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大威 文超武
【摘要】本文通過對白褲瑤女性盛裝傳統(tǒng)圖案的分析,分析出盛裝的款式結構、圖案的色彩和圖案的工藝表現(xiàn)等,并采用田野調(diào)察法和文獻研究法進一步總結出常用的色彩和色彩搭配以及獨特的工藝表現(xiàn)手法,對研究白褲瑤服飾文化具有現(xiàn)實意義。
【關鍵詞】白褲瑤;女性;傳統(tǒng)圖案;研究
【中圖分類號】J532 【文獻標識碼】A
一、白褲瑤女性傳統(tǒng)服裝圖案的歷史淵源
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河池市南丹縣的里湖、八圩等白褲瑤居住的地方。白褲瑤屬于瑤族的一個支系,由于服裝獨具特色而成名。白褲瑤民族的歷史記載,通過意象化的語言、符號化的圖案來表達,并把本民族的歷史文化、生活場景與精神情感都固化在圖案符號之中,積淀了濃厚的歷史文化的信息,并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的紀念意義。
二、白褲瑤女性盛裝傳統(tǒng)圖案的分析
白褲瑤女性盛裝傳統(tǒng)服裝的上衣前片是沒有圖案的,后片繡有“瑤王印”的方形圖案。而盛裝后片的圖案已婚與未婚的女性也不一樣,已婚的女性有人形紋圖案,未婚的沒有,如表1。
(一)盛裝傳統(tǒng)圖案的構成
白褲瑤盛裝的傳統(tǒng)圖案主要有人形紋圖案、回紋圖案、環(huán)形紋圖案、米倉花與豬腳花、米字花紋樣和雞仔花紋樣等。圖案是由線條排列組合成面的形式表達出來,代表特殊的寓意,表達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如表2。
盛裝的后背有三層,圖案都是一樣,第一層繡出來,其他二層粘膏染畫出的圖案,露出的部分繡出來。有的每一層的圖案都是不一樣,盛裝一般有三層(從最底層到最上層的順序),每一層都是不同的:第一層大部分圖案采用挑花的工藝繡出來;第二層只把個別圖案采用挑花工藝,露出的部分繡出來;而第三層的圖案大全部是粘膏染畫出的圖案,也將露出的圖案繡出來。三層疊加以第一層為主,保留第二層和第三層的部分圖案,形成盛裝的整體圖案,如表3。下裝的百褶裙主色調(diào)以黑色和藍色,裙面用粘膏混合液汁畫出三組環(huán)形圖案,裙邊采用同類色的粉紅色和紅色搭配鑲邊,達到一種漸變的效果。
(二)圖案的色彩
白褲瑤女性盛裝圖案色彩主要以黑色和藍色為主,黑色象征土地,藍色象征傷心。以黃色、白色作為點綴色,并采用橙色和藍色固定搭配色。從白褲瑤女性盛裝的色彩占的比例分析,藍色為主色,橙色為輔色,黑色、黃色、紅色,粉色白色為點綴色,以面積比例大小的不同,色塊之間的反差較大,更加突出主體圖案。而在下裙采用粉紅色和紅色搭配同類色鑲邊,突顯出藍色為主色,使色彩的搭配更具有層次感,如圖1。
(三)圖案的工藝表現(xiàn)
白褲瑤女性盛裝傳統(tǒng)圖案工藝,用粘膏繪制圖案。采用挑花工藝和輔繡、平繡等,將圖案刺繡在局部,形成具有特殊意義的組合圖案?!疤艋ú荒軣o花,無花則不成為挑花。”挑花是刺繡中的一種針法。在棉布或麻布的經(jīng)緯線上用彩色的線挑出許多很小的十字,構成各種圖案,分析得出采用四種不同的針法及繡法,照方格各個點的位置進行刺繡,因為著裝者的喜好不同,選擇繡在服裝上的圖案也不同,所選用的針法及繡法也不相同。除了選用挑花以外,主要采用逼針、回針、紐針、射針、鎖邊繡等有四種不同的繡法。繡法一:首先,先從方格第一個角將帶線的針從布的背面穿上來,在第二個角的位置將針穿下去,再從第三個角的位置用針穿上來,到第四個角用針穿下去,以次類推;繡法二:先從第一個角將帶線的針從布的背面穿上來,在第二個角的位置將針穿下去,接著,在布的背面穿過第三個角的位置,到第四個角的位置穿線去,只繡一個對角線,連續(xù)穿針。到第七個角的位置回過針來,采用十字交叉針,到達第十個角;繡法三:由0點的位置出發(fā),第一個角穿下去,再由0點穿上來,以次類推,由0點為圓心,以0點到方格的四個邊為半徑,循環(huán)360度繡完;繡法四:第一個針從布的背面穿上來,向右斜度(大于5度小于10度之間)到第二針扎下去,第三針從布的背面扎上來壓住第二針的根部,向左斜度(大于5度小于10度之間)第四針扎下去,以次類推。繡法四是女性夏裝上衣兩側的兩條直線采用的繡法。
三、結論
白褲瑤盛裝圖案是白褲瑤民族文化的圖形符號,記載了白褲瑤情感寄托,具有大眾審美又頗為神秘的紋樣,對了解我國的少數(shù)民族有更深層的意義,傳承和發(fā)揚了白褲瑤民族文化,使白褲瑤文化得到廣泛推廣。
參考文獻:
[1]廖軍,許星.黔東南荔波地區(qū)白褲瑤服飾藝術探析[J].絲綢,2010(11):39-42.
[2]李雅日.“畫”“繡”合一的白褲瑤服飾圖形文化蘊涵與藝術特征[J].裝飾,2012(5):108-110.
[3]廖方容,吳偉峰.白褲瑤樹汁染工藝及藝術特點[J].絲綢,2017(7):30-35.
作者簡介:曹大威(1981-),女,碩士研究生,講師,百色學院,研究方向:服裝與服飾設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