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簡便運算教學中,學生由于受多種干擾因素的影響而出錯。本文提出從易混知識的精確分化、形成合理的審題習慣、教材內容的適當補充及課堂適時的變式訓練等教學策略。讓學生在運算中能靈活、正確地使用簡便運算,以提升學生的運算能力。
關鍵詞:精確分化;審題習慣;適當補充;變式訓練
在2011版《義務教育數(shù)學課程標準》中提出,應當發(fā)展學生的運算能力,而運算能力指能夠根據(jù)法則和運算律正確地進行運算的能力。但在實際的運算教學,特別是簡便運算內容教學中,學生由于受運算定律的混淆、審題習慣的偏差及教材等多種因素的影響,簡便運算時總是錯誤百出。
一、簡便運算的干擾因素
(一)運算定律的混淆
教過四年級的老師,往往會或多或少遇到這樣的學生:學生在學習了乘法結合律、乘法分配律后,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這樣的錯誤:(25+9)×4=25×4×9。老師們都知道,這是將乘法結合律與乘法分配律混淆的表現(xiàn)。通常,在教學乘法分配律之前,很少有這樣的錯誤。但是學習了乘法分配律之后,幾乎每間學校每個班都會有學生出現(xiàn)這樣的錯誤。甚至,六年級的有些學生遇到這樣的題,是這樣做的:÷(+)=÷+÷,自創(chuàng)除法分配律??磥?,不同學校不同老師教的學生都會出現(xiàn)乘法結合律與乘法分配律混淆的現(xiàn)象。為什么呢?從心理學上分析,這是倒攝抑制與前攝抑制的緣故,即先(后)學習的材料對識記和回憶后(先)學習的材料的干擾作用。干擾的程度受前后兩種學習材料的相似性、難度、時間的安排以及記憶鞏固情況等因素的制約,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學習材料的相似性。于是,教學中,很多老師用強化記憶的策略,如要求學生死記硬背運算定律,默寫運算定律的字母表達式。但是,實際效果不是那么理想,學生做起題來仍然錯得五花八門。
(二)審題習慣的偏差
在教學簡便運算時,由于老師在審題上過分強調,要求先觀察數(shù)據(jù)特點,再看運算符號。因此,學生一看到這樣的題時,不少學生是這樣做的:25×4÷25×4=1,學生貌似誤用了乘法結合律。但更真實的原因是,看到25乘4,學生就想到100,很自然地又想到下一步,100除以100等于1。
(三)教材的因素
關于簡便運算的教學觀主要有兩點:一種是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思維的靈活性。一種是提出“怎樣簡便怎樣算”。由于教材中簡便運算教學沒有明確的教學要求,而新課程關于簡便運算要求較寬松,教師的觀點不一致。因此有教師認為,適合學生的方法就是最簡便的方法。而類似下面的題,教材從例題到練習設計都是沒有出現(xiàn)的,但通常會出現(xiàn)在單元測試或抽測中,如:768-99,有部分學生會這樣做,原式=768-100-1,不懂計算算理,模糊不清,有的學生干脆直接筆算得出結果。又如:837-29+63-171,要求簡便運算的,但有的學生按從左到右順序計算,有的學生亂做。
二、運算教學的糾偏策略
綜上所述,某些因素確實會對學生在計算中靈活簡便運算帶來影響,因此,對癥下藥,我們要在教學中想方設法采取對策,以防止這些錯誤的發(fā)生,可以采取以下幾點做法。
(一)易混知識的精確分化
針對歷屆學生在運用乘法分配律運算時總是出錯,在教學中要實現(xiàn)易混知識的精確分化。在進行運算定律的教學時,要讓學生清晰地知道乘法分配律與其它運算定律的本質區(qū)別。
整體對比五條運算定律——
加法交換律:a+b=b+a
加法結合律:(a+b)+c=a+(b+c)
乘法交換律:a×b=b×a
乘法結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c+b×c
從運算符號觀察,本質區(qū)別非常明顯,先學的四條運算定律,只有單一的加法或乘法一種運算,而后學的分配律則有乘法和加法的兩種運算。新授課就應該利用先入為主的心理優(yōu)勢,從第一節(jié)課就凸顯易混知識的區(qū)別,以求防患未然之效。然后結合乘法運算的意義,從多方面幫助學生來加深理解乘法分配律。
(二)形成合理的審題習慣
審題是計算的第一步。著名特級老師曹培英指出:“審題時自覺觀察數(shù)據(jù)特點,有利于靈活選擇算法。但合理的審題順序,應該是先看算式特點,再看數(shù)據(jù)特點?!币驗橹挥锌辞辶耸阶邮悄姆N運算,數(shù)據(jù)特點才有意義。例如(25+9)×4,先觀察算式,是乘法、加法兩種運算,并不符合使用乘法結合律的條件,可考慮是否能用乘法分配律使計算簡便。又如125×(8×2)=125×8+125×2,先觀察算式,只有一種乘法運算,也不符合使用乘法分配律的條件。再如,25×4÷25×4=1,先觀察算式,是沒有小括號的乘法、除法混合運算,也不符合用乘法結合律的條件,可以考慮按四則混合運算順序進行運算。在運算定律實現(xiàn)知識本質區(qū)別的基礎上,有良好的審題習慣,學生很大程度上就會減少這樣那樣的錯誤。
(三)教材內容的適當補充
針對教材對簡便運算教學沒有明確的教學要求,及現(xiàn)階段教材上缺了一些傳統(tǒng)的教學內容,筆者認為,教材應適當對簡算題型進行分類,哪些題型必須簡便計算,應該提出明確的要求。而教材是否應該補充上一些傳統(tǒng)的可簡便計算的教學內容呢?讓那些年輕的教師或缺乏經(jīng)驗的教師都知道哪些是缺少的教學內容,并同時懂得如何教學。如前所述,768-99=768-100-1,這些內容教材是沒有的。減一個數(shù)時,多減的數(shù)一定要加上這個數(shù)。若有些學生還不明白,可舉一些與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如到超市買東西,買的商品要付99元,給售貨員100元,應找回多付的1元。又如,837-29+63-171,通常簡便計算的做法是,原式=837+63-29-171=900-(29+171)=900-200=700。在一個沒有小括號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減法,那么算式中的各數(shù)可以帶著前面的運算符號任意交換位置,最后的計算結果不變,稱為“帶著符號搬家”。這個規(guī)律在只有乘、除法計算的時候也適用。筆者認為,教學中適時地補充一些缺少的簡算題型,盡可能讓學生少出錯吧。
(四)課堂適時的變式訓練
小學數(shù)學特級老師顧志能對“變式訓練”的含義是這樣表達的:把握住練習內容的本質目標,而有意改變練習的材料、形式、要求、過程等非本質的元素,以達到更好的練習效果。在課堂練習時,進行一題多變,通過數(shù)據(jù)和運算符號的變換,以提升學生的運算能力。如:在做“怎樣簡便怎樣算”練習時,先出示①+×,此題防止先求+的和。在學生運用四則混合運算順序計算后,可把題目作以下連續(xù)性的變式:
(1)師問:你能給①式添上一個運算符號和一個數(shù)據(jù),運算就可以用乘法分配律的式子嗎?生改寫成:②×+×
(2)師問:你能給②式只變換一個數(shù)據(jù)而且計算結果相同,運算還可以用乘法分配律的式子嗎?生改寫成:③×0.75+×
(3)師問:你能給②式變換一個運算符號和一個數(shù)據(jù),運算還可以用乘法分配律的式子嗎?生改寫成:④÷+×
這樣,練習求少而精。教師在這方面教學設計時多動腦筋,會使學生更受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運算能力得到同步提升,課堂會更靈動。
當然,要讓學生在運算中能靈活地正確地使用簡便運算,使運算達到簡便易算的目的,不是一、兩節(jié)課就能立馬見效的,需要我們一線教師立足于平時的教學,長抓不懈。
參考文獻:
[1]曹培英《為什么提倡“回歸本色”》小學數(shù)學教師,2015增刊
[2]顧志能《創(chuàng)新照亮課堂》
作者簡介:危素苗,學科:數(shù)學,教學教材版本:人教版,寫作方向:小學數(shù)學教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