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芳
摘 要:學生在練習中顯現(xiàn)的錯誤表象似乎相同,但在錯誤表象下掩蓋的思維方式卻是千差萬別的。文章作者經(jīng)過不斷探索和實踐,逐步形成以“錯因診斷”“矯正糾錯”“反饋落實”為主要過程的糾錯矯正策略。該實踐研究促使學生進行自我反饋、自我矯正、自我評價、歸納糾錯,從而實現(xiàn)自我提高,培養(yǎng)自主學習能力。
關鍵詞:錯因診斷;矯正糾錯;反饋落實
中圖分類號:G633.98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9-01-13 文章編號:1674-120X(2019)10-0114-04
現(xiàn)在的初中科學是一門涵蓋了物理、化學、生物和地理等相關知識方面的綜合性課程。筆者在教學中發(fā)現(xiàn),許多學生對科學學習方法存在很大問題,主要表現(xiàn)在:有的學生基礎還可以,上課時差不多也能聽懂老師的講解,但只僅限于聽,并沒有及時留下痕跡,更不用說用紅筆記載問題解決的分析過程了。結果就是待自己動手做題時屢屢犯錯甚至無從下手,事后經(jīng)過老師講解又認為很簡單,沒有必要糾錯,可當單元測試重做時又錯了,到期末大考,最后失分。一錯再錯,究其原因,很多學生歸結為兩個方面:一是自己粗心大意或者過程沒寫完整;二是認為自己碰到難題真的是束手無策。
例如,在初二科學下冊第一章學習了模型后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微觀粒子模型圖,做了這樣一道練習題:化學物質(zhì)間的反應除了觀察和記錄,也需要從分子、原子角度進行想象和分析,這就產(chǎn)生了用模型來模擬化學變化。我們用○和●分別代表兩種不同元素的原子,該元素組成的單質(zhì)在一定的條件下能發(fā)生以下反應。已知○的相對原子質(zhì)量是●的3倍,取等質(zhì)量兩種單質(zhì)混合。反應前后的模擬模型如圖1所示。
(1)反應前后○和●的原子個數(shù)比是________。
(2)該反應后生成物中○和●的原子個數(shù)比是_______。
筆者認為,這題應該沒有難度,因為○的相對原子質(zhì)量是●的3倍,又都是雙原子分子,構成的分子也相應是3倍??晒P者翻閱第二天交上來的作業(yè)后,感覺被打入了“十八層地獄”一般。全班30名學生,居然只有兩名學生的(1)是正確的,而且讓這兩名學生解說解答過程,條理還敘述不清。這是一個典型的對自己的學習要求不嚴、“不求甚解”的懶惰學風和學習品質(zhì)不良的例子。
浙江省杭州市富陽區(qū)富春第三中學(以下簡稱“我?!保儆谵r(nóng)村中學,學生家長對教育的支持程度參差不齊,初三接班時,年級小升初時綜合指數(shù)不到2,在全市16所初中排名較靠后。筆者所教的兩個班共57人,其中有20名屬于后30%的學生,大部分都是智力正常的學困生。究其成因,除了學生的基礎的確很薄弱以外,就是學生學習品質(zhì)有待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目的性不明確,用一個字形容就是“懶”。一堂課下來,用紅筆記錄重點、書寫關鍵內(nèi)容的學生少之又少。
結合我校存在許多學生缺乏良好的學習品質(zhì),對自己的學習出錯總會找各種理由等實際情況,筆者提出了初中學生科學學習中的錯誤究因及矯正策略。經(jīng)過一年的實踐和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矯正,指糾正、改正,出自《漢書·李尋傳》:“先帝大圣,深見天意昭然,使陛下奉承天統(tǒng),欲矯正之也?!?/p>
指向性矯正練習,其主要方法是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把自己曾經(jīng)做錯的題目匯總并通過再次練習達到正確的效果。本文中的指向性矯正練習,則是教師在了解掌握學生錯因的基礎上加以變式與提升,一周一次的矯正練習,便于學生更有針對性地糾錯,進而提高學習效率。變式矯正不僅是學生知識點的矯正,更是思維和能力的矯正。
矯正性練習檢測是將歸類的錯題及變式練習匯編成冊,安排規(guī)定時間內(nèi)完成(我校在每周四上午最后30分鐘,要求當堂完成,一周一次,內(nèi)容主要為前一周學習過程中的易錯題)。
作為《義務教育初中科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理論根基的建構主義,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在國際教育界和心理學界凸現(xiàn)的一種理論思潮,它對世界范圍內(nèi)的課程與教學改革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其核心觀點是學習是學習者主動建構內(nèi)部心理結構的過程。認為學習的形成過程是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與從環(huán)境中主動選擇和注意的信息相互作用,主動地建構知識意義的過程。知識并非主體對客觀現(xiàn)實的、被動的、鏡面式的反映,而是一個主動的建構過程,是通過同化與順應的方式逐步建構起來,并在“平衡—不平衡—新平衡”的循環(huán)中得到不斷豐富、提高和發(fā)展。
對于初中學生科學學習中的糾錯矯正過程,其指導思想就是要讓學生主動建構科學、掌握科學知識的內(nèi)涵和外延、并納入原有的科學認知結構之中,形成新的科學認知結構,內(nèi)化為習得的經(jīng)驗的學習過程。引入矯正性練習也正是讓學生充分體驗這個過程,學生完成練習卷并批改后,使自己在面對練習后的錯題時能主動尋找錯誤原因,催生出一種“山重水復疑無路”之后“柳暗花明”的心境。
初中科學學習內(nèi)容諸多,對學生的學習品質(zhì)進行分析,初一是奠定良好學習品質(zhì)的基礎,初二是關鍵,初三是重點。本文重點對初三學生的科學學習錯因進行分析,并提出矯正策略。
(一)學生錯因心理調(diào)查
為了解九年級學生對錯題的心理特征,以及學困生的學習環(huán)境與心態(tài),筆者依據(jù)相關教育理論,搜集在科學教學中運用“糾錯”“矯正練習”的資料,先對班中57人學習情況做了簡單的問卷調(diào)查,具體如下:
(1)(單選題)你在平時的學習過程中,閱讀題目時會畫出關鍵字、詞嗎?
A.習慣性會? ? ? ?B.刻意的時候才會? ? ?C.不畫
調(diào)查結果顯示:57人中選A的只有7人,僅占12.3%;而選B的有29人,占50.9%;選C的有21人,占36.8%。
分析:從初二的學習情況看,學生的回答情況還算誠實,的確大部分學生是在老師專門提醒后留痕跡,有的甚至提醒后仍然不圈不畫,說明學生的學習習慣是很不樂觀的。
(2)(單選題)你平時是怎么處理自己做錯的題目的?會選怎樣的錯題寫在自己的糾錯本上?
A.難題 ? ?B.會做但又做錯的題
C.只要是做錯的題 ? ?D. 隨便選會做的
調(diào)查結果:57人中選A的有3人,占5.26%;選B的有15人,占26.32 %;選C的為0;選D的有39人,占68.42%。這說明了什么?說明本班絕大多數(shù)學生不知道怎樣學習糾錯。
(3)你選擇第(2)題的答案的理由是什么?
分析:根據(jù)第(2)題的問答,選D的學生占了大部分,他們的糾錯是根本沒有目的性的,甚至是為了完成糾錯而糾錯,通過本題的回答,也能理解其原因:思路寫不完整或不會寫思路,只能選一些容易的或越簡單的題“交差”。于是也影響到下一題的回答,大部分學生認為糾錯是一種負擔;當然選A、B的部分學生覺得糾錯是重新整理知識的過程。
(4)你覺得這樣糾錯有意義嗎?為什么?
很顯然,對此題的回答,多數(shù)學生覺得是“沒有意義”。
(5)你在糾錯中存在什么困惑?
分析:在這題的回答中,大部分學生坦誠地說出了自己的困惑,大致是說自己做錯的題太多了,無從下手,不知道選哪題;另外是寫不好思路。所以,在“交差”糾錯時既有主動地也有被動地選了一些會做的簡單題。
(二)錯誤究因及矯正策略
九年級科學卷面分從七、八年級的120分上升到160分的總分,更加側重于檢測學生的綜合能力。同一個知識點,在七、八年級學習時只是側重于知識的點,學生的思維也只是停留于原點,到了九年級需要將各個知識點進行串接,并融會貫通后綜合分析來解決問題。在這樣的指引下,九年級科學的矯正性練習更加要求教師步步落實“錯因診斷”“矯正糾錯”“反饋落實”等環(huán)節(jié)。
學生在學習科學知識和鞏固練習時有可能出現(xiàn)一些認識上的偏差,面對這些偏差,如果只是簡單地進行訓練,這樣的輔助是極為蒼白的。雖然學生練習中的錯誤在表象上看起來相同,但是隱藏在錯誤表象下的則是千差萬別的思維方式。因此,需要根據(jù)學生自身問題糾錯,避免題海戰(zhàn)術。
1.錯因診斷方法
錯因診斷是錯誤矯正的前提,及時準確的錯因診斷能為錯誤矯正指明方向。教師的錯因診斷可通過“望”“聞”“問”
“切”來達到目的。
(1)“望”:觀察學生解答過程。教師可通過平時課內(nèi)的板書練習和課后作業(yè)練習,有意識地觀察、發(fā)現(xiàn)學生的錯誤位置和錯誤方式,觀察學生的表情,是猶豫還是果斷,是積極還是消極等,從而判斷學生知識技能的掌握是全面還是片面,是熟練還是生疏。
例如,在學習九(上)第一章“酸堿鹽”部分時,有這樣一題:向表1的甲物質(zhì)中逐滴加入相應的乙溶液至過量,反應過程中生成氣體或沉淀的質(zhì)量與加入乙的質(zhì)量關系,能用圖2所示曲線表示的是(? ?)
A.① ② B.② ④ C.③ ④ D.④
這種表格與圖形結合的題型類似于數(shù)學,一般來說難度還是比較大的,在第一次講解時只有零星的幾位學生能跟著老師的思路產(chǎn)生互動,而大部分學生只是旁觀者而已。
(2)“聞”:傾聽學生的見解。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以平等的心態(tài)面對學生,蹲下來與學生交流,讓學生體會到老師的關切;采取平等、寬容的態(tài)度,積極引導、幫助、鼓勵學生,努力營造生動活潑、主動探索的課堂氛圍,盡可能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使他們在老師的引導下對科學現(xiàn)象大膽想象,積極思維,主動探索。
筆者常會在課后或閑暇時間(我校為寄宿制學校)跟不同程度的學生聊天,聊一些學習或者生活上的問題,開始學生們都不怎么愿意說,幾次下來慢慢地與學生拉近了距離,學生也就很喜歡跟老師推心置腹地交流了。
(3)“問”:通過精心設計問題,讓學生在回答問題的過程中暴露自己的思維障礙。比如,在第一輪復習電學知識時,有這樣一道題:如圖3所示電路,閉合開關S后,甲乙兩表是電壓表,示數(shù)之比是3∶2,當開關S斷開,甲乙兩表是電流表,則兩表的示數(shù)之比為(? ?)。
A.2∶1 B.3∶1 C.2∶3 D.1∶3
這是一道在教學中出現(xiàn)得比較多的題目,每次探究都有新問題出現(xiàn)。錯因:一是不畫出兩種情況下的電路,只是在腦海里想電路圖;二是感覺“亂”,感到無從下手。
分析:當電表為電壓表時,S閉合,電路如圖4。由于電壓表相當于斷路,去掉后電路如圖5,由圖5可以看出兩電阻是串聯(lián)。由圖4可知,甲電壓表測的是總電壓,乙電壓表測的是R2的電壓,由電路中電壓與電阻關系可知,兩電阻之比為R1∶R2=1∶2。
當電表為電流表時,S斷開,電路如圖4。由于開關斷開,去掉后電路如圖5,由圖5可以看出,兩電阻是并聯(lián),電表甲測的是R2的電流,電表乙測的是R1/ R2的總電流,因為R1∶R2=1∶2,所以I1∶I2=2∶1,則乙測的總電流與R2的電流之比為3∶1,正確答案是B。
(4)“切”:綜合所有信息,判斷學生錯因?qū)儆谀膫€層面。“切”出的病因有很多,有因思路不清、基礎不過關導致分析不下去等。只有發(fā)現(xiàn)問題才能更好地解決問題。
對于概念不清導致的,如對R=U/I的理解,下面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 )。
A.導體的電阻跟它兩端的電壓成正比
B.導體的電阻跟通過它的電流強度成反比
C.導體的電阻跟它兩端的電壓和通過它的電流強度無關
D.加在導體兩端的電壓為零,則通過它的電流為零,此時導體的電阻為零
正確答案是C。錯誤原因就是沒有理解電阻是導體本身的一種屬性,與電壓電流無關。
有的是沒有理解規(guī)律導致的,如兩只電阻,甲標有“10Ω,1A”,乙標有“15Ω,0.6A”,把它們串聯(lián)在電路,允許接在最大電壓為_______V的電路中。
可能錯誤:19V。忽略了串聯(lián)電路中電流時處處相等的規(guī)律:U=10Ω×1A+15Ω×0.6A=19V。
正確答案:15V。1A、0.6A是甲乙兩電阻允許通過的最大電
流。由于兩電阻串聯(lián),電流相等,為保證整個電路安全,所以應取小值0.6A,I甲=I乙=0.6A ,U=10Ω×0.6A+15Ω×0.6A=15V。
教師通過“望”“聞”“問”“切”與反饋,可知學生錯因?!巴薄奥劇薄皢枴薄扒小笨蓭醉棽⑹?,亦可單項進行。
2.主要矯正內(nèi)容
通過對學生的錯因診斷,可知主要存在以下問題:基礎薄弱、能力不夠、學習信心不足、懶散應付、粗心大意等。
(1)能力問題矯正。學生的學習能力參差不齊是客觀存在的事實,而錯誤矯正的過程才是真正促使學生學習品質(zhì)、學習能力得到提高的過程。它有著從一開始的“不勝任”到略懂,后會“依葫蘆畫瓢”,接著會“舉一反三”,在上升到“融會貫通”的層次后再“觸類旁通”,最后達到“勝任”的境界。
(2)學習態(tài)度矯正。態(tài)度是主觀上的內(nèi)因。有些學生“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看到同類型的題就“怕”,通過錯誤究因后的指向性矯正,能糾正此類問題,使學生信心大幅度提升,摒棄了主動放棄的思想或者不全面思維,從而轉變學習態(tài)度。
(3)習慣定式矯正。它與前面一點不同,習慣非主觀強加的,有些學生審題時“一目十行”,粗枝大葉??茖W問題的敘述是嚴謹?shù)?,漏掉一個數(shù)字、看錯字詞或字母,結果就會“謬以千里”。有的書寫不規(guī)范,如寫P與ρ,讓人看不清楚,很多不良習慣給問題的解決增加了很大難度。因此,通過診斷錯誤、規(guī)范、取經(jīng),對習慣性錯誤進行定式矯正。并在此過程中,筆者嚴格要求審題過程中留下痕跡,即對關鍵詞或重點字句用紅筆圈畫,從而避免因習慣導致出錯的現(xiàn)象。
(4)遷移性問題矯正(即變式)。因矯正并非純粹照搬錯題,而是在診斷錯因后的模仿或者變式,目的是引導學生“學會”到“會學”到“舉一反三”甚至“觸類旁通”。
究因后,矯正錯誤的過程才是學生得到提高的過程。具體矯正形式有:①自我矯正。要提高矯正的效果,學生的主動性和自覺性是必不可少的,因此要設法調(diào)動學生的自主性和自覺性,使學生看到錯誤后能自覺地進行矯正。②相互矯正。在矯正時學生往往不能走出自己的錯誤思維,受思維定式影響無法找到自己的錯誤所在,或者無法上升到更高層次,這時同學幫助及相互矯正會有畫龍點睛之效。③集體矯正。為了提高問題矯正的效率,對一些共性的問題需要進行集體輔導,歸結錯因,對癥下藥。
3.反饋落實矯正
所有的一切,假如都是流于形式,那必將竹籃打水一場空。那么如何做到真正的反饋落實呢?巴班斯基說過:“教育勞動的一個典型特點是不允許有千篇一律的現(xiàn)象?!惫P者認為,若能通過診斷,發(fā)現(xiàn)各自不同的問題后,根據(jù)自身所犯錯誤通過糾錯本將解題過程及解題思路清晰地表述出來,那樣的效果將是極好的。
(1)自我矯正。每周一次讓學生看到自己的錯誤后自覺進行矯正,把過程呈現(xiàn)到糾錯本上,將解題思路寫出來,效率必將提高。一般基礎性的易錯題都會在這個形式中得到鞏固。
(2)相互矯正。筆者首先將學生分組,讓基礎較好的學生當組長,幫助基礎薄弱的學生,具體做法:組員將自己的錯題交于組長,由組長把關看解題過程及思路是否正確;如果思路正確,但過程寫得太過簡單,同樣暴露出組員的一知半解,此時需要組長及時與組員交流指正,然后由組員再獨立矯正,將思路和過程補充完整。如果組員思路太過簡單,對后續(xù)問題還不能很好地理解掌握,需要請組員補充完整。組長認為還不錯的,將這類矯正在班級里展閱,慢慢地讓其他學生也能整理好思路,達到潛移默化的作用。
(3)集體矯正。在錯誤準確診斷之后,對一些共性的問題,筆者選擇集體輔導,可以提高效率。例如,剛剛學“酸堿鹽”這一知識時,有這樣一題:“現(xiàn)有兩瓶無色溶液,分別是鹽酸溶液和食鹽溶液,請你用至少三種不同的方法將它們區(qū)別開來,請簡要描述你所用的方法和結論?!被A一般的學生只能寫出一種。經(jīng)過講解,很多學生掌握得不錯,并把過程都整理得很好。
再如,在學杠桿時有這樣一題:“小李的質(zhì)量為50kg,可以舉起80kg的杠鈴,小胖的質(zhì)量為70kg,可以舉起60kg的杠鈴,他們兩人參與如圖6所示裝置比賽,雙方都是竭盡全力,誰能把對方拉起?”學生在糾錯本上寫得也很不錯。
在集體矯正之后由于接受程度的參差不齊,必定有部分學生理解了,也存在部分學生還是掌握得不理想,此時就可以再次進行自我矯正和同學相互矯正。
無論是哪一種形式,都是矯正的過程,反饋的結果都將根據(jù)自身的錯誤以糾錯題的形式,落實歸納、總結到糾錯本上。最終使問題得到解決,達到真正的內(nèi)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