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佳琪
摘 要:討論式教學方法是指經(jīng)過預先的設計與組織,在教師的精心準備和指導下,就某一個中心問題,各抒己見,發(fā)表自己的看法,以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思考和合作探究能力的方法。教師在課堂上運用討論式教學方法,不但能幫助學生掌握課堂內(nèi)容,還能增強學生運用歷史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可以改變傳統(tǒng)歷史“填鴨式”的教學方法,有利于創(chuàng)新歷史課堂教學模式,極大地提高課堂教學質(zhì)量。
關鍵詞:高中歷史;討論式教學;課堂應用
中圖分類號:G633.51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8-11-22 文章編號:1674-120X(2019)10-0094-02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發(fā)展,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也在不斷探索新的思路和突破。為了進一步增強學生的知識儲備,有效地提升學生的整體素質(zhì),提高教學成效,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根據(jù)實際情況,展開有意義的討論式教學活動。但我們也應該看到討論式教學方法也會因為在實際運用中不夠科學還沒有發(fā)揮其應有的作用。筆者結(jié)合自身多年的教學經(jīng)驗,根據(jù)課堂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展開研究探討,并提出了相應的對策與建議。
討論式教學方法,從詞的字面意思來看,“討”就是“研究、推求”,“論”就是“議論、評定”,“討論”指的是“分析闡明事物道理的理論和言論”,是“探究研究并加以評論,共同商討辯論”。因此,討論式的教學方法是指以討論為教學方法的教學策略。具體做法是:由教師或?qū)W生提出有爭議的中心問題,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圍繞中心問題進行意見分析,相互交流,使學生在這個過程中開闊視野,提高思維的靈活性。
歷史學科知識點較多,難記,是學生學習歷史最突出的感受,如果教師教學時不對教材內(nèi)容進行提煉,梳理歸納,勢必讓學生費解。在傳統(tǒng)教學方式下,歷史課堂上表現(xiàn)出枯燥乏味的特點,這需要教師采取新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對課堂教學進行創(chuàng)新。討論式教學方法就能夠很好地改善這一問題,通過師生交流和生生交流,不僅能夠激發(fā)彼此的思想火花,改變一成不變的教學方式,還能激發(fā)學生主動學習歷史的興趣,對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能力、溝通交流能力、合作探究能力乃至學生以后的成長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討論問題設計不合理,教學效果不明顯
一些教師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會提出一些問題,讓學生進行討論,但問題的選擇并沒有明確的目的性和方向性,再加上在課堂上缺乏正確的指導,使得整體教學效率下降。有些教師過于重視設計問題的內(nèi)容,而沒有設身處地地從學生的角度出發(fā),沒有考慮學生的年齡層次和認知水平,難以理解題目,會影響學生學習的能動性,降低學生課堂討論的參與度,教學效果自然就不理想。
(二)學生參與度低,討論氛圍不活躍
在實際的課堂討論中,有一些學生因為自己掌握的歷史知識較為豐富,發(fā)言的機會自然就多了,無形中削弱了其他同學的發(fā)言權(quán)。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學生就會主動脫離討論的群體,置身于話題之外,這種現(xiàn)象嚴重阻礙了高中歷史討論式教學的有效實施,背離了新課程“全體參與,全程參與,全心參與”的目標。
(三)討論式教學法流于形式
新課程改革以來,討論式教學方法成為許多課堂中最常見的“合作”學習方法。但在實際的教學中,一些教師為了追求時尚,迎合新課改的理念,盲目地運用討論式教學方法,比如有些問題不適合采用討論法卻運用了討論法,有些問題本來可以馬上回答出來的,而教師卻花費大量的時間組織學生進行討論,這種無謂的討論造成了嚴重的“浪費”。
(四)教師對討論得出的答案有限制性
新課程標準要求將討論法引進課堂教學中,主要目的是讓學生產(chǎn)生多元化的觀點,從多角度出發(fā)看待問題。但是在實際實施過程中,教師由于受到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影響,組織學生討論的時候就會強調(diào)答案的“唯一性”,這種過分強調(diào)排他性的教學習慣非常影響學生的多項思維能力的發(fā)展。
(一)設計討論的問題要有針對性
在討論式教學方法的實踐中,教師必須先仔細研究討論的主題,讓學生討論的問題具有針對性和方向性,從而更好地發(fā)揮討論式教學的有效性。教師在設計主題時要從多方面進行綜合性的考量。不僅要使討論的主題與教學內(nèi)容緊密相連,討論的話題也要有一定的開放性,為學生提供多種觀點表達的空間;另外,設計的討論問題難易程度應合理,教師可以先設計一些由淺入深類型的問題,這樣學生討論起來就比較容易些,學生發(fā)揮的空間也就更廣泛些。比如本人在執(zhí)教《專制時代晚期的政治形態(tài)》一課時,設計出以下問題:①什么是軍機處?②為什么要設立軍機處,之后為何不裁撤?③軍機處的設置說明什么問題?請說明理由??梢钥闯鲞@幾個問題都是圍繞“軍機處”展開的,并且問題與問題之間是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這種有內(nèi)在邏輯思維的題目設計非常符合學生認知情況,具有針對性,也便于學生找到討論的方向。由淺入深的設計也能調(diào)動不同層次學生的積極性,使其愿意參與到討論中來??梢钥闯鲞@樣的設計將本節(jié)教學內(nèi)容通過問題提出與解決連成一個整體,經(jīng)由學生自己獨立思考并交換思想而獲得。顯然這樣高起點邏輯導向的問題設計在培養(yǎng)學生“論證和探究問題”能力的同時也培養(yǎng)了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調(diào)動和運用知識”“描述和闡述事物”的學科能力。
(二)加強討論中的教學指導,確保學生有序地進行討論
課堂是動態(tài)化的,有些是出乎預料的,特別是這種討論式的課堂,由于討論課具有較強的開放性,會有各種各樣的突發(fā)情況,這就要求教師具有很強的指導和控制能力,讓課堂秩序井然有序。因此,在高中歷史教學的課堂上,教師應該始終把握課堂動態(tài),適機啟發(fā),有效地點撥和引導,讓學生準確地把握方向并進行深入的探討,確保討論的進展和效果。本人在《鴉片戰(zhàn)爭》一課的教學中,為學生布置了這樣的問題:這場戰(zhàn)爭清政府(中國)有可能取勝嗎?學生很快就找到了答案,當時的清政府無論是軍事裝備水平、軍事戰(zhàn)術(shù)水平還是交通運輸方式、協(xié)同作戰(zhàn)能力等方面都不如英國政府。依此引導學生繼續(xù)深究:清政府為何會存在這些問題呢?學生又開始討論起來,得出的結(jié)論是制度落后是中國戰(zhàn)敗的主要原因。趁熱打鐵又進一步引導:為什么說落后的封建制度就抵御不了先進的資本主義制度呢?對此你有何認識和感想呢?學生們在你來我往的爭論中又開始了討論,但說的大都是一些無關緊要的話題,這時我就及時出示了一系列資料,包括中英雙方投入兵力、戰(zhàn)爭花費、參戰(zhàn)將領級別及傷亡人數(shù)等。學生閱讀完了中英雙方對比的資料,非常驚訝地發(fā)現(xiàn):這場戰(zhàn)爭清政府已經(jīng)是盡其能力,傾其財力,清軍將領也盡力了,但仍然慘敗,說明這不是哪個方面的問題,而是更根本的制度問題。通過教師的引導,學生在討論過程中,通過分工與合作,提高了理解歷史、解釋歷史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創(chuàng)設情境式的討論教學氛圍
學生是知識的承載主體,為了能夠讓學生更主動、積極地參與到課堂討論中來,從而發(fā)揮討論式教學的功效,教師應堅持以學生為本,打造和諧有趣的討論氛圍,從而調(diào)動學生參與討論的主觀能動性。充滿畫面感的教學情境既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又可以增強學生對歷史事件的感受。在講到《羅斯福新政》一課時,羅斯福新政的具體措施很多,怎樣才能讓學生真正地理解并且很好地掌握呢?比如本人在講解“以工代賑”時,介紹了著名的田納西河流域水利工程,在課堂上設置了一道討論題:有人提議,大規(guī)模修建公共工程很是費時費心費力,而發(fā)放救濟款見效更快。如果你是羅斯福,你會采納哪種方式呢?是發(fā)放救濟款還是政府大規(guī)模修建公共工程?你準備怎樣說服羅斯福?之后本人就把學生分成幾個小組,小組內(nèi)部也可以相互協(xié)作,共同討論,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適當指導。學生討論得出:大規(guī)模興建公共工程的方式可以解決工人失業(yè)問題,又可以刺激消費與生產(chǎn),可以達到穩(wěn)定社會秩序的作用。又如在執(zhí)教《偉大的歷史性轉(zhuǎn)折》一課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去搜集改革開放前生活中的票證:布票、糧票、油票、副食本等。如果無法搜集實物,也可以準備圖片,然后讓學生來討論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些票證。通過改革開放前后的比較,讓學生切身感受現(xiàn)在的衣食住行等方面豐富多彩的生活,更深刻地理解經(jīng)濟體制改革的必要性。所以說教師采用情景式教學方法,可以讓學生身臨其境,更愿意去思考,去探究。
(四)激勵評估
好孩子是夸出來的,高中生雖然在各方面都趨于成熟,但也有需要得到肯定和渴望成功的心理。簡要評估是討論式教學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這一階段主要是由教師完成的,一般來說,多以鼓勵、肯定為主。良好的總結(jié)評價可以加強學生的記憶力和理解力,讓學生平靜地思考討論中的問題,了解自己的欠缺,激發(fā)參與的熱情,從而提高自己的學習能力。評估的內(nèi)容主要包括學生在討論中的表現(xiàn),例如參與是否積極、表達的流利程度、觀點是否明確等,在學生的觀點不一致時,不一定要強行統(tǒng)一認識,應該允許有不同的認知,形成一個有梯次的多方面的認知方陣。除了評價學生的觀點和思維方法外,還要指導學生掌握一些歷史學習方法。如評價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時要有“史由證來,論從史出”的證據(jù)意識,在評價的時候要樹立辯證全面的思維習慣,等等。也可以就討論的觀點讓學生寫一篇小小的歷史文章,當然要求不宜過高。
靈活地將討論式教學方法融合到高中歷史課程教學中,既能豐富課堂內(nèi)容,鍛煉學生的自學能力,還能深化學生對問題多方面的了解和體會。為保證討論式教學的實施過程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教師可以根據(jù)課堂內(nèi)容實際,選擇適當?shù)挠懻搩?nèi)容,豐富討論形式,如問答、角色扮演和創(chuàng)設情境等討論式教學方法,并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指導作用,從而使討論式教學更好地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吸收。
參考文獻:
[1]李亞芳.討論式教學法在高中政治課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新鄉(xiāng):河南師范大學,2016.
[2]石陽陽.問題教學法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17.
[3]陳獻輝.淺談初中化學教學中的討論式教學[J].中學生數(shù)理化(學研版),2013(2):15-16.
[4]王詩卉.高中歷史課堂教學立意研究[D].哈爾濱:哈爾濱師范大學,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