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勁松,梁慕華,周樹權,覃開兵
廣西醫(yī)科大學第七附屬醫(yī)院,廣西梧州543001
亞洲人群高發(fā)骨科疾病之一為胸椎黃韌帶骨化癥(Ossification of Ligamentum Flavum,OLF),且隨著年齡增長,其發(fā)生率呈現(xiàn)升高趨勢[1-2]。OLF會導致胸椎管狹窄,引起下肢癱瘓,嚴重影響患者正常生活。當前,臨床尚未完全明確OLF具體發(fā)病原因,可能與慢性損傷退變、炎癥、代謝障礙等相關。手術為治療局灶性OLF可行手段,傳統(tǒng)手術一般選擇后正中入路進行椎板咬除減壓,但容易損傷脊髓,影響脊柱穩(wěn)定性[3]。隨著內(nèi)鏡與顯微鏡技術逐漸發(fā)展成熟,椎間盤突出癥以及椎管內(nèi)腫瘤臨床治療上已經(jīng)廣泛應用經(jīng)皮微通道顯微鏡術。有研究報道單側入路雙側顯微減壓術可對OLF產(chǎn)生良好療效[4]。本文以120例行經(jīng)皮微通道單側入路雙側顯微減壓術治療局灶性OLF患者為研究對象,探討其療效及影響因素。
收集2015年1月~2017年12月廣西醫(yī)科大學第七附屬醫(yī)院收治的120例行經(jīng)皮微通道單側入路雙側顯微減壓術治療局灶性OLF患者的臨床資料,納入標準:(1)與局灶性OLF診斷標準[5]相符,經(jīng)MRI、CT與X線確診為局灶性OLF;(2)血液系統(tǒng)功能正常,具有手術適應證;(3)具有完整臨床診治資料;(4)對研究知情,書面簽署知情同意文件;(5)研究得到倫理委員會審批。排除標準:(1)合并嚴重退行性疾病;(2)合并嚴重肝腎功能障礙或者心腦血管疾??;(3)伴智力障礙或者精神類疾病;(4)缺乏完整臨床資料。其中男71例,女49例,患者年齡40~75歲,平均(59.78±7.02)歲;病程2~50個月,平均(21.93±3.08)個月。
行全麻處理,取俯臥位,采取神經(jīng)電生理監(jiān)測措施,做好體表標記。將患者病變椎間隙當作中心點往病變一側旁開2.0~2.5 cm,并且取長度約1.8 cm縱形切口,將該部位皮膚、皮下組織與較深筋膜逐層切開。手術期間,于X光機定位輔助下鈍性分離患者椎旁肌肉;放進定位導針,順著導針插入擴張管有效分開肌肉,并于擴張管外插入美敦力的Quadrant擴張器;在病變椎板表面放上工作鞘,重新采用X光機進行準確定位后,通過高速磨鉆方式磨除患者關節(jié)突內(nèi)側以及棘突基底部之間部分椎板,需要先從對側開始磨除骨化黃韌帶,最后至遺留薄片骨化,注意磨除期間盡量減低對硬脊膜產(chǎn)生的直接擠壓力,以鉤針或者以顯微剝離子緩緩挑起薄片骨化,進行對側減壓操作后,硬膜囊獲得壓力釋放空間,逐漸調(diào)整通道方向直到同側,利用同樣方式骨化黃韌帶進行處理,有效切除沒有骨化黃韌帶。將患者硬脊膜后方及雙側側隱窩充分顯露之后,對雙側神經(jīng)鞘套進行探查,如若神經(jīng)根活動度正常,且神經(jīng)完整,將鄰近脂肪層覆蓋至完全顯露硬膜囊上。對手術創(chuàng)面進行嚴密止血處理,退出套管,最后逐層縫合。
收集患者臨床資料,包括性別、年齡、體質量指數(shù)(BMI)、病程、手術節(jié)段、術前日本骨科學會(JOA)評分、椎管面積殘余率(利用CT檢測,為椎管殘余面積占椎管發(fā)育面積百分比)、是否合并其他脊柱病變等。按照療效差異分為療效可差組與優(yōu)良組。療效評估標準[6]:術后6個月,對其療效進行評估。優(yōu):患者癥狀基本消失,不影響生活與工作;良:患者癥狀得到明顯改善,能夠從事較輕工作,基本恢復正常生活;可:患者癥狀有所改善,未恢復生活自理能力;差:患者癥狀未改善甚至加重。
觀察患者手術時間、住院時間、術中出血量,比較術前與術后6個月JOA評分、疼痛視覺模擬(VAS)評分,術前與術后第5天肌酸磷酸激酶(CK-MM)活性;比較兩組臨床資料(性別、年齡、BMI、病程、手術節(jié)段、術前JOA評分、椎管面積殘余率、是否合并其他脊柱病變等),分析療效影響因素。JOA評分:0~29分,評分越低,預示功能障礙越嚴重。VAS評分:0~10分,評分越高表明疼痛越劇烈。以全自動生化儀(美國Beckman-Au5800)檢測血清CK-MM活性。
采取SPSS 19.0軟件處理相關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表示為均數(shù)±標準差,行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率表示,行χ2檢驗;多因素分析采取Logistic回歸分析法。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手術時間70~128 min,平均(94.36±10.25)min;術中出血28~54 mL,平均(38.12±4.63)mL;住院時間6~12 d,平均(7.68±0.82)d。
見表1與表2。術后6個月JOA評分顯著高于術前(P<0.05),且VAS 評分顯著低于術前(P<0.05);患者術前與術后第5 天CK-MM 活性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
表1 手術前后JOA評分、VAS評分(±s)Tab.1 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 and pain visual analogue score before and after surgery(Mean±SD)
表1 手術前后JOA評分、VAS評分(±s)Tab.1 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 and pain visual analogue score before and after surgery(Mean±SD)
時間點術前術后6個月t值P值n 120 120 JOA評分8.12±0.95 26.08±2.71 68.511<0.01 VAS評分6.04±0.73 0.62±0.08 80.849<0.01
表2 手術前后CK-MM活性比較(±s)Tab.2 Comparison of creatine phosphokinase activity before and after surgery(Mean±SD)
表2 手術前后CK-MM活性比較(±s)Tab.2 Comparison of creatine phosphokinase activity before and after surgery(Mean±SD)
時間點術前術后第5天t值P值n 120 120 CK-MM活性/IU·mL-1 148.37±19.26 150.17±20.03 0.710 0.479
見表3。120 例患者中療效優(yōu)良100 例,療效可差20例;兩組性別、BMI、術前JOA評分、合并其他脊柱病變情況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優(yōu)良組病程顯著短于可差組(P<0.05),平均年齡顯著小于可差組(P<0.05),手術節(jié)段為中上胸椎所占比例、椎管面積殘余率顯著高于可差組(P<0.05)。
Logistic 回歸分析發(fā)現(xiàn),高齡、病程長、手術節(jié)段累及胸腰段、椎管面積殘余率低均為影響療效的獨立危險因素(P<0.05)。
手術減壓治療局灶性OLF為當前脊髓出現(xiàn)不可逆損傷前唯一較為有效的治療對策。傳統(tǒng)手術方式包括椎板成形術、椎板開窗術以及椎板切除術等。其中,椎板成形術可以保留患者大部分脊柱結構,不會對脊柱穩(wěn)定性產(chǎn)生較大影響,然而術后常并發(fā)再次骨化或者脊柱后凸畸形等,影響預后;椎板切除術可減少術后并發(fā)癥,已經(jīng)替代椎板成形術,被臨床認為是局灶性OLF 首選治療方式[7]。上述手術治療方式均會對脊柱穩(wěn)定性產(chǎn)生較大影響,減壓后一般需要進行內(nèi)固定處理。顯微技術能夠降低對鄰近軟組織或者骨性組織的傷害,采取經(jīng)皮微通道單側入路進行顯微治療,可對腰椎椎管狹窄以及腰椎間盤突出癥產(chǎn)生顯著療效。術中微通道系統(tǒng)主要利用多級套管逐層實現(xiàn)鈍性撐開患者椎旁肌肉為目的,置入微通道直至一側椎板表面,按照椎板寬度進行微通道直徑設計(通常1.42 cm),可于關節(jié)突內(nèi)側直接進入對側椎管,有效避免椎旁肌肉影響,同時不損傷患者關節(jié)突結構,且通道較小,便于改變方向,滿足顯微減壓手術要求。
表3 兩組臨床資料比較(±s)Tab.3 Comparison of clinical data between two groups(Mean±SD)
表3 兩組臨床資料比較(±s)Tab.3 Comparison of clinical data between two groups(Mean±SD)
指標性別(男/女)年齡/歲BMI/kg·m-2病程/月手術節(jié)段術前JOA評分椎管面積殘余率/%是否合并其他脊柱病變中上胸椎累及胸腰段是 否優(yōu)良組(n=100)58/42 58.32±6.95 22.75±2.38 17.53±1.96 91 9 8.36±0.98 78.52±8.14 18 82可差組(n=20)13/7 65.13±7.09 22.90±2.45 23.82±3.01 14 6 8.01±0.90 65.37±7.28 2 18 χ2/t值0.338 3.987 0.256 11.868 6.720 1.477 6.704 0.300 P值0.561<0.01 0.798<0.01 0.010 0.142<0.01 0.584
本研究結果表明經(jīng)皮微通道單側入路雙側顯微減壓術治療局灶性OLF,手術時間短,患者術中出血量少,且術后恢復進程短。主要因為經(jīng)皮套管入路方式可對肌肉等軟組織起到保護作用,減少手術操作引起的肌肉缺血等嚴重病理變化,通過最小創(chuàng)傷完全暴露術野同時充分進行椎管減壓,對改善患者預后具有重要意義[8-9]?;颊咝g后6個月JOA評分顯著高于術前,且VAS 評分顯著低于術前,與王少鋒等[10]研究結論一致。說明經(jīng)皮微通道單側入路雙側顯微減壓術治療局灶性OLF,患者疼痛癥狀與腰椎JOA評分恢復效果良好。
Logistic回歸分析顯示高齡、病程長、手術節(jié)段累及胸腰段、椎管面積殘余率低均為影響療效的獨立危險因素。對于老年患者而言,一旦脊髓受損,則難以修復,主要與自身機體功能減退有關。有研究指出OLF 患者術前病程與術后治療效果存在負相關性,OLF 病程越短者術后治療效果越好[11]。傳統(tǒng)觀點認為,因為中胸段脊髓一般血運較差,采取椎管后壁切除術治療方式可能引起脊髓缺血,最終導致預后不良[12-13]。然而本組結果顯示經(jīng)皮微通道單側入路雙側顯微減壓術后,相較于手術節(jié)段累及胸腰段者,中上胸椎患者療效更好,可能由于胸腰段術后患者胸椎后凸加重,容易繼發(fā)上身支撐力欠缺、久立后背疼痛以及發(fā)沉等癥狀,從而對其療效評估產(chǎn)生影響。椎管面積殘余率可用于評估局灶性OLF患者術前脊髓功能情況,且與手術效果存在正相關性。如果椎管面積殘余率較小,則表明局灶性OLF 患者脊髓受壓較為嚴重,脊髓功能相應降低,手術醫(yī)師需要在術前對椎管面積殘余率進行準確評估,可為術后療效預測提供指導,提前采取針對性防范對策。理論上講,患者術前癥狀越重,涉及手術節(jié)段越多,面臨的手術風險越大,最終可能影響手術療效。本次研究還發(fā)現(xiàn),兩組術前JOA評分比較無顯著差異,表明術前癥狀輕重情況并不會對術后療效產(chǎn)生決定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