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 要:隨著小學德育教育教學的不斷發(fā)展,越來越多的品德課教師意識到繼續(xù)單純地以說教方式對小學生進行品德與社會課程的教學,會逐漸降低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學習熱情,使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質量不斷降低,無法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教師應從生活情境入手,使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能夠更好地適應小學生的學習需求,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實現學生品德素養(yǎng)的全面提升。
關鍵詞:生活情境;小學教育;品德與社會;教學實踐
作者簡介:鐘冠波,廣東省廣州市增城區(qū)正果鎮(zhèn)中心小學少先隊輔導員,廣州市增城區(qū)優(yōu)秀教師,廣州市優(yōu)秀大隊輔導員。(廣東 ?廣州 ?511300)
中圖分類號:G623.15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671-0568(2019)02-0026-02
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的目的是通過教師的引導提升學生的道德素養(yǎng),而學生道德素養(yǎng)最終是需要在生活實踐中去體現的。從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學生需求的角度來看,從生活情境入手展開品德與社會教育,更容易被小學生所接受,可以防止因品德觀念過于抽象而無法被學生理解與吸收的情況出現。從學生身邊真實發(fā)生的生活情境入手展開教學,可以使品德教育更具有針對性,也更利于對學生的行為進行調整與改進。從生活情境入手展開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還能為課堂互動提供更多有實際意義的素材,使學生在參與和體驗中真正實現道德素養(yǎng)的提升。在小學階段開展品德與社會教學,對小學生樹立積極的價值觀、人生觀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從生活情境入手展開教學,改善教學形式,更有利于學生道德素養(yǎng)的提升。
一、當前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分析
通過對多所小學的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情況的調研可知,雖然該課程的教學已取得一系列喜人成就,但一些問題依然存在,制約了小學品德與社會高效課堂的構建,也制約了我國小學生品德素養(yǎng)的有效提升。
例如,一些教師在教學中依舊采取說教式教學方式,照本宣科,學生在課堂獲得的互動機會少、頻率低、深度不足,這使得一些相對抽象的知識點無法被學生所理解和接受,落實到行動中更是難上加難。又如,仍有部分小學品德課教師對本學科的重視程度不足,存在不認真?zhèn)湔n、對學生道德培養(yǎng)重視不足的現象。另一方面,從品德與社會課程的學習情況來看,很多學生認為學習內容過于枯燥,對教師的說教存在逆反情緒,認為教師在課堂上的“嘮叨”和媽媽在家里的“嘮叨”是一樣的,出現了“左耳聽右耳冒、左耳進右耳出”的現象。小學階段的學生處于道德品質樹立的黃金時期,加強小學生品德與社會學科的教學改革,刻不容緩。
二、生活情境在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中的運用策略
1. 運用情景教學,提升課堂互動性。在課堂中通過情景創(chuàng)設,將生活情境帶到課堂,使學生在情境中感受道德的重要性,提升明辨是非的能力,這樣不僅可以提升課堂教學的互動性、趣味性,還能使學生將道德理論知識與生活實際密切地聯系起來,獲得對事件的生動形象而具體的體驗,并隨之產生相應的情感體驗,有效地促進學生的價值觀念的形成和發(fā)展。
2. 實施案例分析,提升教學針對性。為了提升課堂教學的真實性與教育的針對性,教師還可以通過真實案例分析的方式將生活情境帶入課堂。將學生的身邊事、身邊景以直觀、具體的形式呈現在課堂教學的具體實踐中,讓學生在真實情境的有效感知體驗中,充分理解學習的內容;在對學習內容的具體感知過程中,有針對性地培養(yǎng)價值觀念和思想品德素質等。
例如,教師在教學“我們健康成長”一節(jié)時,就可以將生活中常見的不誠信行為以小故事或圖片的形式展示出來,學生通過聽故事、看畫面,展開對現實生活中類似現象的聯想。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這些不良行為的后果進行思考,使學生在小組思考、小組交流、小組探討的基礎上明確誠實、守信等有意義的行為,并在課堂結束之前一起喊出與誠信“簽約”,爭當“誠信星”的口號與宣言。通過案例的形式將不誠實、不守信的行為展示出來,尤其是從真實的事件入手進行介紹,能夠使學生對誠信問題更加重視,從而牢固樹立做誠信人的信念,以誠信來要求自己,并持之以恒。
3. 開展生活實踐,促進教學生活化。從生活情境入手展開品德與社會的教學,其根本目的在于建立品德教育與生活之間的聯系,由此入手,教師能夠創(chuàng)設一個為學生的品德實踐提供機會的平臺。
例如,在開展“地球真美麗——生活中的垃圾”的教學實踐時,教師就可以鼓勵學生自愿進行分組,并找到自己喜歡做的班級清理工作以及校園清理工作,使每一個學生都發(fā)揮“清潔小使者”的作用。學生共同努力完成清潔工作之后,教師可以將學生清理前、后的圖片進行展示對比,提升學生的成就感,并讓學生在勞動過程中了解垃圾的形成,學會分類整理。這樣的實踐活動可以促使學生養(yǎng)成科學投放垃圾的良好行為習慣,并引導學生將其固化成自己的終生行為準則。教師因勢利導,進行珍惜他人勞動成果的道德教育以及做一個為集體做貢獻的好學生等道德教育,將這些內容深深地烙印在每一個孩子的內心。
4. 關注生活細節(jié),注重素養(yǎng)內塑化。從生活情境入手開展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還要求教師不僅要關注課上,更要關注課下,不僅要關注教學本身,更要關注學生學習生活中的細節(jié)之處。從與學生關系密切的學習生活環(huán)境入手,細心觀察,及時引導,使學生逐漸在教師引導與自我約束的過程中,將良好的道德意識融入自己的日常行為中,并最終成為生活習慣,內化為自己的道德素養(yǎng)。教師在生活中也要注意將美好的品德行為融入日常的言行舉止中,學生耳濡目染,會不自覺地形成向教師學習美好品質的思想價值觀念。從細微之處進行引導開展品德教育,會使學生更深切地感受到品德在生活中的無處不在。
從生活情境入手開展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需要教師采用情景教學,提升課堂互動性;實施案例分析,提升教學針對性;開展生活實踐,促進教學生活化;關注生活細節(jié),注重素養(yǎng)內塑化。
參考文獻:
[1] 丁少萍.生活情境在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中的實踐效果分析[J].教師,2018,(9).
[2] 陳佐裕.生活情境在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中的創(chuàng)設探研[J].考試與評價,2014,(3).
責任編輯 ? 俞 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