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些年來,中國的國民經濟保持持續(xù)增長的趨勢。經濟的增長帶動了中國國民追求更高的精神素養(yǎng)和對審美的追求,這也要求了學生需要學習關于精神文明和審美的更高水平的知識。最近在世界范圍內,孔子逐漸成為了語言文學中大家追求的方向,漢語言也逐漸成為了世界關注的文化焦點。漢語作為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在文學方面也應提升其精神素養(yǎng),大力發(fā)展?jié)h語言文學。本文探究了漢語言文學審美的問題,并提出了相對有效的解決方法。
關鍵詞:漢語言;文學;審美問題
作者簡介:關穎(1972.1-),女,滿族,黑龍江省牡丹江市人,學士,一級教師,研究方向:教學研究。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9)-14-0-01
漢語言文學是一門涉及廣泛的綜合學科,知識內容既要求精準無誤,又需要有較高的包容性,這些特點都源于中華文化中求同存異包容和諧的精神。而這種獨特的文學又吸引了世界上很多國家在各地開設孔子學院,對中華民族漢語言文學文化進行研究和探索,這也彰顯了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正在走出國門,走向全世界。基于當今社會漢語言文學的發(fā)展趨勢,本文對當下漢語言文學審美問題進行分析探究,便于學生可以更好地學習漢語言文學,培養(yǎng)學生的漢語言文學審美能力,提高學生的文化知識水平和文學素養(yǎng)。
1.闡釋漢語言文學
漢語言文學是從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發(fā)展來的優(yōu)秀文學。在我國悠久的歷史中,文字已經存在了幾千年。隨著中華文明的不斷發(fā)展進步,漢語言文學也隨著中華文明歷史的發(fā)展不斷完善優(yōu)化,成為了我國時代進步中最具有象征意義的符號。因此,由我國開設的漢語言文學課程,也具有極其深厚的底蘊。漢語言文學作為中華民族歷史發(fā)展記錄的載體,其中包含了中華民族的精神和靈魂,這正是我們中國的人文主義精神。漢語言文學是我國幾千年發(fā)展歷史長河中一顆璀璨的明珠,是中華民族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基石,因此,我們在研究漢語言文學時,更要注重其真實性和準確性,還要利用漢語言文學良好的精神方面的引導作用,培養(yǎng)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推動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使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全面發(fā)展。
2.傳媒時代中的漢語言文學審美
不同時代背景所催生出文化表達方式是不同的,這就可以讓研究人員通過漢語言文化中的時代特點研究其當時人文精神和物質文明。在不同的時代背景下,人們的審美也是不盡相同的。但在不同的年代,人們對于審美的追求都是存在的,這使得漢語言文化中的審美不斷發(fā)展,其催生出不同的文學流派,在當時時代都大放異彩。在我們研究漢語言文化與當時所處社會背景時,可以學習到當時的歷史文明和人文理念,并對漢語言文學本身進行深入的探究思考。放眼我國漢語言文學從古至今的發(fā)展歷程,文學審美歷經幾千年打磨雕琢,為中華民族的歷史文明發(fā)展指明了前進的方向,更是為世界語言文學奠定了有力的基礎。在漢語言文學作品的創(chuàng)作過程中,其作者都會對之前的文明發(fā)展進行思考探究,在結合實際對現實進行思考,升華漢語言文學。例如在我國歷史的戰(zhàn)爭階段,為了可以更好地聯(lián)合群眾的力量,文學作品的創(chuàng)作需要更符合人民群眾內心的真實情感,通過文學作品與群眾進行溝通交流,形成內心與群眾相連的局面團結群眾。文學作品的內容是人民群眾意識形態(tài)的表達,文學思想也是由文化中的理論知識演變發(fā)展而來的,其中詩、詞、賦等都是創(chuàng)作者與當時文化受眾的興趣重點,所表達的都是當時的時代教育和政治文化背景。
3.漢語言文學當中的語言審美
對于漢語言文學中口語形式的審美,人們往往更加重視語言的審美。中國地大物博,整個中華民族中的不同民族在不同地區(qū)的語言審美也是不同的。漢語言文學在實際應用中,也能使學生在學習文化文學知識的同時提高自身的文學知識素養(yǎng),多方面發(fā)展。在漢語言實踐使用時,存在較強的規(guī)律性。但是我國人口眾多,幅員遼闊,每個少數民族基本都有自己的發(fā)音語義,在不同地區(qū)語言也存在著一定的差異,這給我們漢語言文學的發(fā)展帶來了一定的制約。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國在全國進行普通話的推廣,讓普通話作為全國的標準發(fā)音,規(guī)范了漢語言中口語的發(fā)展,使?jié)h語言文化發(fā)展趨于穩(wěn)定。但由于方言的存在,普通話在不同地域讀音也不盡相同,如在我國南方地區(qū),南方方言影響人們不能很好地區(qū)分卷舌音,導致普通話中很多字的讀音不準確,造成表達上的失誤;又如,在北方地區(qū)的方言影響下,人們對平翹舌的讀音敏感程度不高,導致人們通常不能流利標準地講出含有平翹舌讀音的語句。這些因素都造成了人們在漢語言文化審美中的區(qū)域性不一致。
在漢語言文化的書面語方面,詩詞歌賦一直是其發(fā)展的重中之重。詩詞歌賦一般要求對仗工整,朗朗上口,并使用規(guī)范的書寫方式。這種源于漢語言文化的精粹表達方式,是人們表達情感的最佳方式。人們在面對美好的事物時,都愿意用生動鮮活的詞語進行描繪,來表達自己的真實情感,而不是選擇隨波逐流。因此,漢語言文化里書面語在詩詞歌賦中的表達大多包含深刻的意義和道理,對事物的正面描寫,側面描寫甚至是簡明闡釋,都蘊含了作者豐富的情感與寄托。
結語:
在當今時代飛速發(fā)展的情況下,不同時代背景都有不同的審美理念,對于漢語言文化來說也是如此。所以,我們在學習漢語言文化時,要準確地把控當代語言文學的審美觀點,結合漢語言文學的基本特征,對漢語言文學審美進行深入的探索解析。通過學習漢語言文學審美知識,我們可以培養(yǎng)自身的人文主義精神和文化底蘊。與此同時,學習優(yōu)秀的漢語言文學知識對于學生來說,也是提升其文化知識水平和綜合素養(yǎng)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劉婉婷.漢語言文學審美問題分析[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9年02期。
[2]鄧金果.試析漢語言文學中的審美問題[J].北方文學;2018年2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