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快閃活動”作為近幾年來新興的社會文化現(xiàn)象,被越來越多地運用到了校園文化當中。其在我國的發(fā)展逐步擺脫了最初的活動形式和固定的習慣模式,加入了很多中國元素。作為一種外來文化,它能夠在我國健康地存在并迅速地發(fā)展,得益于它的中國化演變,并慢慢地加入到了校園文化的形式中,成為大學生最喜歡的交流互動方式之一,它在中國社會文化背景下不斷發(fā)展,與傳統(tǒng)文化不斷融合,更好地為社會服務,為文化服務。
關鍵詞:“快閃” 校園 文化 傳播
一、“快閃”演繹文化背景及特點
“快閃”,是“快閃行動”的簡稱?!翱扉W行動”是新近在國際流行開來的一種嬉皮行為,可視為一種短暫的行為藝術。簡單地說,就是許多利用網(wǎng)絡聯(lián)系的人,通過互聯(lián)網(wǎng)方式約定指定地點,在明確指定的時間內(nèi),做一些不犯法卻引人注意的動作,然后趕快離開。此行為藝術的開先河者是美國紐約文化工作者比爾,這些藝術行為有的為純搞笑,有的為舞蹈活動,有的演變成一場精神傳播。它被年輕人視為一種“潮”的行為。
如今很多校園文化活動常常用到“快閃”行為,它已經(jīng)從過去一閃而過的行為藝術,演繹成一場小活動、小演出,并制作成短視頻而廣泛傳播。它在校園文化傳播中也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它的特點鮮明,大體可總結為以下四點。
(一)演出場地因地制宜
一般的文藝演出都需要搭建舞臺,燈光音響必不可少,既要考慮容納多少觀眾,又要考慮演出時的天氣因素,而“文藝快閃”對場地要求低,在車站,在城市廣場,在地鐵站,在校園的各個地方,只要有小小的一塊兒地方,就可以高歌一曲,或者翩翩起舞。
(二)活動時間短
通過互聯(lián)網(wǎng)平臺的召集,響應的人可以參與其中,尤其是年輕人更是享受“快閃”行動的樂趣,作為新興的社會動員活動,參與人員不確定,適合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在短時間內(nèi)完成,然后迅速離開,雖然時間短暫,但是內(nèi)容卻是非常豐富的。
(三)演出經(jīng)費、觀眾數(shù)量不受限制
這種文化活動特別適合在校園舉辦。首先由學生和教師在一起,不需要龐雜的演出道具,隨性表演。對于觀眾而言,它沒有演出預告,“快閃”演員與觀眾撲面相逢,觀眾駐足觀看,正當你精彩鼓掌時,或許演員就匆匆消失在人海。
(四)演出與觀眾零距離
“快閃”的行為表演帶有一些感染力和互動性,比如為迎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國慶,全國各大高校都在組織拍攝“我和我的祖國”短視頻。這時候如果運用快閃來表演一組公開的節(jié)目,在校園里,我們的行走間,下課的課間或食堂吃飯時,短短幾分鐘,最自然地與身邊的同學們一起表達對祖國的熱愛,更好地在師生中傳播,展現(xiàn)出青年人的才華與活力。
二、校園文化建設中“快閃”短視頻拍攝的意義
第一,校園文化建設中學生為主要組成部分,推動著校園文化建設的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學生社團在校園文化建設當中主要有利于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師之間凝聚力的建立。比如“快閃”行動這樣的行為文化使多個學生因為有著相同的興趣和愛好聚在一起,在社團活動中就愿意接受教師或同學給予的建議和支持。正因如此,“快閃”活動一般屬于學生一起策劃并實施的過程,很容易建立信任感和良好的友誼。一起做“快閃”活動中,讓教師和學生增強了凝聚力和協(xié)作能力。
第二,有利于潛移默化地推行學校思政工作。大學生課外活動豐富,有利于課堂教育?,F(xiàn)在的大學生活更多的是學生自發(fā)組織的活動。大學生是一群有著創(chuàng)新意識并且積極活潑的群體,多組織這種自發(fā)的活動打破了以往的思想教育說教形式,讓學生更加樂意宣傳和傳播。這種帶有互動形式、極具感染力的校園文化建設活動,具有潛移默化的功效。
第三,校園文化建設活動當中,類似于“快閃”行為的活動是學生完全展示自己個性的時候。當學生因共同的興趣和愛好走到一起,在大環(huán)境里釋放自己,也能學到更多的東西。現(xiàn)代高校文化交流更加自由,學生參加各式各樣的校園文化活動并充分展現(xiàn)自己的特長,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學生自我價值的體現(xiàn),“快閃”行為藝術活動一般都在一個公開的平臺和場地,并且為了一定的觀眾效應會選擇一定的熱鬧場地,在高校的“快閃”活動能很好地鍛煉學生的素養(yǎng)和心理健康。
三、結語
“快閃”文化對于加強學生課余文化建設和文化素質(zhì)教育有著深遠的意義。豐富課外活動提高教育理念,改變教育形式,引入有趣又豐富的文化概念,把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和學校的改革發(fā)展深度融合,有利于共建和諧美好的校園文化和精神氛圍。
參考文獻:
[1]代少東.探析“快閃活動”的中國化與發(fā)展趨勢[J].魅力中國,2014.
[2]劉毅.驚鴻一瞥的城市“文藝快閃”[J].新聞世界,2013.
[3]丁鋼.大學:文化與內(nèi)涵[M].合肥:安徽工業(yè)大學出版社,2006.
★基金項目:本文由中國民用航空飛行學院“新媒體時代高校品牌的構建與傳播”青年基金項目支持。
(作者簡介:宋都篤,女,碩士研究生,四川省廣漢市中國民用航空飛行學院黨委宣傳部,實習研究員,研究方向:廣播電視)(責任編輯 徐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