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贊,趙慧敏,常宇偉
源于理療和康復領域的功能性訓練,在被移植到大眾健身和競技體育領域后,日益得到重視并彰顯其“功能性”,很多省市各級運動訓練隊和社會上各類健身中心,針對體能訓練的功能性訴求,也在不斷得到強化。2010年北京體科所建立了第一所功能性體能訓練實驗室[1]。2011年9月,在國家體育總局訓練局正式成立了“備戰(zhàn)倫敦奧運會國家隊身體功能訓練團隊”[2]。同年還出版《動作—功能動作訓練體系》[3]和《競技能力的全面發(fā)展——身體功能訓練的藝術與科學》[4]等關于功能性訓練的系列譯著。為了和康復領域中的功能性訓練有所區(qū)別,通常將運用于競技體育中的“功能性訓練”稱之為“功能性體能訓練[5]。概念的提出都會涉及到概念的界定問題,當“功能性體能訓練”在體能訓練領域日益成為一個普遍接受的概念時,而關于其內(nèi)涵的界定卻是眾說紛紜,各抒己見。關于概念的界定分歧往往源于對概念內(nèi)涵本質的理解和把控不夠清晰。因此,為了厘清功能性體能訓練內(nèi)涵表述的模糊現(xiàn)象,進而更好地理解功能性體能訓練的結構功能和屬性,本研究擬在文獻研究、專家訪談和邏輯分析的基礎上對功能性體能訓練的內(nèi)涵旨向、結構功能和本質屬性進行分析探討。
功能性訓練(Functional Training)作為一個“廣為熱炒”的概念,在從康復領域向競技體育逐步深化應用的過程中,雖說大家可能都在使用,但是關于其內(nèi)涵的具體界定一直伴隨著爭議或爭鳴。國內(nèi)外不同的專家學者基于不同的價值取向和研究視角,對功能性訓練的內(nèi)涵界定進行了相應的表述,部分具有代表性的觀點見表1。
表1 關于功能性訓練界定的部分代表性觀點及評述一覽表Table 1 A list of Some Representative Views and Comments on the Definition of Functional Training
由表1可知,關于功能性訓練的內(nèi)涵界定視角主要體現(xiàn)在:側重于功能性訓練的表現(xiàn)特征、分類、結構、功能與訓練要求;側重于訓練動作和內(nèi)容的系統(tǒng)性;契合日常生活所需;強調(diào)功能性訓練的理念和目的;強調(diào)功能的動作表現(xiàn),并歸納了功能性運動的一般動作模式。顯然,上述觀點更多的是從功能性訓練的“外在表現(xiàn)”“練習內(nèi)容”和“訓練要求”等方面進行歸納總結,而相對忽視功能性訓練的內(nèi)在本質屬性和功能訴求的探析厘清。
對于概念的理解,通常需要追蹤溯源才能清晰的了解某個概念的真正來歷和真實內(nèi)涵。關于“功能性訓練”,查閱百度百科,“功能”,指事物或方法所發(fā)揮的有利作用;效能。其基本含義有三個:①效能,功效;②對象滿足需要的屬性;③才能。
“功能性訓練”的英文解釋為“Functional Training”,查閱英英字典,“Functional”一詞的眾多解釋中,最契合功能性訓練的解釋為“designed for or adapted to a function or use(為實現(xiàn)某一功能或用途而設計或適應滿足于某一功能或用途)。顯然,結合“功能”的中英文解釋,本研究認為功能性訓練中“功能”的含義指向為“訓練本身是為適應于或滿足于某一特定的功能或用途而設計的屬性表征”。
從訓練安排的角度來看,直觀的理解功能性訓練,可能會將其理解為“一種具有比較主動意味的訓練活動”。正如MICHAEL BOYLE認為的那樣:功能性訓練的本質即是有目的的訓練[9]。而實際上,功能性訓練具有明顯的“被動訴求意味”,即為了滿足于或適應于某一功能。換句話說,某個訓練是否具有功能性,不以施加訓練者的主觀意志為轉移,而是要看該訓練本身是否滿足于或適應于先期期望達到的功能訴求。如果某個訓練或練習,不能實現(xiàn)預設的目的,那么其功能性何從談起呢?
因此,對功能性體能訓練而言,從功能旨向角度看,體能訓練本身必須滿足于或適應于先期期望達到的體能功能訴求。當然,從本體意義價值方面看,毫無疑問任何體能類練習都具有其存在的價值和本身固有的功能性,只不過是針對訓練的功能訴求而言,是“答非所問或答非全所問”而已。
由此可見,針對“特定體能功能訴求的滿足”,是判斷體能訓練是否屬于功能性訓練的根本性和決定性條件?;谑挛锏慕Y構決定其功能的邏輯,系統(tǒng)結構決定系統(tǒng)功能。而體能功能的展示或體能功能訴求的應答,決定于體能的系統(tǒng)結構以及構成體能系統(tǒng)結構要素的相應變化。為此,進一步探析功能性體能訓練的系統(tǒng)結構及其功能,不僅有助于深化理解功能性體能訓練的內(nèi)涵旨向,而且有助于厘清功能性體能訓練系統(tǒng)結構和功能表現(xiàn)之間的邏輯關系。
如前所述,功能性訓練具有明顯的“被動訴求意味”。基于此理解,功能性體能訓練的內(nèi)涵旨向同樣具有“被動意味”,即在體能訓練過程中,為滿足于或適應于某一特定目標訴求而設計的具體身體練習手段及其訓練安排。
眾所周知,體能作為構成運動員整體競技能力的一個子能力,其訓練水平高低和訓練針對性、實效性對于運動員的競技表現(xiàn)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競技體育多賽制背景下,運動員體能水平往往成為決定成敗的關鍵。這也正是為何當下競技體育領域體能訓練和功能性體能訓練日趨火爆的主要原因。從體能訓練角度來看,功能性體能訓練并不是一般性的泛泛的安排訓練活動,而是具有明確的目標指向和預期功能訴求?;谶\動員體能的發(fā)展水平取決于其身體形態(tài)、身體機能及運動素質的發(fā)展狀況[14],本研究針對功能性體能訓練的基本思路,進行了邏輯分析和總結(見圖1)。
圖1 功能性體能訓練的基本思路與流程Figure 1 Diagram of Basic Framework and Procedure about Functional Training to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圖1可以直觀反映出功能性體能訓練的思路與流程:首先,體能訓練的功能訴求要基于體能現(xiàn)狀的診斷。只有通過體能診斷來查找出運動員所存在的問題或亟需改進、提高和完善的環(huán)節(jié),如整體運動鏈中的“弱鏈環(huán)節(jié)”,肌力發(fā)展的不平衡或能量供應針對性不強等問題,才能基于所存在的問題而提出預設目標和“功能訴求”。其次,體能訓練的功能性訴求,需要功能性體能訓練來予以滿足?;谶\動員體能發(fā)展水平由其身體形態(tài)、身體機能及運動素質組成,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訓練”和“功能”之間的邏輯。
改進身體形態(tài)的訓練是為了適應于功能性體能訓練的“物質基礎功能”,對運動員肌肉系統(tǒng)和關節(jié)及骨骼系統(tǒng)的針對性訓練,為功能性體能訓練的有效實施提供了肌肉組織和活動關節(jié)等物質性基礎條件。
強化身體機能的訓練是為了實現(xiàn)功能性體能訓練的“動力控制功能”。人體運動的實現(xiàn),都是在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控制下,通過神經(jīng)沖動到達神經(jīng)肌肉接點,引發(fā)肌絲滑行,進而由肌肉收縮牽拉骨骼產(chǎn)生運動;同時這些神經(jīng)對肌肉的控制過程都需要以能量供應為動力,通過本體感覺來完成對各環(huán)節(jié)動作的精細化支配。
提高運動素質的訓練是滿足于功能性體能訓練的“能力整合功能”。因為不同運動素質的整合效果是體能水平和能力的集中外在體現(xiàn)。其中,“物質基礎功能”和“動力控制功能”作為“能力整合功能”的基礎和條件,服務于運動素質的整合提高,來共同滿足于先期的體能訓練功能訴求。如果某一特定功能訴求得到滿足,則根據(jù)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不斷轉化的哲學觀念,新的體能問題或功能訴求將會凸顯,那么將在新一輪的體能診斷基礎上,再提出新的明確的體能功能訴求,進而設計出新一輪的功能性體能訓練基本思路與流程。如果體能訓練的功能訴求不能完全滿足,則必須重新優(yōu)化設計功能性訓練手段和訓練計劃,直至滿足了預期的功能訴求。
綜上所述,體能訓練的特定功能訴求決定了訓練目標,進而決定了功能性體能訓練實施的客觀性。那么,功能性體能訓練的實施,具體從哪些方面展示體能訓練的功能性,才能滿足其功能性訴求呢?基于“系統(tǒng)結構決定系統(tǒng)功能”視角,下文針對功能性體能的結構功能及其邏輯關系進行理論分析。
由上述可知,功能性體能作為體能的下位概念,同樣是從身體素質、身體機能和運動素質三個方面進行訓練手段的設計,只不過是手段設計的功能性指向更為明確具體?;谶\動解剖學、運動生理學、運動生物化學和運動訓練學等理論進行邏輯分析,我們不難推導出功能性體能訓練的結構功能之間的邏輯關系(見圖2)。
圖2 功能性體能結構功能及邏輯關系圖Figure 2 Diagram of Structure Function and Logic Relationship about Functional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滿足功能性體能訓練的三大功能訴求(物質基礎功能、能力整合功能、動力控制功能),主要從功能性體能訓練的三個維度(運動解剖維度、生理生化維度和運動訓練維度)來設計和實施。同時,功能性體能訓練的功能設計,不僅要體現(xiàn)出構成體能的三大要素對接三個維度和彰顯三大功能方面的結構功能邏輯,而且不同維度的構成要素之間也要體現(xiàn)出功能性的邏輯關系。
由圖2可知,總體看,改進身體形態(tài)的物質基礎功能,主要是從運動解剖維度來設計和實現(xiàn);強化身體機能的動力控制功能,主要從生理生化維度來設計和實現(xiàn);提高身體素質的能力整合功能,主要從運動訓練維度來設計和實現(xiàn)。因為,身體形態(tài)的改進,身體機能的強化和運動素質的提高,都同運動解剖、生理生化和運動訓練三個維度有著密切的關系。此外,身體形態(tài)、身體機能和運動素質之間也是相輔相成、互為條件,共同構成整體的體能水平或能力。
2.2.1 運動解剖維度的身體形態(tài)結構決定“物質基礎功能”人體的形態(tài)結構和功能之間是對立統(tǒng)一的關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結構決定功能,功能影響結構[15]。在運動解剖維度,肌群收縮和舒張的屬性特征,人體關節(jié)聯(lián)靈活與穩(wěn)定的順序以及由肌肉鏈、骨關節(jié)鏈和神經(jīng)肌肉鏈所組成的動力鏈[16]的聯(lián)動效果,基于骨骼形狀和肌肉力量的身體姿態(tài)的評估與矯正,為滿足于功能性體能訓練的“物質基礎功能”提供設計思路。
在運動解剖維度,正是肌群伸縮或緊張等屬性特征以及人體骨骼形狀和肌肉力量的匹配協(xié)同與否,決定了關節(jié)的靈活與穩(wěn)定以及牽拉關節(jié)產(chǎn)生聯(lián)動效應,進而也展示出身體姿態(tài)的合理與否及矯正訴求。因此,體能訓練手段的功能性設計,必須基于運動解剖維度的結構功能。
2.2.2 生理生化維度的身體機能結構決定“動力控制功能”在生理生化維度,磷酸原、糖酵解和有氧氧化三種能量供應方式的比例關系和變化特征,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發(fā)放神經(jīng)沖動的強度和對肌肉募集及伸縮控制的協(xié)同,本體感覺對運動過程中的空間位置和身體姿態(tài)的感知或觸覺所形成的空間知覺、運動感覺或“器械感”,以及機體組織微細結構的修復和機能的恢復再生,為滿足于功能性體能訓練的動力控制功能提供設計思路。
在生理生化維度,ATP是直接的能量供應來源,連同其他供能方式,構成了人體運動的動力系統(tǒng);神經(jīng)系統(tǒng)對運動方式的維持和變化起到控制作用,而本體感覺是對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控制起到進一步反饋完善、精細控制的作用;機體組織微細結構的修復和機能的恢復再生,為人體運動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提供了機能恢復保障。因此,體能訓練強度和質量的功能性設計,必須基于生理生化維度的結構功能。
2.2.3 運動訓練維度運動素質結構決定“能力整合功能” 在運動訓練維度,符合人體功能解剖學和運動生物力學的原理,結合由“位移、水平改變、推和拉以及旋轉”所構成的“人體四大支柱運動”[17]契合運動技術訴求的程度,所進行相關動作的規(guī)范化訓練;符合專門功能訴求的技術動作難度進階;從訓練的宏觀設計上符合“功能性體能訓練金字塔”[9]模型的順序性安排;從訓練的中觀和微觀設計上符合肢體環(huán)節(jié)、肌肉類型、肌肉起止點及伸縮方式、動作對稱等方面的平衡功能訓練;以及符合專項競技實戰(zhàn)要求的模擬訓練,為滿足于功能性體能訓練的能力整合功能提供設計思路。
在運動訓練維度,首先是基于功能性體能訓練金字塔模型,依次進行身體基本運動功能訓練、一般運動功能訓練和契合專項訴求的運動功能訓練,這是體能訓練的宏觀設計;然后結合“人體四大支柱運動”契合運動技術訴求的程度,從中觀和微觀角度設計動作和平衡訓練來實施具體訓練安排,通過專門功能訴求的難度進階來提升運動功能,最后為了滿足專項競技實戰(zhàn)的功能訴求,來進行模擬實戰(zhàn)的功能訓練。顯然,體能訓練質量和效果的功能性設計,必須基于運動訓練維度的內(nèi)容結構和整合功能。
在體能訓練過程中,動作模式的訓練往往體現(xiàn)出最基礎的功能性訴求。正如功能性訓練推崇“競技就是動作”[2],強調(diào)動作是身體運動的基石的觀點。劉愛杰等[11]也認為功能訓練是一種訓練“動作”的控制力和精確性的活動,而不是訓練肌肉的發(fā)達。由此可見,“動作”訓練在體能訓練中的重要功能性。
綜上所述,體能的“訓練”和“功能”之間的邏輯體現(xiàn)在:功能性體能訓練的三個維度對應三大功能訴求;改進身體形態(tài)適應于“物質基礎功能”訴求,強化身體機能適應于“動力控制功能”訴求,提高運動素質適應于“能力整合功能”訴求;“物質基礎功能”和“動力控制功能”作為“能力整合功能”的基礎和條件,服務于運動素質的整合提高,來共同滿足于先期的體能訓練的功能訴求。
在邏輯學層面,我們把一個事物的性質與關系,都叫做事物的屬性[5]。而結構是系統(tǒng)的普遍屬性,沒有無結構的系統(tǒng),也沒有離開系統(tǒng)的結構?;谝蚬P系理論,事物的性質是由物質結構規(guī)定的,特定的性質來自特定的物質結構[5]。因此,事物的屬性,從根本上取決于事物的內(nèi)部結構。顯然,功能性體能訓練的屬性,同樣決定于其系統(tǒng)結構和功能。那么,從本質上講,功能性體能訓練的屬性,又該如何來表述呢?
金岳霖主編的《形式邏輯》[18]一書中講到,對于任何一類事物,都具有其許多不同的屬性,其中該類事物都具有且非該類事物都不具有的屬性,稱之為事物的特有屬性;而一類事物中部分事物具有,但不是該類中所有的事物都具有的屬性,稱之為偶有屬性。例如人的特有屬性,就是能制造和利用生產(chǎn)工具、能思維等。因為這些屬性是所有的人都具有,而別的事物都不具有的屬性。但是,有某種膚色、屬于某個民族、有某個年齡、有某種文化程度等這些屬性,則為人的偶有屬性。因為這些屬性是一部分人具有,而不是所有人都具有或是都相同的屬性。結合上述邏輯,基于運動員體能的發(fā)展水平取決于其身體形態(tài)、身體機能及運動素質的發(fā)展狀況,相對于諸如心理訓練和戰(zhàn)術訓練等,體能訓練的特有屬性就是發(fā)展運動員的身體形態(tài)、身體機能和運動素質,而至于是否采用器械進行訓練,或者是在陸上還是在水中進行訓練,則是其偶有屬性。
此外,在事物的特有屬性中,又進一步區(qū)分為本質屬性和固有屬性,其中本質屬性指某類事物的有決定性的特有屬性,是該類事物區(qū)別與其他事物的關鍵,固有屬性指某類事物派生的特有屬性。例如人的特有屬性有:能制造和利用生產(chǎn)工具和兩足直立,但是前者是特有屬性是具有決定性的屬性,后者為派生屬性,這是因為人在不斷的進化過程中,為了更好的滿足制造和利用生產(chǎn)工具這一屬性而逐漸進化為兩足直立,固而兩足直立為派生屬性[18]。
因此,從邏輯學的角度分析,對于功能性體能訓練而言,其特有屬性,除了發(fā)展運動員的身體形態(tài)、身體機能和運動素質之外,更重要是的是體現(xiàn)出其功能性的指向,即為了滿足或適應特定的目標訴求。這是功能性體能訓練特有屬性中的具有決定性的因素,也是功能性體能訓練本質屬性的直接提現(xiàn)。
從教科書的狹義界定來看,體能訓練的對象指向競技體育領域的運動員。而體能訓練或功能性體能訓練,并不為競技運動員所專有,非競技運動員也會參加或實施體能訓練,畢竟功能性體能訓練源于康復領域的訓練理念。于是,本研究用“訓練參與者”來取代狹義指向的競技運動員。
對于功能性體能訓練的本質屬性而言,考慮到其應用領域的差異性,就必須要精確界定其所滿足或適應的特定訴求。例如,功能性體能訓練若是指向競技體育領域,那么其本質屬性就是為了滿足或適應提高運動員競技表現(xiàn)的需要;如果是指向康復領域,那么其本質屬性就是為了滿足或適應訓練參與者恢復日常生活的需要;如果是指向大眾健身領域,那么其本質屬性就是為了滿足或適應提高訓練參與者運動能力的需要(見表2)。
表2 功能性體能訓練本質屬性與派生屬性在不同領域體現(xiàn)一覽表Table 2 A list of Demonstrating Essential and Derivative Attributes of Functional Training to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in Different Fields
對于功能性體能訓練特有屬性中的派生屬性,由于其本質屬性在不同領域具有不同的展示,其派生屬性,也理應表現(xiàn)出相應的差異性。由表2可知,競技體育領域中的功能性體能訓練也具有促進身體健康的功能;大眾健身領域中的功能性體能訓練,也具有一定的促進練習者參加競技比賽的功能;這里需要指出的是,大眾健身領域中的功能性體能訓練的確是能夠促進健康,但是,其本質屬性不是為了促進健康,而是改善和提高訓練參與者的運動能力。因為,導致練習者身體健康的本質原因不是體能訓練,首先是遺傳因素[19]。所以,促進健康其實也是健身領域功能性體能訓練的派生屬性。
綜上所述,歸納起來看,功能性體能訓練的本質屬性應該是“使訓練參與者在身體形態(tài)、身體機能和運動素質三個方面更好地滿足或適應于提高或維持運動表現(xiàn)或日常生活必需”。
(1)功能性訓練具有“被動訴求”的屬性,“特定體能功能訴求的滿足”,是判斷體能訓練是否屬于功能性訓練的根本性和決定性條件。(2)功能性體能訓練的內(nèi)涵旨向,集中體現(xiàn)在體能訓練本身必須滿足于或適應于先期期望達到的體能功能訴求。(3)功能性體能訓練的功能邏輯體現(xiàn)在:功能性體能訓練的三個維度對應三大功能訴求;改進身體形態(tài)適應于“物質基礎功能”訴求,強化身體機能適應于“動力控制功能”訴求,提高運動素質適應于“能力整合功能”訴求;“物質基礎功能”和“動力控制功能”作為“能力整合功能”的基礎和條件,服務于運動素質的整合提高。(4)功能性體能訓練的本質屬性是使訓練參與者在身體形態(tài)、身體機能和運動素質三個方面更好地滿足或適應于提高/維持運動表現(xiàn)或日常生活必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