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芳
一、誦讀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
誦讀是語文課的第一教學法,是學生學習語言的第一基本功。魯迅先生說:“誦習一字,當識音形義三:口誦耳聞其聲,目察其形,心通其義,三識并用,一字之功乃全?!比缓蟆白晕淖值轿恼隆?,“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薄叭R”“三美”則是培養(yǎng)學生語感的最基本形式。誦讀時將課文入于眼,看清字形、詞語、句子,不添字,不掉字,是為了“目治”;出于口,流利順暢,情詞芬芳,是為了“口治”;入于耳,聽來抑揚頓挫,聲韻合拍,是為了“耳治”;記于心,依文賦情,心旌搖蕩,潛移默化,熏陶感染是為了“心治”;如此眼、口、耳、心并用,根據(jù)對文章的感覺和理解,錯綜地使用高低、強弱、緩急的語調(diào),正如葉圣陶先生所說:“激昂處還他個激昂,委婉處還他個委婉”,把文章中的神情理趣,在聲調(diào)里曲曲折折傳達出來,使耳與心謀。如我在指導學生誦讀《聽潮》時,引導他們用平穩(wěn)、舒緩的語調(diào)讀出大海的沉吟,感受那恬靜、清麗、和平、愉悅的柔態(tài)美;用昂揚急速的語調(diào)讀出大海的憤怒,感受那鋪天蓋地、排山倒海、萬馬奔騰的雄壯美。正是在這反復的朗誦中,學生的語感自然形成了,課文內(nèi)容化為營養(yǎng)并不知不覺被學生吸收了,學生的閱讀能力也潛滋暗長了,語言材料的積累由熟讀而記憶也就實現(xiàn)了。如蘇軾所說:“腹有詩書氣自華。”腹中積累了不少詩文的名句、名段,何愁語言能力不能提高?可現(xiàn)在的教讀課文學生的朗讀太少了,背誦太少了,難怪學生胸無點“墨”,頭腦空空。
二、誦讀有助于把握文章的篇章結(jié)構(gòu),品味文章的意蘊,體會文章的情趣
誦讀不僅可以強化語感訓練,同時也是理解課文的極佳途徑。文字是文章內(nèi)容的載體,有聲語言也是內(nèi)容的載體。誦讀并不是對內(nèi)容的簡單復述,誦讀時適當?shù)耐nD、讀音的輕重、合適的速度、語調(diào)的抑揚和音色的處理,無不融洽了讀者的體驗、理解和情趣,而讀者在聲音的大小、快慢、抑揚頓挫中確切體會詞句的意義及其前后的聯(lián)系??梢姡b讀和理解是相輔相成的,只有讀才能理解,而也只有理解了才能更好地讀。在理解的基礎上去朗讀,學生才能身心投入,進入作品的角色,“見其人,聞其聲,臨其境”,從而充分地感受典型的藝術形象和詩情畫意的美好境界,領悟作者蘊含在作品中的真情實感,品嘗到作品的結(jié)構(gòu)美、層次美。在教學朱自清的《春》這篇文章時,我先要求學生有感情地誦讀,學生在誦讀的過程中,由于自身情感的投入,很快被帶入了一個充滿花香鳥語的世界。他們從誦讀中品味到作者的真情,弄清作者的感情線索:盼春——繪春——贊春,在這條感情線索的牽引下,他們很快理清了文章的結(jié)構(gòu)層次,聯(lián)想到春回大地,萬物勃發(fā)的動人景象,感受到春的活力,從而給自己帶來了希望和力量。
在詩詞教學中,誦讀更是一種不可缺少的教學手段。詩詞用語精工,但“言簡而意無窮”,作者清麗渾厚之詞風,深邃綿長的意境,高雅的志趣,只有多讀才能提高感知能力,像“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像“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等等,這樣具有音韻美和意境美的文字,沒有誦讀是很難體會到蘊藏其中的美感,正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即使當時理解不了,說不定在未來的某一天,被什么東西悄然撥動心弦,突然領悟到詩歌的真正內(nèi)涵,正如楊振寧所說:“在人生旅途中經(jīng)歷了多種陰晴圓缺,悲歡離合以后,才逐漸體會到‘高處不勝寒和‘鴻飛那復計東西等句的真義”。
三、多誦讀有助于語言材料的積累和寫作能力的提高
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唐代著名詩人杜甫也強調(diào):“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梢姡嗾b讀對寫作確實是有幫助的。君不見,歷年中考、高考中許多滿分作文,它們往往有一個共同特點,那就是材料非常豐富,作者博古通今,旁征博引,天文、地理、歷史、哲學等也有涉獵,因此,文章寫得頗有大氣。
現(xiàn)在有些學生朗讀能力不強,口頭表達能力差,這與忽視誦讀訓練密切有關,只有多讀、多背,學生才會在熟讀和背誦的過程中揣摩到朗讀速度的快慢、語調(diào)的高低、感情的變化,從而達到熟練、流利的程度,同時對學生口頭表達能力的提高也有幫助。讀和寫是密不可分的,讀是寫的基礎,中國語文的特點就是讀,在讀的過程中,通過各種感官把種種感性的、活生生的東西反映到頭腦中,組成“內(nèi)心視象”,然后運用語言文字把這種“內(nèi)心視象”物化為內(nèi)容豐富的作文,這樣寫出來的作文就形象生動,極富感染力。然而,要達到這種程度,就應多讀,正如清代唐彪所云:“文章讀得極熟,則與我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作文時,吾意所欲言,無不隨我所欲,應筆而出,如泉之涌,滔滔不竭。”我們常??吹綄W生作文辭不達意、行文捉襟見肘的現(xiàn)象,這主要是學生語言材料積累不多所致,而語言材料的積累,最好的方法就是誦讀,在瑯瑯的讀書聲能讀出情感,讀出韻味。如教《岳陽樓記》時,我采用形式多樣的誦讀方式,如默讀、自由誦讀、全班齊讀、分組競讀等,讓學生多讀課文,在熟讀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用“分層背誦法”和“語言標志法”來背誦課文;在背誦時,我特別強調(diào)學生熟背第五段,因為這一段是課文的核心,作者“不以物喜,不與已悲”的豁達胸襟和“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偉大政治抱負在此段中得到了體現(xiàn)。通過讀和背的結(jié)合,學生對這篇佳作的印象加深了,對作者所抒發(fā)的思想感情領會了,從中也得到了很大的啟示。多讀多背精彩的片斷和名篇,大腦皮層內(nèi)自然而然儲蓄了大量的美詞佳句和成篇佳作,日積月累,寫作時就會運用自如。
近幾年來,隨著電化教學的發(fā)展,把多媒體教學和誦讀教學結(jié)合起來的新嘗試、新做法不斷出現(xiàn),它可以設置情景,渲染氣氛,甚至可以跨越時空,賦予誦讀更為深廣的內(nèi)涵。在以誦讀教學為突破口的新課標教學改革中,不少教師在這方面進行了大膽的嘗試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績。我相信,隨著教改的深入和科技的發(fā)展,誦讀教學法這一朵教學藝術奇葩必將開得更鮮艷,更絢麗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