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秋云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將九年義務教育分為三個學段,其中1~3年級為第一學段。這一時期的學生是第一次系統(tǒng)地接觸數學知識,一切皆顯得既熟悉又朦朧抽象,往往無法將數學知識與現實生活進行自主鏈接。所謂數形轉化,其實是指將數字與形狀在一定條件下進行相應的轉化。主要體現為以下兩種:其一,借助數的精確性特征闡明形的某些特性,即所謂的“以數解形”。其二,借助各種幾何圖形的直觀性特征闡明數字之間的特定關系,即所謂的“以形助數”。數形結合可將許多學生難以理解的數學問題直觀化、圖式化、生活化,做到化繁為簡、化難為易。隨著多媒體技術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得到更多的關注與應用,怎樣合理利用多媒體圖文并茂、聲像兼具的特點在課堂教學中有效實現數形轉化,幫助學生將數學知識與現實生活鏈接起來,成為諸多教師的探討重點。
一、“數”與“象”結合,讓學生親歷數學的生活原型
低段學生對于抽象的概念、數量關系及復雜的運算方法等知識難以理解掌握。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們可以借助數形結合的策略讓這些數學內容更加直觀形象,讓學生擁有抽象思維的生活原型,使數學學習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對于自然數的認識,許多學生無法僅憑教師的口頭闡述就能自主建立數與生活原型之間對應的數量關系,無法真正理解數的意義。在此情況之下,借助物象方式來展現是很有必要的。比如,人教版一上“1的認識”這一內容,教學時可以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一只只大小不同的小動物,或是一個個形狀各異的物體,再從中抽象出圓形、正方形、長方形等較為簡單的圖形,讓學生建立起一個物體與數字1之間的聯系,再將這種方法推廣到2、3、4……等數字的學習中。還可以通過使用小木棒、第納斯木塊、方格紙等多樣化的學具,再讓學生動手畫,抽象出數量來。這樣擁有足夠多的物象表征、圖形表征、操作表征等來提升活動經驗,抽象出數的概念,學生能建立牢固的數與形之間對應關系,從而自然而然地形成數感。
再以人教版二上“7的乘法口訣”的內容為例,教師可用“七星瓢蟲”替換教材中七巧板圖例來組織教學。首先,可通過多媒體課件展示七星瓢蟲物象這一生動有趣的素材,接著引導學生小組合作繪出七星瓢蟲圖案,并裁剪成學習卡片加以利用。1×7的答案通過數一只七星瓢蟲身上的黑斑點便可獲得,2×7則是兩只七星瓢蟲黑色斑點的總和……以此類推。 將動手操作、實物觀察以及抽象概括等三個步驟融為一體,提升了學生的參與度,讓學生自主地經歷從具體到抽象的思維過程。這樣,學生們通過自己參與手動、眼看、腦想等共同運作的過程,使得口訣的意義在活動體驗中得以建構。
傳統(tǒng)數學課堂教學雖然也關注了運用實物來讓學生直觀感知、理解數學內容,但往往容量不足、建立表象偏弱,學生難以獲取充分感知,無法達到深刻理解。多媒體技術可以突破時間和空間的約束,有效結合多種感知元素以達到應有效果,從而促進教學效率的有效提升。
二、“數”與“景”結合,讓學生感知生活中的數學
情境教學法,通常是指教師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有目的地創(chuàng)設以學生熟悉的現實生活情境為主體的教學場景,喚醒學生相關的生活經驗,幫助學生充分理解教學素材。
例如,人教版三上“分數的初步認識”,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技術再現課例中分月餅這一情境,向學生們提問:“當小明與小紅共同擁有一塊月餅的時候,如何公平地將其分給他們呢?如果此時小鵬剛好來了,那么這塊月餅又該怎么平分呢?并推測,隨著芳芳、明明的陸續(xù)加入,這塊月餅又該怎樣分呢?如果此時我們有兩塊月餅,又該如何分發(fā)給這些學生呢?”學生們可親自動手畫一個圖形,并且將自身分別與小明、小紅等角色進行對應,從而通過平分月餅這一方式,了解分數的基本意義。筆者通過教學實踐發(fā)現,使用情境教學法,學生們比較容易將所學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相聯系,并且會更快速明確相應的數學問題的解決策略。
借助卡通形象的動畫微課教學,對于學生而言吸引力是最大的。例如,人教版三上“倍的認識”一課教學,教師可以選取符合學生興趣的卡通片進行播放,該卡通片內容必須與倍數有著密切的聯系。以森林動物聚會為例,視頻中共有5只猴子、10只兔子、8只松鼠、2只烏龜等動物來參加聚會,學生們通過觀察視頻中各種動物的數量以展開比較,抽象得出猴子只數與兔子只數之間的倍數關系、烏龜與松鼠之間的倍數關系,以及兔子與烏龜之間的倍數關系。
三、“數”與“圖”結合,讓學生認同數形結合的優(yōu)越性
“數”與“圖”結合指的是借助多媒體輔助“數”與“形”的轉化,將學生生活中熟知的事物、圖像、形狀等利用多媒體技術呈現在課堂上,建立起數與形的聯系,在數到形的變化中啟迪學生的思維。
例如,人教版六上“位置與方向”這一內容的教學,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技術抽象、簡化出一張簡要地圖,圖中標注出教學內容需要的建筑的相對位置。學生們結合圖例和文字條件,找出圖中各建筑物的相對位置,從而完成位置關系表。在完成了簡單圖表的制作之后,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們的實際學習情況進行回放并提升難度,讓學生充分感受數形結合的現實意義,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再以“倍的認識”教學為例,教師如果一味使用講解法闡述倍的意義,學生難以得到真正有效的理解。如果借助多媒體技術先將教材中的圖例展示在學生的眼前,再讓學生在腦海中建立每份數的物象;接著再用簡單的幾何圖像抽象出實物的數量,進一步強化每份數的物象;最后可以將每份量分別用韋恩圖表示一個個的集合。這樣,學生們在經歷一次次的抽象活動過程中,逐步感悟數與形的聯系。從而滲透數形結合思想,讓抽象的概念、定義有了思維的依托而得到理解掌握。
綜上所述,在低段數學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采用多媒體教學技術時一定要結合教學內容的特點,并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選擇適當的教學策略將抽象的數學知識與具體的、學生熟知的現實生活相結合,在教學過程中有序進行數形結合方法的滲透, 幫助學生養(yǎng)成數形結合的數學思考習慣,有效推動學生數學學習力的發(fā)展。
(作者單位:福建省閩侯縣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