分析,計量資料先進行正態(tài)分布檢驗,以()描述;符合的用t檢驗,不符合的用非參數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則采用秩和檢驗進行比較,以P<0.05為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治療組臨床總體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單個癥狀療效:治療前兩組各個癥狀嚴重程度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2。治療組對大便泄瀉、倦怠乏力、里急后重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P<0.05);兩組在腹脹腹痛、腸鳴方面療效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提示治療組藥物在大便泄瀉、倦怠乏力、里急后重方面癥狀改善優(yōu)于對照組藥物;在腹脹腹痛、腸鳴方面的改善和對照組相當。見表3。
兩組患者腹瀉的頻率評分比較,見表4。
腸易激綜合征其病因及發(fā)病機制尚不清楚,目前認為可能與胃腸動力異常、內臟感覺異常、腦-腸軸作用、精神心理因素等多種因素有關[6-7]。本病沒有特效藥物,其主要是藥物對癥治療。綜合IBS-D的臨床表現,屬于祖國醫(yī)學中“泄瀉”的范疇,其中醫(yī)病因病機歸根到底為脾胃虛弱,《醫(yī)宗必讀》有“無濕不成泄”之說,故脾虛濕盛為主要證型,應以健脾祛濕法治療。陸敏教授認為久病失治、情志不遂、飲食不節(jié)等為IBS-D病因,易導致肝失疏泄、脾虛不運,從而導致肝氣乘脾[8]。
健脾祛濕法中黨參健脾運而不燥;茯苓利水滲濕,健脾;砂仁具有化濕開胃、溫脾止瀉;白術健脾益氣、燥濕利水;白扁豆在《本草綱目》記載“扁豆調肝和胃,清暑祛濕,止泄瀉”;薏苡仁健脾滲濕,炒薏苡仁除濕作用強;豬苓利水滲濕,甘草調和諸藥?,F代藥理研究證實[9-14],黨參多糖作為活性組分之一可能通過提高相關消化酶活力及改善小腸動力障礙發(fā)揮腸胃功能調節(jié)作用;茯苓酸可能通過抑制 SLT-Ⅱe引起的腸黏膜微血管內皮細胞ET-1的分泌,緩解腸道微循環(huán)障礙;砂仁在香砂六君子湯對于脾氣虛癥大鼠小腸 Caja1間質細胞以及信號的轉導通路的損傷修復有很好的作用,這能夠改善胃腸運動障礙,從而治療脾氣虛證,且有抑菌、調節(jié)菌群作用;白術具有促進腸道菌群中的有益菌雙歧桿菌和乳桿菌的增殖、改善腸道內菌群狀況的功能;陳丹[15]采用七味白術散(組成:白術、白扁豆等)加味治療小兒脾虛泄瀉30例,結果顯示七味白術散與培菲康散相當,療效明顯優(yōu)于單純西醫(yī)常規(guī)治療;薏苡仁具有增強機體免疫功能的作用。
表2 治療前兩組患者單個癥狀嚴重程度比較
表3 兩組患者單個癥狀治療后療效比較
表4 兩組患者腹瀉的頻率評分比較()
表4 兩組患者腹瀉的頻率評分比較()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比較,△P<0.05
組別 n 治療前 治療后治療組 40 1.725±0.74 0.625±0.73#△對照組 40 1.725±0.70 1.30±0.97#
綜上所述,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胃氣虛,濕濁內生,脾胃運化不利,故泄瀉。全方在中藥配物上具有健脾祛濕止瀉的功效,具有溫而不燥,補而不峻的特點,其中藥現代藥理學研究上都從腸易激綜合征的發(fā)病機制有所詳述,故從中西醫(yī)結合的角度多對IBS-D癥狀的改善有所幫助。
本研究結果表明,健脾祛濕法能明顯改善IBS-D患者臨床療效,對IBS-D常見癥狀如大便泄瀉、里急后重、倦怠乏力等方面的改善療效較滿意,值得進一步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