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珍
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我們有時會遇到這樣的情況:備課時感覺學習內(nèi)容比較簡單,但在課堂教學中卻意外頻出,倍感煎熬。這正是我最近上《分桃子》,即商是兩位數(shù)的筆算除法的真實感受。
我的備課思考
北師大版三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筆算除法,是在列豎式計算表內(nèi)除法和兩位數(shù)除以一位數(shù)商是兩位數(shù)的口算基礎(chǔ)上進行教學的。本課時就是把兩位數(shù)除以一位數(shù)商是兩位數(shù)的口算用列豎式的方式計算。學生已經(jīng)會口算68÷2,筆算68÷2和口算的計算過程完全一樣,只是要書寫成豎式的形式罷了。需要注意的是,以前學生寫的豎式都是一步計算,而今天的豎式是兩步計算,僅此而已。
基于以上考慮,我把例題設(shè)計成前置小研究(如下圖),讓學生在家里完成。
準備就緒,我胸有成竹地走上講臺。
我的課堂煎熬
課中,我先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交流前置小研究的內(nèi)容,然后選一個小組進行展講。
展講小組展示并講解三種方法如下:
展講生:哪位同學對我們的方法有疑問?
質(zhì)疑生A:我對你們的豎式有疑問,以前的除法豎式都是一條橫線(等于號),今天這個豎式怎么是兩條橫線?
展講生:因為我們是先算 60÷2=30,然后再算 8÷2=4,所以是兩條橫線。
生A 懵懵懂懂地坐下,不太理解,但不知從何問起。
質(zhì)疑生B:以前豎式的商是一位數(shù),今天為什么是兩位數(shù)?
展講生:因為 60÷2=30, 8÷2=4,30+4=34。所以商是兩位數(shù)。
顯然學生的回答并沒有觸及到豎式的核心,所以老師介入。
師:第二種方法,先分的是誰?(60根),然后呢?(又分 8 根),因為分了兩次,所以商是兩位數(shù)。
展講生:誰還有補充?
下面的學生小手如林。
一學生上臺補充(如右圖):
下面的學生:我也是……我也是……認同之聲不絕于耳。
真是大寫的尷尬,原本以為學生會否定,結(jié)果學生好像都非常贊同。
無奈之下,我再次強調(diào):比較一下這兩種豎式,你更喜歡哪一種?
生C:我喜歡方法四,因為它比較簡單。
師:那其他同學呢?
僅有少數(shù)幾個同學舉手。
生D:我喜歡方法三,因為它能清楚地看出我們是怎么分的。
我仿佛抓到了救命的稻草:就像這位同學說的,這樣的豎式能清楚地看明白我們分小棒的過程。下面請同學們把這個豎式在練習本上寫一遍。
學生在自己的練習本上寫了一遍,又在我的要求下同桌之間互相說了說是怎么算的。
我覺得學生已經(jīng)理解得差不多了,就讓學生試做:96÷3。
結(jié)果讓人大跌眼鏡,情況如下:
更有學生向我提出:“老師,明明口算可以很快得出結(jié)果,為什么要用這么麻煩的豎式,不用豎式行不行?”
面對學生的提問我哭笑不得……
后續(xù)的情況,大家也可以想到,我極其痛苦與艱難地“說服”學生用標準豎式,并反復強調(diào)豎式書寫的格式和順序,但收效甚微,此時下課鈴聲已然響起,只好草草收場。
很顯然,原本以為很簡單的課,讓我給上砸了。
我的課后反思
回顧整個教學過程,顯然教師沒有理解學生的困惑是兩部分,一部分是這道除法豎式為什么是兩條橫線,另一部分是商為什么是兩位數(shù)。所以無論是學生的解釋還是教師的介入都是無效的,如果教師引導學生理解了以上兩個問題,就不會出現(xiàn)學生補充的錯誤例子了。這充分說明了教師充分準備的重要性,更說明課堂學習進程中教師要隨時把準學生誤入歧途的原因,才能對癥下藥,有效設(shè)置思維訓練點和思維激活點,才能把教學推入高潮。
誠然,由于教師的備課不到位,沒有對學情深入分析,只是一味地用“標準豎式”否定學生,所以才會把一節(jié)課上得“苦不堪言”,這節(jié)課的學習質(zhì)量因此降低了。由此可見,教師在課堂教學質(zhì)量的保障方面起著多么重要的作用。
所以,從學生認知需要出發(fā)對課堂主體部分進行改進,在另一班執(zhí)教時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我的課堂再“實踐”
師選一組代表展講,展講小組展示并講解三種方法如下:
展講生:關(guān)于我們的方法大家有什么不明白的嗎?
質(zhì)疑生A:以前的除法豎式都是一條橫線,這個除法豎式為什么是兩條橫線?
展講生:因為計算了兩次,先算60÷2=30,再算8÷2=4,所以是兩條橫線。
師引導:結(jié)合以前的除法豎式大家想想,一條橫線表示什么?
片刻思考后有學生舉起了手。
生:我覺得就是算了一次,也就是分了一次。
師:你真會思考,那么兩條橫線表示什么?
生(迫不及待):我知道我知道,分了兩次,第一次是分60個桃子,第二次是分8個桃子。
師:那么大家發(fā)現(xiàn)除法豎式有什么作用?
生:我覺得除法豎式一個很重要的作用是把平均分的過程表示出來了。
師:大家同意嗎?(同意)我們把掌聲送給她。
展講生:誰還有疑問嗎?
質(zhì)疑生B: 以前豎式的商是一位數(shù),今天為什么是兩位數(shù)?
展講生:剛才不是說了嗎?分了兩次,不就是兩位數(shù)嗎?
生B懵懵懂懂地坐下。
師再次介入。
師:第一次分60個桃子,每只猴子分到多少個呢?
生:每只猴子分到30個桃子。
師:也就是3個十,那么3應(yīng)該寫在哪一位上?
生:十位上。
質(zhì)疑生B:老師我明白了,第二次分8只桃子,每只猴子4個桃子,也就是4個一,因此1寫在個位上。所以是兩位數(shù)。
師:觸類旁通,你很會學習。
質(zhì)疑生C:我還有一個問題,這道題這么簡單,為什么要用這么麻煩的豎式?
生:是呢,我也這么覺得!
好多學生也紛紛點頭。
師:是啊,沒有這么麻煩的豎式,我們也過得挺好的,對于我們的數(shù)學學習好像也沒什么影響,是不是我們真的就不用學了?
生:我覺得需要學,這道題是能用口算知道結(jié)果,但是如果以后遇到三位數(shù)或者四位數(shù)這樣不容易口算出結(jié)果的,就需要用到豎式了。
生:豎式是為不容易直接算出的大數(shù)據(jù)計算做準備的。
……
師:是啊,有的知識著眼于眼前,能快速解決問題。有的知識著眼于以后,為我們的日后學習做準備。隨著學習的深入,你們會不斷感受到除法豎式的魅力!
……
從知識角度看,除法豎式是一種抽象的計算過程,它用最簡潔的數(shù)學語言記錄了“平均分”的過程,具有簡潔性。由于學生需要按照“商、乘、減、比”等一系列程序步驟才能完成,計算過程本身的復雜性決定了它是整個計算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因此除法豎式的建構(gòu)不是一蹴而就的,尤其是兩層豎式,學生需要重新改造原有的認知結(jié)構(gòu),這在一節(jié)課中是無法實現(xiàn)的。作為教師,我們要充分了解學情,基于學生的認知需要,通過各種途徑,為學生的知識建構(gòu)提供一個更加堅實的平臺,使其心甘情愿、自然而然地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