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夢豪
[摘要]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應訴是指在行政訴訟中,作為被告行政機關的負責人應當親自參加行政訴訟各項程序。通過對上海鐵路運輸法院實施集中管轄行政案件將近一年半時間的司法實踐考察,對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應訴進行實證分析。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應訴的現(xiàn)實功能在于:有效化解行政爭議,提高行政執(zhí)法水平和有助于節(jié)約司法資源三方面。然而一個全新制度想要完全的落實,僅靠一個條文還不夠。當前,配套措施的不完備,導致司法實踐中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應訴制度出現(xiàn)一些困境:出庭率較低具體表現(xiàn)為整體出庭率低、正職出庭率低、被告級別越高出庭率越低和復議維持共同被告中復議機關出庭率低;負責人以各種原因來規(guī)避出庭應訴,導致不出庭原因泛化和負責人不出庭司法責任的缺失,導致法院不能通過強有力的手段來落實負責人出庭參加訴訟。為了使負責人出庭應訴制度充分實現(xiàn)其應有的功能,需要明確負責人必須出庭案件的范圍,不出庭說明理由制度的構建和不出庭責任的強化三方面來完善。
[關鍵詞]行政機關負責人;行政訴訟;出庭應訴
[中圖分類號]D90[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0-8284(2019)01-0068-05
2015年5月1日新的《行政訴訟法》開始實施,起源于地方司法實踐,并帶有濃厚中國特色的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應訴得到構建。在《行政訴訟法修正案(草案)》“三審”過程中,關于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參加訴訟的這個規(guī)定,無論是在立法目的還是具體內(nèi)容上,都引起了比較大的爭議。新的《行政訴訟法》實施已有兩年多的時間,當時爭議的一些情況在司法實踐中也開始凸顯。因此,選擇比較有代表性的上海市鐵路運輸法院進行實證分析。2016年7月1日開始,上海市的靜安、虹口、普陀、長寧四區(qū)一審行政案件集中到上海市鐵路運輸法院,使得鐵路運輸法院審理案件的數(shù)量比一般基層法院要多。這就為實證分析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參加訴訟提供了一個比較全面的素材。
數(shù)據(jù)統(tǒng)計的時間段案件審結(jié)數(shù)量(件)開庭結(jié)案數(shù)量(件)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數(shù)量(件)正職負責人出庭數(shù)量(件)
2016年7月1日—2016年12月31日292183362
2017年1月1日—2017年11月30日1 25480718412
一、 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應訴的現(xiàn)實功能
行政訴訟是“民告官”的制度,為了有效解決“告官不見官”的難題,新《行政訴訟法》增加了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參加訴訟的內(nèi)容。從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參加訴訟的實踐來看,其現(xiàn)實功能主要體現(xiàn)為有效解決行政爭議,提高行政執(zhí)法水平和有助于節(jié)約司法資源三方面。
(一) 有效化解行政爭議
新《行政訴訟法》把解決行政爭議寫入總則當中,其目的是要通過行政訴訟這一渠道來徹底化解相對人和行政主體之間的矛盾,避免程序空轉(zhuǎn)。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參加訴訟可以從案件的審理和執(zhí)行兩方面來促進行政爭議的解決。
在行政案件審理過程中,如果案件是通過法院的調(diào)解,原告和行政主體達成和解而以撤訴的方式結(jié)案,說明這個案件的爭議得到有效地解決。根據(jù)上海鐵路運輸法院的統(tǒng)計,經(jīng)過開庭審理結(jié)案的183個案件中,由負責人出庭參加訴訟的36件,原告撤訴的案件數(shù)量為15件,撤訴比例占41.67%;而沒有負責人出庭應訴的案件中,原告的撤訴率要相對低很多。其原因在于,隨著行政主體依法行政意識的增強,相對人更多的是針對行政行為的不合理而提起訴訟。《行政訴訟法》第60條增加了對行政主體行使自由裁量權的案件可以調(diào)解的內(nèi)容,根據(jù)我國現(xiàn)有行政機關的領導負責制,在開庭審理過程中,出庭應訴的負責人可以在其職權范圍內(nèi)當場和原告達成和解,或者庭審后和原告達成和解。
在行政訴訟法實施20多年的時間里,執(zhí)行難的問題一直都是困擾其功能發(fā)揮的一大頑疾。特別是作為被告的行政機關敗訴后,拒不執(zhí)行人民法院生效判決的情況時有發(fā)生。在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應訴這個制度構建以后,負責人通過參與庭審明白其具體的違法之處,并且清楚其應該履行的義務,因此行政機關不執(zhí)行人民法院生效裁判的情況已經(jīng)很少發(fā)生。從2017年1月1日到11月30日,在上海鐵路運輸法院審結(jié)的案件中,負責人出庭應訴過程中敗訴的案件為10件,其中具有履行內(nèi)容的案件有3件,最終都得到了很好的執(zhí)行,從而徹底的化解雙方的矛盾。
(二) 提高行政執(zhí)法水平
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應訴制度的建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進行政行為的合理性。行政機關負責人大多不是法律科班出身,出庭前對具體案情的了解可以增加其部門法律的知識;出庭應訴過程中,可以增加其對訴訟法知識的學習,有利于其法治思維的形成,可以更好地落實嚴格執(zhí)法的要求。在實地調(diào)研中還發(fā)現(xiàn),行政機關負責人在某些案件中出庭應訴會邀請其單位的人員參加旁聽,這對于整個行政機關來說都是一堂生動的法治實踐課程,有助于提升整個行政機關的法治水平。在2016年半年的時間,行政機關就組織了10批次220余人旁聽上海鐵路運輸法院的庭審。在我國目前的科層體制下,行政機關負責人遠離執(zhí)法第一線,通過材料匯報或者從判決書的原文中,很難發(fā)現(xiàn)其行政行為的不合理之處。通過庭審,行政機關負責人聽取原告對其行政行為不滿之處的表達,可以更加真實的了解一線執(zhí)法情況,發(fā)現(xiàn)其部門執(zhí)法過程中存在的不合理之處。使其以后的執(zhí)法活動不僅更合法,同時也能以公眾更能接受的方式實施[1]。還可以了解法院對一些不確定法律概念的解釋,發(fā)現(xiàn)本部門對相關問題理解的偏差問題,從而更好地制定相關規(guī)范性文件指導行政執(zhí)法。在當前行政首長負責制的前提下,負責人通過出庭參加訴訟發(fā)現(xiàn)執(zhí)法過程中存在的不合理之處,形成一種“自上而下”的改變,不得不說是提升行政機關執(zhí)法水平的關鍵所在。
(三) 有助于節(jié)約司法資源
司法最重要的是公正,在追求實質(zhì)公正的過程中,司法資源是有限的。隨著立案登記制的施行,行政訴訟的案件數(shù)目大幅增加,2016年已經(jīng)達到了225 485件。這給人民法院的行政審判工作帶來了一定的壓力,在原有的人、財、物基本不變的情況下,是一個極大的考驗。同時,行政案件的上訴率也是逐年遞增,由2012年的25.13%升到2016年的46.59%,二審審理后改判和發(fā)回重審比例最高的2016年也僅有3.09%。通過數(shù)據(jù)可以看出,一審后上訴的很多案件結(jié)果并沒有改變。從法院的角度來分析,是對司法資源的浪費。從上海鐵路運輸法院的司法實踐來看,在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應訴的案件中,撤訴和解率為41.67%。盡管有些案件沒有撤訴,但是一審裁判后相對人服判息訴,在有負責人出庭參加訴訟的案件中,總體上訴率僅為20%左右。行政負責人出庭應訴有利于把行政爭議解決在一審中,避免了大量空走程序的二審,不得不說很好地節(jié)約了司法資源。
總之,從司法實踐來看,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應訴制度的構建,一方面可以有效地化解行政爭議,使得和解撤訴率提升,同時使得案件的上訴率降低。另一方面,行政機關負責人可以通過參加訴訟知道其部門執(zhí)法中存在的弊端,能夠更加有效地針對問題提出妥善的解決之道,從而減少同類行政爭議的產(chǎn)生。最終從人民法院的角度來說,隨著和解撤訴率的提高,案件上訴率的降低,同類行政爭議的減少,是對司法資源的一種節(jié)約。
二、 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應訴的現(xiàn)實困境
通過對上海鐵路運輸法院司法實踐的觀察,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應訴的困境主要有:出庭應訴率低;以各種原因來規(guī)避出庭應訴,導致不出庭原因泛化;在司法責任缺失的情況下,法院不能通過強有力的手段來落實負責人出庭參加訴訟。
(一) 出庭率低
行政機關負責人出題率低在司法實踐中具體呈現(xiàn)為四低:整體出庭率低、正職出庭率低、作為被告的行政機關級別越高出庭率越低和復議維持共同被告中復議機關出庭率低。
1.整體出庭率低。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案件數(shù)目占行政訴訟總體數(shù)目的比例很低。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分析,全國范圍內(nèi)的負責人出庭應訴數(shù)目占全部案件的比例不到1%[2]。從上海鐵路運輸法院的實際情況來看,2016年下半年共審結(jié)案件292件,負責人出庭參加訴訟36件,占全部審結(jié)案件的12.33%。2017年11個月共審結(jié)案件1 254件,負責人出庭參加訴訟184件,占全部審結(jié)案件的14.67%。
2.正職出庭率低。2015年《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5條把應當出庭應訴的行政機關負責人解釋為正職和副職的負責人。從上海鐵路運輸法院的司法實踐來看,出庭應訴的基本都是副職。行政機關負責人在2016年下半年出庭的36個案件中,正職出庭參加訴訟的案件數(shù)目為2件,占全部出庭數(shù)目的比例為5.6%。在2017年出庭的184個案件中,正職出庭參加訴訟的案件數(shù)目為12件,占比為6.5%。
3.行政機關級別越高出庭率越低。作為被告的行政機關級別越高其負責人出庭應訴率越低。從全國范圍來看,以省部級為被告的案件中,當前僅有貴州省副省長陳鳴明和中國證監(jiān)會主席助理黃煒出庭。行政訴訟是以基層人民法院管轄第一審行政案件為基本原則,因此大部分案件都是基層人民法院管轄。從上海鐵路運輸法院審理的案件來說,其被告的行政級別既有派出所、稅務所等基層單位,也有四個區(qū)的區(qū)級行政機關,還包含在其受案范圍內(nèi)的市級行政部門。2016年7月1日到2017年11月30日,上海鐵路運輸法院審結(jié)基層部門及區(qū)級行政機關作為被告的案件1 372件,其負責人出庭參加訴訟214件,占比為15.60%;審結(jié)市級行政部門作為被告的數(shù)目為174件,其負責人出庭參加訴訟僅有6件,占比僅為3.45%。
4.復議維持共同被告中復議機關出庭率低。新《行政訴訟法》第26條增加復議維持共同被告的內(nèi)容。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應訴規(guī)定在總則當中,自然適用于復議維持共同被告制度。因此,復議機關作為共同被告的,其負責人也應當出庭參加訴訟[3]。從司法實踐來看,作為第二被告的復議機關負責人出庭時,做出原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負責人基本都會出庭;但是做出原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時,作為第二被告的復議機關的負責人不一定會出庭。由于作為第一被告的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率不高,因此作為第二被告的復議機關負責人出庭比例就更低。在上海鐵路運輸法院集中管轄將近一年半時間內(nèi),共審結(jié)因復議維持而當共同被告的案件333件,作為第二被告的復議機關負責人出庭的案件僅4件,占比1.2%。且在作為第二被告的復議機關負責人出庭應訴的4個案件中,沒有一件是正職負責人出庭參加訴訟的。
(二) 不出庭原因泛化
《行政訴訟法》第3條第3款的但書條款規(guī)定,行政機關負責人不能出庭的,應當委托行政機關相應的工作人員出庭??梢岳斫鉃樨撠熑耸欠癯鐾サ闹鲃訖啵莆赵谛姓C關手中[4]。當前關于負責人出庭應訴的案件范圍并沒有統(tǒng)一的規(guī)定,都是由各地政府以規(guī)章或者規(guī)范性文件的方式做出相關規(guī)定。同時關于不出庭的責任一般也有政府制定的規(guī)范性文件來規(guī)定。加之,行政機關受到傳統(tǒng)“管制思想”的影響,不愿出庭當被告;行政機關執(zhí)法中存在各種各樣的問題,怕敗訴丟面子[5]。因此,行政機關負責人對于出庭應訴存在畏難心理、抵觸心理和畏懼心理,從而以各種理由來規(guī)避出庭應訴。在上海鐵路運輸法院已經(jīng)審結(jié)的1 546個案件中,負責人以各種理由不出庭參加訴訟的比例為85.77%,其理由基本都是有會議要參加、要出差等籠統(tǒng)的理由。
在當前的實踐中,法院對于負責人不出庭理由缺乏明確的審查依據(jù),因此一般都會認可其不出庭的理由[6]。如果法院不認可負責人不出庭的理由的話,只能發(fā)出司法建議,在訴訟中并不能有強有力的強制措施。如果因為負責人不出庭而延期審理的話,還有可能引起新的爭議。相對人會進一步向行政機關申請信息公開,要求行政機關說明其負責人具體不能出庭應訴的理由,進而引起新的行政訴訟。因此,行政機關負責人當前都是按照政府的規(guī)范性文件來出庭應訴,除了有強制性要求不得不出庭的情況外,基本都是以各種理由來規(guī)避出庭。法院在不出庭理由方面缺乏明確審查標準,以及缺少強制性措施的情形下,不得不認可行政機關負責人不出庭的理由。
(三)不出庭司法責任的缺失
新《行政訴訟法》第3條第3款把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應訴作為一項義務給確定下來,但是對于其拒不出庭參加訴訟的司法責任卻沒有?!缎姓V訟法》第58條規(guī)定了被告不出庭的應承擔的不利后果,這個責任針對的被告行政機關無人出庭應訴的情況,并不能適用于其負責人沒有出庭但是其委托代理人出庭的情形。當前,法院唯一可以適用的是《行政訴訟法》第66條第2款的規(guī)定,當法院不認可負責人不出庭應訴理由的情況下,可以將這個情況予以公告,并可以向監(jiān)察機關或者被告的上級機關發(fā)出司法建議。因此,人民法院并沒有最終的處理權,并且法院也很少發(fā)出司法建議。在上海市鐵路運輸法院將近一年半的司法實踐中,其并沒有對負責人不出庭情況予以公告的情形,也沒有發(fā)出司法建議。如果連最低的標準行政機關工作人員都不出庭的話,法院會明確要求必須有行政機關工作人員出庭。例如,在沈某訴被告長寧區(qū)綠化市容局政府信息公開案和要求履行法定職責兩案中,被告在庭前提交委托手續(xù)時,僅聘請律師作為訴訟代理人,未安排行政機關負責人或工作人員代理出庭。經(jīng)法院指出其做法不符合《行政訴訟法》第3條第3款的要求,該局才補充安排工作人員作為案件代理人出庭參加訴訟。
三、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應訴制度的出路
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應訴制度的功能顯而易見,實踐中出現(xiàn)的困境是由于缺乏相關配套機制的構建而導致的。因此,這個制度的出路就在于相關配套機制的構建,使得其從當前具有“宣示意義”變?yōu)檎嬲鉀Q我國行政訴訟中難題的關鍵性制度。
(一) 明確應當出庭案件的范圍
《行政訴訟法》第3條第3款內(nèi)容的不完善性,導致在實踐中負責人應當出庭參加訴訟的案件范圍的主動權掌握在政府部門手中。2016年最高人民法院出臺的《關于行政訴訟應訴若干問題的通知》對行政機關負責人必須出庭的案件范圍規(guī)定為:涉及重大公共利益、社會高度關注或者可能引發(fā)群體性事件等案件以及人民法院書面建議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的案件,被訴行政機關負責人應當出庭。這個規(guī)定的內(nèi)容基本都是不確定法律概念,可操作性不強,對負責人應當出庭參加訴訟的案件范圍并沒有實質(zhì)性的促進作用。相比于最高人民法院簡單的規(guī)定,政府部門出臺了很多具體的規(guī)定。從國務院辦公廳的《關于加強和改進行政應訴工作的意見》到武漢市的《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應訴暫行規(guī)定》,再到幾十個地方政府出臺的關于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參加訴訟的規(guī)范性文件,其中都規(guī)定了負責人必須出庭應訴的案件范圍。但是,這些規(guī)范性文件或者規(guī)章對于案件范圍的規(guī)定雜亂無章,沒有統(tǒng)一的標準,也導致全國各地負責人出庭應訴率各不相同,有些城市的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應訴的案件竟然為0[7]。從上海鐵路運輸法院管轄的四個區(qū)來看,負責人出庭參加訴訟率最高的虹口區(qū)為41.8%,出庭率最低的靜安區(qū)才4.8%。
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參加訴訟是訴訟法中具體的規(guī)定,關于出庭案件的范圍應該由法律或者司法解釋做出統(tǒng)一的規(guī)定。當前最好的辦法應該是由最高人民法院來確定負責人必須出庭參加訴訟的案件范圍。負責人必須出庭參加訴訟的案件范圍的確定應該依據(jù)“出庭參加訴訟為基本原則”,因此案件范圍的確定應該是比較寬泛的。具體來說,應該包括:第一,由行政機關負責人集體討論而做出的行政行為。這類行政行為對于相對人的權利來說影響比較大,對于負責人來說其對這個案件比較了解,有利于其出庭參加訴訟。第二,經(jīng)過聽證程序做出的行政行為。這類案件對相對人的權益影響比較大,負責人出庭參加訴訟有利于化解爭議。第三,相對人對規(guī)范性文件提起附帶審查的案件。這類案件說明行政機關的執(zhí)法依據(jù)存在問題,負責人出庭參加訴訟以后有利于其改正不合法或者不合理的規(guī)范性文件。第四,行政機關依據(jù)法律、法規(guī)的自由裁量權做出的行政行為。這類案件法院可以進行調(diào)解,負責人出庭應訴有利于盡快地達成調(diào)解協(xié)議,節(jié)約司法資源。第五,初審法院的級別為中級人民法院及以上的案件。因為,這些案件一般是在本區(qū)域內(nèi)重大、復雜的案件,負責人出庭參加訴訟有利于緩解對立情緒,避免群體性事件的發(fā)生。第六,法院認為行政機關負責人應當出庭應訴的案件。因為,有些被訴行政行為不符合以上其中任何一個條件,但是法院認為負責人出庭有利于化解行政爭議,可以要求負責人出庭參加訴訟。
(二)不出庭說明理由制度的構建
當前,司法實踐中對于行政機關負責人不出庭參加訴訟而只委托工作人員出庭,到底要不要出具負責人不能出庭的法律文書,以及法院對于不出庭理由的審查依據(jù),都沒有明確的標準。當前有兩種截然相反的觀點:法院應當對負責人不能出庭的法律文書進行審查,并且在裁判文書中予以闡明;法院無須對負責人不能出庭的法律文書進行審查,更無須在裁判文書中進行闡明[4]69,70。其原因在于對《行政訴訟法》第3條第3款的理解有爭議。但是,如果通過司法解釋的方式確定了負責人必須出庭參加訴訟的具體案件范圍,那么出庭參加訴訟就作為其具體的義務,對于義務的不履行必須要有正當?shù)睦碛?。這時法院就有義務對負責人不出庭的理由進行審查,并在裁判文書中予以說明。
對于行政機關負責人不能出庭應訴的正當理由有哪些,當前無論是在理論上,還是在司法實踐中都沒有統(tǒng)一的觀點。從負責人應當出庭參加訴訟的基本原則出發(fā),不能出庭參加訴訟的正當理由只能包括兩種:不可抗力和客觀原因?qū)е仑撠熑思w不能出庭。第一,不可抗力是指客觀上不可抗拒、不能避免且無法克服的原因。第二,客觀原因?qū)е仑撠熑思w不能出庭。因為,出庭參加訴訟的負責人并不是僅僅指法定代表人,還有人數(shù)眾多的副職負責人以及分管具體領域的領導成員,其具有可替代性。不能因為某一位具體負責人的原因而導致作為被告行政機關所有的負責人不能出庭參加訴訟,所以只有重要的領導集體事務才是負責人不出庭參加訴訟的正當理由。
(三)不出庭責任的強化
任何制度想要從文本落到實處,都需要有必要的監(jiān)督機制和獎罰制度。負責人是代表被告行政機關出庭參加訴訟,從責任主體來說就應該包括行政機關的責任和負責人個人的責任。從責任的性質(zhì)來說,應該包括司法責任和行政責任。
根據(jù)《行政機關公務員處分條例》的相關內(nèi)容,對于不出庭應訴的行政機關負責人已經(jīng)有了全面的個人責任。根據(jù)16條的規(guī)定,法院針對負責人不出庭參加訴訟發(fā)出的司法建議屬于法院認定的其他違法違紀行為,可以給予負有責任的領導人員處分。具體來說,負責人拒不出庭的行為屬于玩忽職守、怠于工作的行為[8]。根據(jù)不同的情形要承擔記過、記大過、降級、撤職甚至開除處分。因此,法院要敢于對負責人無理由而不出庭應訴的情況向相應的主管部門發(fā)送司法建議。但是,《行政機關公務員處分條例》中缺少對行政機關的整體責任,而負責人出庭參加訴訟是行政機關和其負責人共同的義務,再加之應當出庭應訴的負責人范圍廣泛,因此很難來確定到底屬于某個具體負責人的責任。所以,行政責任不完備就需要有直接效果的司法責任來填補。
《行政訴訟法》第59條包含針對訴訟參與人和其他人的司法責任。為了落實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參加訴訟的義務,全國人大常委會完全有權也有必要對其增加一項:法院不認可行政機關負責人不出庭的理由,行政機關拒不派其負責人出庭應訴的或者負責人拒不出庭應訴的。至此,法院就有權依據(jù)這個規(guī)定對拒不指派其負責人出庭參加訴訟的行政機關進行罰款,還可以對其法定代表人予以罰款、拘留。對于已經(jīng)指派,但是被指派的負責人個人拒不出庭參加訴訟的,法院可以對其罰款、拘留。通過具有直接威懾力的司法處罰措施,再加之具體的行政處分責任的存在,使得行政機關負責人從抵觸出庭變?yōu)榉e極履行其出庭參加訴訟的義務。
四、結(jié)語
或許,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應訴制度的構建只是當前推進依法治國過程中的過渡性措施,具有特定的歷史過渡性,而并非是一勞永逸的“靈丹妙藥”[9]。但是,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應訴剛剛納入行政訴訟當中,當前一段時間的關鍵在于如何充分發(fā)揮其應有的作用。這個創(chuàng)新性的制度是基于我國的特殊國情,為了解決特殊的司法實踐問題。在缺乏基本理論基礎之上,僅僅靠《行政訴訟法》中的一個條文來構建還是不能滿足司法實踐需要的。雖說2018年新的《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的解釋》新增加了5條關于負責人出庭應訴的規(guī)定,然而并沒有全新的內(nèi)容,只是把以前有的內(nèi)容整合起來而已。這個制度的完善需要回到司法實踐當中,從司法實踐當中提取出一般原理進而上升為具體的法律制度,從而豐富其配套措施,最終形成極具中國特色的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應訴制度。
[參考文獻]
[1]賀欣.法院推動的司法創(chuàng)新實踐及其意涵——以T市中級人民法院的行政訴訟為例[J].法學家,2012,(5):6.
[2]耿寶建.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應訴指南[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6:27.
[3]梁鳳云.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應訴應注意什么[N].學習時報.2015-07-09(4).
[4]江必新,梁鳳云.行政訴訟法理論與實務(第三版)[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6:68.
[5]黃學賢.行政首長出庭應訴的機理分析與機制構建[J].法治研究,2012,(10):20.
[6]劉勛.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不可隨心所欲[N].法制日報,2016-08-18(7).
[7]行政機關出庭應訴數(shù)量普遍很低 無一城市應訴率得滿分17城市0分[N].法制日報,2017-12-25(6).
[8]信春鷹.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釋義[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4:179.
[9]高春燕.行政首長出庭應訴:價值重估與技術改良——以浙江66個規(guī)范性文本為基點的分析[J].行政法學研究,2015,(2):102.
〔責任編輯:張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