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越龍
一、教材分析:
本節(jié)內容是學生在初中定性地學習了摩擦力,掌握了增大和減小摩擦力方法的基礎上,進一步定量學習摩擦力。在本章中,學生已經學習了重力、彈力,結合本節(jié)的摩擦力,這些內容是受力分析的“基石”,對學生受力分析的學習具有重大影響,因此本節(jié)內容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由于摩擦力問題的復雜性,且在具體問題中又表現出“動中有靜,靜中有動”,尤其靜摩擦力在許多情形下似乎又有“若有若無,方向不定”,因此,對于初學者來說不易理解。與傳統(tǒng)教材相比,本節(jié)教材在處理摩擦力的教學內容上有所調整,從靜摩擦力入手,然后介紹滑動摩擦力。這樣處理是從學生的認識規(guī)律和實驗現象發(fā)生的先后順序考慮的。同時讓學生充分參與到教學中去,體現了“讓學生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掌握獲取知識的方法,體驗科學探究的精神”這個課程理念。也體現了“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教學原則。
二、教學目標
基于以上教學內容的分析,結合課程標準對本節(jié)的要求,我確定了如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掌握靜摩擦力與滑動摩擦力的產生條件、方向、大小
2.知道最大靜摩擦力
3.了解生活中的摩擦力
過程與方法:
經歷探究摩擦力的過程,進一步掌握“控制變量法”、“轉換法”、“放大法”、以及“假設法”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體驗通過科學探究獲取知識的成功感和喜悅感,養(yǎng)成科學探究的精神,體會物理知識在實際問題中的應用價值。
三、重點與難點:
基于以上教學目標的設計,我將本節(jié)課的教學重點確定為:摩擦力產生的條件、方向與大小和探究摩擦力大小的實驗設計。,因為有些物理問題具有“動中有靜,靜中有動”、“若有若無,方向不定”的特征,學生不易判斷有無摩擦力和方向問題,把本節(jié)課的難點定為:摩擦力的有無和方向的判斷。
四、學法與教法:
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達成既定的教學目標,學生將會采取“邊學邊實驗”并輔助與交流、討論的學習方法。我采取啟發(fā)、引導并輔助于演示實驗的教學方法,在教學過程中體現“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教學原則。
五、教學過程
根據以上的分析以及所確定的學法與教法,依據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我設計了如下的教學過程。
1.引入新課:
(1)首先讓學生觀看小視頻,感知生活中的摩擦力
(2)展示學習目標,讓學生帶著目標去學習
(3)小實驗——“拔河比賽”:讓兩位同學上講臺,一個高個男同學,一個矮個女同學,讓他們分別手握不銹鋼棍的一端,比賽開始,女同學失敗。然后我在男同學的手里倒點洗滌液,讓他滿手沾滿洗滌液,再去握不銹鋼棍的一端,再比賽,男同學輕而易舉的失敗。讓學生思考并回答:這兩個學生的手和不銹鋼棍間有沒有摩擦力?是什么摩擦力?從而引入新課。展示摩擦力的定義:(兩個相互接觸的物體,當它們發(fā)生相對運動或相對運動的趨勢時,就會在接觸面上產生阻礙相對運動或阻礙相對運動趨勢的力,這種力就叫做摩擦力)
2.首先探究靜摩擦力:
探究問題1:靜摩擦力的產生條件
實例展示,手握瓶子處于靜止狀態(tài),讓學生來分析、總結產生靜摩擦力的條件,學生總結回答為:(1)接觸(2)接觸面粗糙(3)有擠壓(4)兩物體間有相對運動趨勢
探究問題2:靜摩擦力的方向
展示實例:手握瓶子、木塊放在水平面上用彈簧秤拉但沒有拉動、木塊放在斜面上處于靜止狀態(tài),讓學生思考、分析、總結、并回答;靜摩擦力的方向與物體的相對運動趨勢方向相反
探究問題3:靜摩擦力的大小
展示實驗器材:木塊、彈簧秤。把木塊放在桌面上,用彈簧秤拉,但沒有拉動。讓學生猜想:靜摩擦力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呢?通過演示實驗讓學生思考并總結:1、木塊沒有拉動,處于靜止狀態(tài),合力為零,有二力平衡可判斷,靜摩擦力大小等于彈簧秤的拉力大小,并且靜摩擦力隨外力變化而變化,與接觸面粗糙程度、正壓力等無關2、存在最大靜摩擦力0 (緊跟)反饋訓練: (1)關于靜摩擦力,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CD ) A.只有靜止的物體才可能受靜摩擦力 B.相互壓緊的粗糙物體之間總有摩擦力存在 C.物體間正壓力一定時,靜摩擦力的大小可以變化,但有一個限度 D.有摩擦力一定有彈力 讓學生及時反饋自己掌握的情況 3.探究滑動摩擦力 小實驗:木塊1放在木板上,木板放在桌面上,彈簧秤一端讓一個學生拉著保持水平且不動,另一端系在小車上,從下面用力拉木板,待穩(wěn)定后,彈簧秤的讀數就是木塊1所受滑動摩擦力的大小,摩擦力的方向與彈簧稱的拉力方向相反,即水平向左,通過實驗讓學生總結: 滑動摩擦力的產生條件:(1)接觸(2)接觸面粗糙;(3)有擠壓;(4)兩物體間有相對運動 滑動摩擦力的方向:滑動摩擦力的方向總是沿著接觸面,跟物體相對運動的方向相反。 滑動摩擦力的大小:木塊1穩(wěn)定時彈簧秤的讀數即是滑動摩擦力的大小。 讓學生思考: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什么因素有關?學生回答(1)、接觸面積的粗糙程度 (2)、正壓力有關,怎么研究?通過實驗來研究,怎么用實驗來研究?采取控制變量法來研究。首先保證接觸面材料不變,在木塊1上增加砝碼,從而增加了木塊1與木板2之間的正壓力,觀察彈簧秤的讀數:然后保證木塊質量不變,既保證了木塊1與木板2之間的正壓力不變,我在木板2上鋪上毛巾,改變接觸面的粗糙程度,再去做實驗,觀察彈簧秤的讀數??偨Y得到: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正壓力、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系。具體關系: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跟壓力成正比,即Ff=μFN,?是比例常數叫做動摩擦因數它的數值跟兩個物體的材料和表面粗糙程度有關,通常小于1且無單位。(最大靜摩擦力略大于滑動摩擦力)。展示課本59頁表一 幾種材料間的動摩擦因數,讓學生了解。 反饋練習: 在東北的冬季伐木工作中,許多伐下的木料被裝在雪橇上,用馬拉著雪橇在冰道上滑行,將木料送出去,一個有銅制滑板的雪橇,上面裝著木料,總重量是4.9X104N,在水平的冰道上,馬要在水平方向用多大的力,才能夠拉著雪橇勻速行駛?(?=0.02) 及時檢查學生的學習情況。 (讓學生自己審題、列式、計算、回答思路及結果) (展示)思考: (1)分析兩個學生拔河時手所受到的摩擦力是靜摩擦力還是滑動摩擦力?各自方向如何?男生手里加上了洗滌液為什么就輕而易舉失敗了? (2)受到靜摩擦力的物體是不是一定靜止? (3)受到滑動摩擦力的物體是不是都是運動的? (4)是不是摩擦力都充當阻力? 學生思考、討論、回答。 小結:展示板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