珊珊
一位90后同事最近當爸爸了,但是在閑聊之間,這位新晉爸爸除了一閃而過的欣喜,更多的是“焦慮”:事業(yè)剛起步的他沒辦法給妻子和女兒足夠的照顧;養(yǎng)家糊口的經濟壓力讓他措手不及:人們能理解媽媽的產后抑郁,但是不允許爸爸有小情緒……同事說:“在寶寶沒出生之前,我一直偷偷希望寶寶是女孩,現(xiàn)在如愿了,卻開心得有點驚慌?!焙髞砦野参克耗愕慕箲]都是源自責任感和愛,這不就意味著你努力想要做一個好父親嗎?
怎樣做一位“好父親”是一道復雜題。很多媽媽們諧謔自己正經歷“喪偶式”育兒,“父親缺席”一直是家庭教育中常見的問題。但是就在上個月,美國心理學雜志《發(fā)展心理學》發(fā)表了一項新的研究成果:相比父親缺席,父親的惡劣行為對女兒的未來人生,尤其是婚戀觀影響更大。一個“壞父親”的形象會讓女兒成年后對異性的期望值降低,或是頻繁陷入短暫的兩性關系。簡言之,對于很多孩子,尤其是女孩,如果想要以后對家庭婚姻生活保持積極樂觀的態(tài)度,如果擁有一個糟糕的父親,還不如沒有。
這個研究,是由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的Danielle DelPriore教授主導完成的。他們招募了233對親姐妹參與調查。她們的年齡都在18-36歲之間,姐姐至少比妹妹大4歲,她們的父母都在妹妹14歲之前離婚或者分居,在這樣的條件限定下,最終平均算下來,姐姐與父親在一起要比妹妹與父親一起平均多生活5到6年。這種設計有助于研究人員盡可能地對比“有問題的父親”和“缺席的父親”對孩子的影響。
研究人員們假設,因為擁有同樣的父親和家庭環(huán)境,所以盡管和父親相處的時間長短有差別,但每一對姐妹的婚姻觀應該是類似的。
所有的姐妹們都參與了童年與父親關系的評估,包括:是否覺得父親溫暖,是否覺得父親太過嚴厲,父親是否經常陪伴自己參與日?;顒拥?。此外,還要評估父親的行為是否健康,比如:父親是否有吸毒酗酒問題,是否有暴力行為等等。實驗結果顯示:當一位父親有暴力行為、成癮問題、不工作、不尊重女性等行為時,和父親在一起的時間越久,女兒成年后的戀愛婚姻生活越不穩(wěn)定。
這項研究引起了很多海外網友的反響,大家紛紛在社交媒體上吐槽自己童年時不愉快的遭遇。有人說自己在父母離異后,再也不用和暴力的父親住在一起,那是青春期最開心的日子。有人說從6歲起,父親就總是罵他太笨,致使他從小就沒自信。還有人說父親一直郁郁寡歡,曾數(shù)次嘗試自殺,讓身為女兒的她也一直活在陰云之下……
那么怎樣才算是一個合格的父親呢?在2008年,心理學家E.G.Tither和Ellis列出了一張“壞父親”行為清單,大家不妨對照清單自測:
1.有情緒問題,如焦慮或抑郁
2.有酗酒問題
3.有藥物濫用問題,如吸毒
4.有賭博問題
5.有債務或其它尚未履行的財務責任
6.打罵孩子
7.有就業(yè)問題
8.有非法賺錢的行為
9.曾使用武器傷人或威脅他人
10.曾有偷竊行為
11.擅自闖入他人住宅、汽車或不該進去的地方
12.曾有自殺或企圖自殺的行為
13.有暴力犯罪記錄
14.有刑事犯罪記錄
15.曾被監(jiān)禁過
16.毀壞他人財物
17.打架
18.和不良公民一起游手好閑
19.對人咆哮尖叫
20.攻擊他人
雖然這套不良行為檢測標準是以美國的社會現(xiàn)狀為基礎制定的,但是對所有的父親都有效。也許很少有父親會觸犯法律,但是很多父親都會有情緒失控、打罵孩子或是傷害他人的行為。我們并不是想要譴責這些父親,而是希望一旦出現(xiàn)不好的行為之后,父親們能意識到自己的不對,并且主動尋求外界幫助。比如主動學習育兒知識,主動和家人分享自己的心情,主動向專業(yè)人士咨詢等等。
今年的父親節(jié),我們要給爸爸們送上祝福:祝您成為一位“好父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