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國內(nèi)外學者對中式英語的定義有所不同,本論文指出中式英語是一種不符合英語習慣的句子,是受漢語語言模式和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的思維模式影響而產(chǎn)生的具有中國特色的一種不地道的英語。本論文研究價值和意義是在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和局限,立足于社會語言學的語言接觸、語言變體和語言遷移理論,簡述中式英語的成因。
關鍵詞:中式英語;趨勢;成因;使用
作者簡介:陸小宇(1995-),女,漢族,吉林省長春市人,吉林大學公共外語教育學院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專業(yè)2017碩士,研究方向:社會語言學、語用學。
[中圖分類號]:H3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9)-14--03
一、引言
隨著中國教育的發(fā)展和越來越多的人在貿(mào)易中使用英語,英語在發(fā)展中國家和發(fā)達國家中都發(fā)揮著重要作用。此外,英語是當今世界的競爭工具。中國的大多數(shù)學生不僅缺乏語法和詞匯,而且還使用一種新興自創(chuàng)的語言——中式英語。
中式英語出現(xiàn)在很多方面。當然,如果不考慮漢語的特點,很難完全理解中式英語。在二十世紀初,中式英語在中文中被稱為“洋涇浜”。洋涇浜英語是最早中式英語的另一種說法:“一種簡化的語音形式,通常是兩種或多種語言的混合,具有基本的語法和詞匯,用于說不同語言的群體之間的交流?!把鬀茕骸庇⒄Z出現(xiàn),是由于當時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影響,隨著上海外來人口的劇增,中國開始與英語母語人士交流。
國內(nèi)外許多教師和學者都關注這種語言現(xiàn)象和英語學習研究,這些研究分散在英語教學領域的書籍和文章中。然而,由于中式英語的不系統(tǒng)性和不穩(wěn)定性,人們并不總能在中式英語中產(chǎn)生真實和一致的聲音,因此根據(jù)他們自己的理解,從不同方面呈現(xiàn)出多樣化和不完整的定義。著名的教授Pinkham(2000)定義“它是一種畸形,混合的語言既不是英語也不是中文,但可以被描述為'具有中國特色的英語'”。
二、現(xiàn)狀分析
大多數(shù)學者認為中式英語是受漢語影響。其語法是正確的,但詞語或表達的選擇不符合標準英語。李文中(1993)認為,中式英語是漢語學習和英語作為母語的結果,強化了中國的規(guī)則和習慣,英語交際中的英語畸形的文化習慣。此外,文秋芳和于曦(2003)在“英語國際化與本土化”一文中提出了“雙重英語”的假說,即英語作為一種通用語言應該有兩個層次。第一層是英語使用者享受他們的談話。第二層包含了各種地理和文化特征的英語表達本土化。英語和英語凝聚力層面和諧共存的關鍵是具有可理解性的。
首先,在經(jīng)濟領域,英語尤其是對外貿(mào)易有很大的作用?,F(xiàn)在中國的進出口業(yè)務變得越來越頻繁,甚至成為世界的共同語言。因此,中國人使用中式英語而不是肢體語言與商業(yè)伙伴進行交流。
其次,在教育領域,如國外學術交流也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國外很多學習。與國外的學術交流離不開英語。但是,中國老師教中國學生中式英語很常見。因此,中式英語中的錯誤變得頑固不化。
第三,中式英語的發(fā)展也具有合理性。一方面,語言是獨立的。另一方面,語言吸引了許多文化習慣,以保持語言生動。促進語言發(fā)展的力量不僅是內(nèi)部的,也是外部的。因此,當中國人融入一個系統(tǒng)時,中國人必須堅持原則,接受所選擇的制度。但是系統(tǒng)總是在變化。它的變化從某些部分開始。由于零件的變化,系統(tǒng)的平衡被破壞,每個零件都有了新的組織,從而產(chǎn)生了新的關系。中式英語在這個系統(tǒng)中開始發(fā)展。雖然在一代人的時代會有一段艱難的時期,但現(xiàn)在很多人都在使用它,而“紙老虎—paper tiger”、“丟臉—lose face”等詞語已經(jīng)向中國英語發(fā)展并逐漸被接受外國人。當然,外國人不會完全理解中式英語,但實際上,中式英語在大規(guī)模的使用中。
總之,在中國,如果你能掌握和使用英語,甚至是中式英語,那么在你眼中,它將打開另一個世界之窗,讓他們有更多的機會去了解世界。
三、理論框架
(一)語言聯(lián)系
如該術語所暗示的,語言聯(lián)系是指由于地理或社會接近而導致的語言之間的聯(lián)系。語言接觸無處不在:沒有證據(jù)表明任何語言都完全與其他語言隔離開來。(Thomason,2001)語言之間的聯(lián)系可能會對所涉及的語言留下一些痕跡。語言接觸最明顯的效果是語言中存在借詞。
語言可以通過多個層面進行借用。其中一個詞可以從各個方面借過來,例如,聲音,意義甚至是它的寫法。它也可以部分借用,即沒有書寫或聲音。中文單詞的一些例子是:絲綢(silk),瓷器(china),茶(tea),豆腐(tofu),臺風(typhoon)。這些都是為了聲音和意義而借用的。
而且,正如其他語言的中文單詞一樣。借用外來詞還有兩種方式,即聲音,意義或僅僅意義。例如,蜜月(honey moon)是從沒有聲音的英語借來的。冰激凌(Ice-cream)借用了意義的翻譯和音譯的混合:第一個音節(jié)是意義的翻譯,而第二個和第三個音節(jié)是聲音的音譯。
最重要的是,從語言接觸的角度來看,中式英語的用法和意義是借用英語和漢語語言成分的結果。
(二)語言變體
語言變體理論與社會語言學一起,強調(diào)了兩者之間的關系。隨著這一新語言學分支的建立,強調(diào)這一點的可行性得到了認可,這種方法已經(jīng)成為一種流行的動態(tài),非常富有成效。例如,語言是社會的一面鏡子,通過它我們可以了解社會的社會活動。在功能上,社會為語言的使用提供了合適的語境,使我們能夠真正理解語言的各個方面。
“變體,在社會語言學領域,社會群體代表不同的語言或語言群體,也可以用來代表每個國家或地區(qū)的不同形式的同一種語言。”(孫驪,1989)隨著歷史的發(fā)展,那里有加拿大英語,澳大利亞英語,新西蘭英語和南非英語。此外,BB Kachru(1985)總結了變異的過程:“一旦英語在一個地區(qū)使用,無論是科學,技術,文學,還是人類的名望,地位或現(xiàn)代化,它都將經(jīng)歷一個再生過程,部分在再生的語言,文化再生的一部分。換句話說,它是中英文本地化的語言和文化。”
(三)語言遷移
“語言遷移(也稱為第一語言的干擾,多語言干擾和跨語言影響)指的是將知識從一種語言應用到另一種語言的說話者或作者?!保╓einreich Uriel,1953) “它是語言之間語言特征的轉(zhuǎn)移。雙語或多語種個體的語音曲目,無論是從第一到第二,第二到第一或許多其他關系。”(Wikipedia)這是英語語言學習和教學中最常見的討論,但它可以在任何情況下發(fā)生,當有沒有本地語言級命令,翻譯成第二語言。
中國語言與中國文化在中式英語中的作用差異反映出中國文化的特征是有目的和有意識的。一方面,它強調(diào)遵守習慣英語。另一方面,它尋求保留有關中國文化的信息。中國語言文化起到了積極的轉(zhuǎn)移作用,彌補了英語文化差異表達所帶來的空缺,豐富了英語詞匯。如 一國兩制 (One country, Two systems), 計劃生育(family planning), 三個代表(Three Represents) 都已被國際社會廣泛接受,在國內(nèi)外新聞媒體中頻頻使用。中式英語的出現(xiàn)是無意識介入中國人和中國人的思維方式。相反,遷移也起了負面作用。例如,春筍(spring bamboo)表達為“just like bamboos”。然而,在英語中“just like mushrooms”一樣表達了同樣的含義。這是因為竹子(bamboo)不是英國植物的本土,甚至“竹子”這個詞也是外來詞的引入。但是英國的“蘑菇(mushrooms)”卻無處不在。
四、中式英語的成因
中文和英文互不相同。漢語是漢藏語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英語屬于印歐語系的日耳曼語。除了表達人們的思想外,它也是一種思維方式。說不同語言的人分享不同的經(jīng)歷和感受以及不同的想法。中式英語的原因來自兩種語言中某些要點的不相容。而這種不相容性來自于母語干擾,文化差異以及中英語使用者思維模式的差異。
(一)不同的語言干擾
對于中國英語學習者來說,英語作為一種第二語言,會受到第一語言的干擾。第二語言習得(SLA)主要是研究學習者在獲得第一語言(L1)后如何獲得或?qū)W習其他語言。在關于二語習得文獻中,語言學家經(jīng)常使用母語或母語不是第一語言和目標語言而不是第二語言這一影響因素來說明學習第二語言或多種語言的困難和挑戰(zhàn)是艱巨的。
(二)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的思維模式
思維模式是語言創(chuàng)造和發(fā)展的基本要素。由于受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東方人更加注重一體化,具體化的思想和客觀性的表達方式,而西方人更多地會進行思考分析,注重邏輯思維和主觀性的表達。
首先,中國人注重語境的連貫性,完整性,英語注重凝聚力,建構的完整性和形式的嚴謹性。英國人擅長分析思維,他們可能將整體分成幾個不同的部分,并了解每個部分之間的關系。所以,句子中有很多固定模式。然而,中國人更多地強調(diào)綜合思維,也混淆了英語中每個部分之間的聯(lián)系。如果一個人不清楚英語中的凝聚力與中文的連貫性之間的區(qū)別,那么這個人很容易犯錯誤,使用英語時運用了中文連貫模式而被困在中式英語中。
其次,英語歷史悠久。古英語是一種合成語言。對于綜合語言來講,例如韋伯斯特第九版新大學詞典的定義是“利用形態(tài)變化以規(guī)律和系統(tǒng)的方式表達語法關系”。形態(tài)變化包括性別,數(shù)量,時態(tài),方面,聲音,情緒,比較程度等,在英語語法中起著重要作用。它繼承了舊英語的一些特征,同時保留了分析語言的特征。漢語是一種分析性語言,如隨機大學詞典的定義,即“使用更頻繁的功能詞,輔助動詞,改變詞序來表達語法關系,而不是形態(tài)變化”。詞的屈折形式和功能,表現(xiàn)出中英文的差異,表達語法意義的兩種方式。雖然現(xiàn)代英語的屈折形式并不像古英語那樣復雜,但它們經(jīng)常出現(xiàn),特別是在詞綴的拐點上,如“apple(蘋果)”, “go(去)”, “Lucys(露西的)”, “enjoy(享受)”。但是,嚴格來說,漢語并沒有改變折射的形式。在詞序方面,英語依賴于大量相關詞,用連詞和介詞來表達語法意義。漢語中的功能詞不僅數(shù)量少,而且比英語中的功能詞少得多。因此,中國人更多地依靠詞序來表達語法意義。
第三,英語在思維上往往是抽象的,而中國人往往是具體思維。例如,在英語領域,由于英語形式的各種變化,形容詞和動詞可以變成抽象名詞。“Happy(快樂)”可以變成“Happiness(幸福)”、“Enjoy(享受)”可以變成“enjoyment(享樂)”。很多這樣的詞可以用來表達抽象概念。但是,中國人的思維傾向于具體。由于形容詞和動詞的形式相同,我們無法分辨出哪一個是抽象的。
最后,英國人重視客觀性,這意味著生活中的任何事物都不能被視為一個主題。 中國人注重主體性,這意味著生命為主體。 以下示例中可以最好地顯示差異:
E.g: 她著急萬分,心都碎了。
She was very anxious and her heart broke. ( 中式英語 )
Anxiety tore her heart into pieces.(規(guī)范英語)
五、總結
如上所述,對于英語學習者,他們會把自己的主觀概念和客觀感知和思維過程通過對語言的使用表現(xiàn)出來。隨著全球化的程度逐步加深,中國經(jīng)濟發(fā)展速度日益加快,對于英語教學的發(fā)展和中國英語的發(fā)展提供了很大的發(fā)展空間。由于英語成為一種國際語言,其歸屬地位變得模糊。英語學習的目的不再是與講英語的人交流。而中式英語發(fā)展的本質(zhì)是基于中西方世界觀的互動。這兩種語言的結合將不可避免地導致另一種形式的英語變體,即兩種語言的英漢觀點不相容。通過對中式英語成因的分析,我們有機會更好地學習地道的英語。
參考文獻:
[1]Fan Xiaoli. (2005). Analysis of the Forms and Causes of Chinglish [D].
[2]He Mu. (2009). From Chinglish to English.[M]. Chemical Industry Press.
[3]Jarvis & Pavlenko, Scott & Aneta. (2008). Crosslinguistic Influence in Language and Cognition[M]. Abingdon: Routledge.
[4]Kachru, Braj. B. (1985). Institutionalized Second Language Varieties[M]. The English Language Today. Oxford: Pergamon Press Ltd.
[5]Odlin, Terence. (2001). Language Transfer: Cross-linguistic Influence in Language Learning[M].
[6]Pinkham Joan. (2000). The Translators Guide on Chinglish[M].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ing Press.
[7]Weinreich, Uriel (1953). Languages in Contact[M]. The Hague: Mouton.
[8]程啟榮. (2016). 淺析社會文化遷移對中國式英語的影響[J].《才智》.223.
[9]李文中. (1993). 中國英語與中國式英語[J].《外語教學與研究》. (4), 18-24.
[10]孫驪. (1989). 英語國別變體的研究和英語在中國[J].《上海外國語學院學報》.(2), 17-23.
[11]王烈琴. (2011). 中國式英語概念、特點、成因及英語翻譯[J].《語文學刊》. (3), 77-79.
[12]王福禎, 周華文.(2008). 中國人最易說出的中式英語[M]. 河南大學出版社.
[13]文秋芳.(2003). 英語的國際化與本土化[M].《國外外語教學》.
[14]徐亮. (2010). 跨文化角度的中式英語研究[J].《中國科技縱橫》.(6), 64.
[15]葉向陽. (2002). 近代中英語言接觸[N]. 《中華讀書報》.
[16]俞希,文秋芳.(2011).構建英語本土化特征的描述框架[M].《外語教學》.
[17]趙瓊林.(2015).從文化視角看中國式英語[J].《課程教育研究》.(12月中旬刊), 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