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弘一大師是我國新文化運動的先驅(qū),在書畫、音樂、戲劇等領域均有深厚造詣,現(xiàn)存世間多為書法作品,具有較高的藝術欣賞價值。弘一大師作為書法家,對我國書法藝術發(fā)展做出了杰出貢獻。本文主要對弘一大師書法藝術的影響進行分析,對書法作品“悲欣交集”的歷史背景、章法用筆與美學思想進行鑒賞,深入了解法師的人生經(jīng)歷,學習做人的道理。
【關鍵詞】弘一大師;弘一體;悲欣交集
【中圖分類號】J222 【文獻標識碼】A
引言
弘一大師在書畫、音樂、戲劇等方面均有深厚造詣,作為新文化運動的先驅(qū)者,積極致力于將西方藝術文化引入國內(nèi),對國內(nèi)文化藝術發(fā)展具有重大貢獻。1918年出家之后,弘一大師開始鉆研佛學經(jīng)典,因弘揚佛法而書寫佛語,將書法視為他廣結(jié)善緣、接引眾生入佛門的工具,因此,才會出現(xiàn)“諸藝皆棄,惟書法不輟”的說法。弘一大師出家之后書法逐漸藏鋒,力達工整嚴謹,將佛法融入書法作品中,達到書佛境界。弘一大師常用書法創(chuàng)作靜心、養(yǎng)性,待心神安靜之后開始書寫,人們可以從作品中品味到寧靜祥和之感。誠然,如葉圣陶先生說的,觀賞大師的書法作品即使不懂書法的人也能從中憑借直覺感受到如同溫良謙恭的君子氣質(zhì),與大師交往密切的趙樸初居士、夏丏尊先生等都曾對弘一大師書法作品表達出喜愛之情,可見大師作品對國內(nèi)書法藝術影響之大,尤其是大師臨終遺作——“悲欣交集”最為后人稱道。
一、弘一大師悲欣交集的歷史背景
1942年10月13日晚間8時左右,弘一大師于福建泉州溫陵養(yǎng)老院晚清室圓寂,享年62歲?!氨澜患笔谴髱熍R終前3天(10月10日)晚上6時寫下的最后絕筆(作品首行就已寫明),留給后世學者們無盡思量。
“悲欣交集”是大師最后的發(fā)聲,末尾還配有小字“見觀經(jīng)”(即《佛說觀無量壽經(jīng)》)給后世提供了解讀方向。對于“悲欣交集”的解讀,除了結(jié)合大師從富家少爺?shù)胶胍淮髱煹娜松?jīng)歷以及作品中的章法布白以外,還需要了解這四個字的出處,“悲欣交集”因弘一大師而著名,但是在佛教文獻中并不陌生,其中使用最多次(唯一2次使用)的就是明末四大高僧之一的靈峰藕益大師所寫的《庚寅自恣二揭(有序)》《占察善惡業(yè)報經(jīng)義疏跋》中,靈峰大師也曾致力于對律藏的弘揚,更是弘一大師敬佩修持的得道高僧,根據(jù)弘一大師撰寫的《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記自敘》中記載,“余七月出家落發(fā),九月受比丘戒,馬一浮居士貽以靈峰《毗尼事儀集要》,并寶華《傳戒正范》,披玩周環(huán),悲欣交集,因發(fā)學戒之愿焉?!逼渲械谝槐緯褪桥阂娲髱熕鶎?,弘一大師出家后也許是讀了這兩本律學寶典,才開始萌發(fā)鉆研律學的念頭。弘一大師在離世前書寫下悲欣交集,既是為律宗弘揚有所成就感到欣喜,也為后繼無人而感到悲傷。
二、弘一大師悲欣交集中的章法、筆法
人們常說以書識人,通過觀字可以看出書法家的氣質(zhì)、學識與才華,即字能達意,也能呈現(xiàn)出書寫者當時的內(nèi)心。弘一大師能在書法作品中融入自己的佛法修為、藝術修養(yǎng)和人生經(jīng)歷,身心與書法藝術達到統(tǒng)一。
弘一大師常將書法比作圖畫,認為書法需要講究章法布白之美。觀賞弘一大師所寫的字可以發(fā)現(xiàn),法師字中蘊有親和之感,品味謙恭溫良之君子。遺作“悲欣交集”寫在一張文稿紙的背面,似乎是大師的即興感悟隨手書寫所致。但是我們從大師弟子——著名音樂教育家劉質(zhì)平先生回憶的內(nèi)容可以知道,大師非常重視作品的章法布局,在字幅書寫過程中都會實現(xiàn)謀篇布局,字幅行數(shù)、字數(shù)早已編排好,且留有很多空白。因此,看似隨手一寫的作品也是經(jīng)過大師精心布局過??v觀大師的書法歷程,出家前書法作品常用行書、草書,章法結(jié)構安排緊密,字體變化明顯,節(jié)奏輕快且愈發(fā)強烈,張揚個性,充滿著藝術家的奔放與豪情;在出家之后,受教于印光大師而改變書法風格,字集工整、嚴謹,猶如一位進士寫策,心里對佛教、佛經(jīng)開始存有敬畏。出家后的大師書寫緩慢,已經(jīng)脫離凡塵俗念,章法日漸疏朗。
《悲欣交集》是弘一大師遺墨,所書寫速度整體較慢,節(jié)奏變化非常明顯?!氨弊稚舷陆Y(jié)構距離偏遠,“非”藏鋒起筆,行筆遲緩且用筆較重,線條粗,行至右側(cè)用筆速度略有加快,似行云流水般?!靶摹弊髠?cè)一點好似篆刻刀下刻出來的那般果斷毅然,可到了臥勾處又變得穩(wěn)健緩慢,最后兩筆點劃又像似想通了,心中了然。從單個字上看,法師的“悲”滿是惆悵,結(jié)字方長,非與心相隔甚遠,似乎是大師將心中的疑惑都置于它們之間了。“欣”字左右結(jié)構距離緊密,整體感覺輕快。與歷代大家對比,大師的字更顯出家人的內(nèi)斂,起筆重到輕,藏鋒起筆,線條精瘦,左低右高,“斤”向右上揚,似扶手仰頭,喜悅之情不言而喻,“欠”行筆速度由快轉(zhuǎn)慢,書寫“人”用筆穩(wěn)健,體現(xiàn)了大師悲欣過后慢慢地調(diào)整自己情緒的過程。大師書法節(jié)奏中擁有一股綿連不絕之氣,雖然已經(jīng)斷筆但卻仍然連接意境,整體字幅距離儼然渾如一體。書法作品中包含著生命律動,是大師生命的延續(xù)。
三、弘一法師“悲欣交集”中的美學思想
每一幅書法作品都是書法家修養(yǎng)和技巧的體現(xiàn),弘一大師出家前與出家早期、中期、晚期的書法作品進行對比,大師出家前曾留學日本接觸過美學思想,所以,在風格上縱橫捭闔、氣勢雄健,給人一種奮發(fā)向上的積極精神。晚年時期經(jīng)過佛法熏陶,年輕時期的銳意進取之心已經(jīng)消磨干凈,心境上更加平和、安靜,書法平淡、圓潤、工整、嚴謹。由此可見,一個人的書風和審美觀念有著密切關聯(lián)?!氨澜患敝型嘎冻鰜淼拿缹W思想又是什么呢?從上述對字體結(jié)構、筆法與筆力等方面的分析,可以感覺到大師已進入自然心境,書法作品中透露出一種悲涼、清寒之感。弘一大師長期參禪悟佛,很少與外界人士接觸,在長期佛經(jīng)抄寫過程中自然而然融入背景孤寂之境,佛學美學思想油然而生。
四、結(jié)語
弘一大師既是一位佛教徒,也是一位杰出的書法家,在遺作“悲欣交集”中融入佛教思想,在書法藝術境界上獲得更高成就。也讓我們從中看到了一位虔誠的佛教徒在追求佛陀境界。對比其他大師的書法,可以直觀感受“悲欣交集”中所體現(xiàn)出的生命韻律,大師雖已圓寂,但其意境卻能從書法上得到延續(xù),供后人觀賞。弘一大師把余生都獻給了佛教,以書法作品弘揚佛教思想,其作品中蘊含的豐富韻味值得大家鑒賞。
參考文獻:
[1]江小敏.細讀弘一大師之“悲欣交集”[J].美育學刊,2018,9(1):83-93.
[2]萬里.從“悲欣交集”看弘一法師與藕溢智旭的佛學淵源與路徑[J].世界宗教文化,2010(6):34-39.
[3]閆慧麗.墨海深處的生命凸顯——淺析弘一法師的書法和生死觀[J].江淮文史,2016(5).
作者簡介:木恬恬(1993-),女,漢族,浙江溫州,溫州大學碩士在讀,研究方向:美術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