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兼顧 馮 淵
將登高與文學聯(lián)系起來,始于孔子?!翱鬃佑斡诰吧街希勇纷迂曨仠Y從??鬃釉唬骸拥歉弑刭x,小子愿者何?’”(《韓詩外傳》卷七)
到漢代,登高賦詩成為文人士子的風習。登高寫詩的人,易被外物感動,心靈敏銳,可以同這種人商量國家大事,所以能作大夫?!啊桓瓒b謂之賦,登高能賦可以為大夫?!愿形镌於?,材質(zhì)深美,可與圖(政)事,故可以為大夫也?!保ā稘h書·藝文志·詩賦略論》)
為什么登高望遠能引發(fā)詩人的詩請呢?所謂“觀山則情滿于山,臨海則意溢于?!保湃耸沁@樣解釋的:“登高臨深,遠見之樂,臺榭不如丘山所見高也;平原廣望,博觀之樂,沼池不如川澤所見博也?!保ā俄n詩外傳》卷五)
漸漸地,登高詩成為詩歌一個很大的門類。江山勝跡,才人懷抱,寄托于此。方回《瀛奎律髓》首次列出“登覽類”,曰:“登高能賦,于傳識之。名山大川,絕景極目,能言者眾矣?!薄暗歉摺贝蠹s可以分為:登山、登樓、登臺、登閣等,形成了一組形式不同而意義相似的登臨意象。
登高之作,到漢魏六朝很盛行。在漢代,以描寫宮殿、苑囿、羽獵的大賦興起,司馬相如的《子虛》《上林》,班固的《兩都》,張衡的《二京》,可以說是登臨之作的極盛,到漢代末年,以致六朝,登臨詩因為其短小的體制,便于即興而發(fā),不須“精思傅會,十年乃成”的做法,而涌現(xiàn)了大批優(yōu)秀作品。曹操的《觀滄?!?、謝靈運的《登池上樓》、謝朓的《晚登三山還望京邑》諸作至今膾炙人口?!拔何涞塾娙嗄?,手不舍書,晝則講軍策,夜則思經(jīng)傳,登高必賦,被之管弦,皆成樂章?!保ㄐだ[《金樓子·興王》)王粲滯留荊州登當陽城樓所寫的《登樓賦》是他賦中的名篇。他看見異鄉(xiāng)風物之美而引起的思鄉(xiāng)懷土之情,特別深切感人。“登樓”也因此具有了身處亂世、壯志不伸的意思。
至唐一代,登臨之作更是大放異彩:有山水詩人對自然的贊頌,有邊塞作家的慷慨悲歌,還有失意者的懷古傷今的憑吊。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崔顥的《黃鶴樓》、孟浩然的《過洞庭湖》、王維的《使至塞上》、岑參的《白雪歌》等等,彪炳詩壇,卓絕千古。李白的《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寫他在廬山頂上望大江的景色:“登高壯觀天地間,大江茫茫去不還。黃云萬里動風色,白波九道流雪山?!蓖怀錾酱▔邀悾故驹娙藟验熜貞?。杜甫登高懷古,飲酒賦詩,登臨之作更是犖犖大端。
宋代陳亮的《念奴嬌·登多景樓》:“危樓還望,嘆此意今古幾人曾會。鬼設神施,渾認作天限南疆北界。一水橫陳,連岡三面,做出爭雄勢?!迸u南朝王謝諸人只爭門戶私計,不能長驅(qū)北上收復中原,一種愛國激情噴薄而出。
千載以來,登高意象迤邐而來,登高傳統(tǒng)亦于今未絕。
1.抒懷言志:(1)登高以抒發(fā)慷慨激昂的博大胸懷。如曹操《觀滄海》,表現(xiàn)的是詩人經(jīng)世濟時、建功立業(yè)的人生理想。再如王之渙《登鸛雀樓》表現(xiàn)了積極進取的闊大意境。(2)寄寓亂離之悲和憂國之思。以憂患意識為核心,登高必賦,臨水必歌,通過嘆老嗟病、望遠思歸等各種形式表現(xiàn)出來。落日樓頭,斷鴻聲里,多少江南游子拍遍了欄桿。如杜甫、辛棄疾等的許多登臨之作?!暗歉哌h望,使人心瘁?!保ā兑讉鳌罚暗歉咄?,使人心悲。”(《孔子家語·致思》)登高望遠正好來抒發(fā)胸中郁氣。沈約《臨高臺》中云:“高臺不可望,望遠使人愁?!焙芜d《擬古》中云:“青山不可上,一上一愁悵?!狈吨傺汀短K幕遮》中云:“明月樓高休獨依,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2.思鄉(xiāng)懷人:(1)朋友酬唱,古代交通信息不發(fā)達,登高正好送別和懷念親友。遠離故土漂泊在外,自然思念家鄉(xiāng)。“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xiāng)”“不用憑欄苦回首,故鄉(xiāng)七十五長亭”“不忍登高臨遠,望故鄉(xiāng)渺邈,歸思難收”。(2)表現(xiàn)男女相思,有的是對遠去情人的思戀,有的是對一段銷魂往事的追憶;還有借男女相思來抒發(fā)所思不得的失意,即理想受挫、功名無就的苦衷。
【古人談“登高”意象】
一
作詩本乎情景,孤不自成,兩不相背。凡登高致思,則神交古人,窮乎遐邇,擊乎憂樂,此相因偶然,著形于絕跡,振響于無聲也。夫情景有異同,模寫有難易,詩有二要,莫切于斯者。觀則同于外,感則異于內(nèi),當自用其力,使內(nèi)外如一,出入此心而無間也。
景乃詩之媒情乃詩之胚合而為詩以數(shù)言而統(tǒng)萬形元氣渾成其浩無涯矣
同而不流于俗,異而不失其正,豈徒麗藻炫人而已。然才亦有異同,同者得其貌,異者得其骨。人但能同其同,而莫能異其異。吾見異其同者,代不數(shù)人爾。
(《四溟詩話》卷三)
二
或曰因春陽,其物韶麗,樹花發(fā),鶯鳴和,春泉生,暄風至,陶嘉月而嬉游,藉芳草而眺矚;……金風時扇,悟秋山之心,登高而遠托;……
(昭明《答湘東王求文集及詩苑英華書》)
至如春庭落景,轉(zhuǎn)蕙承風,秋雨且晴,檐梧初下,浮云生野,明月入樓,時命親賓,乍動嚴駕,……是以沉吟短翰,補綴庸音,寓目寫心,因事而作。
(簡文帝《答張纘謝示集書》)
若乃登高極目,臨水送歸,風動春朝,月明秋夜,早雁初淵,開花落葉,有來斯應,每不能已也。
(蕭子顯《自序》)
每清風朗月,美景良辰,對群山之參差,望巨波之滉漾,或玩新花,時觀落葉,既聽春鳥,又聆秋雁,未嘗不促膝舉觴。
(陳后主《與詹事江總書》)
1.為文一第二節(jié)文字加上標點。
2.翻譯畫線句。
(1)詩有二要,莫切于斯者。觀則同于外,感則異于內(nèi),當自用其力,使內(nèi)外如一,出入此心而無間也。
(2)每清風朗月,美景良辰,對群山之參差,望巨波之滉漾,或玩新花,時觀落葉,既聽春鳥,又聆秋雁,未嘗不促膝舉觴。
3.文二的四段文字說明了一個共同主題,這個主題是什么?
【古詩中的“登高”意象】
(一)賦中的“登高”
4.閱讀王粲《登樓賦》片段及譯文,回答問題。
登茲樓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銷憂。覽斯宇之所處兮,實顯敞而寡仇。挾清漳之通浦兮,倚曲沮之長洲。背墳衍之廣陸兮,臨皋隰之沃流。北彌陶牧,西接昭邱。華實蔽野,黍稷盈疇。雖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
[譯文]登上這座樓來眺望四周,暫且在閑暇的時光消解憂愁。(我)看這座樓宇所處的地方,實在是明亮寬敞少有匹敵。攜帶著清澈的漳水的浦口,倚臨著彎曲的沮水的長長的水中陸地。背靠著高而平的廣大的陸地,俯臨水邊高高低低的地面上可以灌溉的河流,北邊的重點是陶朱公放牧的原野,西邊連接著楚昭王的陵墓?;ü诒卧?,谷物布滿田地。但即使(這里)的確很美卻不是我的鄉(xiāng)土,又怎么能夠值得我在此逗留。
王粲登樓的原因是什么?登樓表達了詩人什么樣的情感?
(二)詩中的“登高”
5.下面是對王勃的《蜀中九日登高》的分析,錯誤的一項是( )
九月九日望鄉(xiāng)臺,他席他鄉(xiāng)送客杯。 人情已厭南中苦,鴻雁那從北地來?
A.本詩抒發(fā)的是佳節(jié)思親的感情,九日登高,遙望故鄉(xiāng),客中送客,愁思倍加。
B.鴻雁從北飛來,詩人脫口問,我想北歸不得,你為何還要南來,形成強烈對比。
C.問得無理,卻烘托了感情的真摯,使詩人的思念故鄉(xiāng)親人之情顯得更真切動人。
D.全詩不事雕琢,借登高直抒胸臆,情感直白,這樣寫易引起客居他鄉(xiāng)者共鳴。
6.閱讀杜甫的《登高》和《登樓》及相關(guān)材料,完成文后問題。
登高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里悲秋長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名家評價]杜“風急天高”一章五十六字,如海底珊瑚,瘦勁難名,沉深莫測,而精光萬丈,力量萬鈞。通章章法、句法、字法,前無昔人,后無來學。微有說者,是杜詩,非唐詩耳。然此詩自當為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保ā对娝挕罚?/p>
登 樓
花近高樓傷客心,萬方多難此登臨。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云變古今。北極朝廷終不改,西山寇盜莫相侵??蓱z后主還祠廟,日暮聊為梁甫吟。
[譯文]繁花靠近高樓,遠離家鄉(xiāng)的我觸目傷心,在這全國各地多災多難的時刻,我登樓觀覽。錦江兩岸蓬蓬勃勃的春色鋪天蓋地涌來,玉壘山上的浮云,古往今來,千形萬象,變幻不定。朝廷如同北極星一樣最終都不會改換,西山的寇盜吐蕃不要來侵擾。可嘆蜀后主劉禪那樣的昏君,仍然在祠廟中享受祭祀,黃昏的時候我也姑且吟誦那《梁甫吟》。
自主選擇兩首詩各一個名句,從主旨或表達角度寫80字的賞析文字。
(三)詞中的“登高”
7.閱讀歐陽修《踏莎行》,回答問題。
候館梅殘,溪橋柳細,草熏風暖搖征轡。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寸寸柔腸,盈盈粉淚,樓高莫近危欄倚。平蕪盡處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本詞在抒發(fā)游子思家的同時,還寫到了對方對自己的思念。這樣寫有什么好處?全詞營造了什么樣的意境?
(四)曲中的“登高”
8.閱讀下面的元曲,回答問題。
到秋來玄武湖碧水澄,青龍山翠色蒼,攜壺策杖登高賞。崇因寺內(nèi)芙蓉綻,普照庵中桂子香,家家庭院秋砧響。水波濤江橫白露,雁初飛菊吐新黃。(胡用和《南呂·一枝花》)
本曲寫登高,所見何物?感情有何特點?
作品欣賞
1. 思念故里的“登高”
強欲登高去,無人送酒來。遙憐故園菊,應傍戰(zhàn)場開。
(岑參《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
2. 依依惜別的“登高”
薊庭蕭瑟故人稀,何處登高且送歸。今日暫同芳菊酒,明朝應作斷蓬飛。
(王之渙《九日送別》)
3. 自傷身世的“登高”
已是人間寂寞花,解憐寂寞傍貧家。老來不得登高看,更甚殘春惜歲華。
(司空圖《九月八日》)
4. 遠望悠思的“登高”
高樓聊引望,杳杳一川平。野水無人渡,孤舟盡日橫?;拇迳鷶囔\,古寺語流鶯。舊業(yè)遙清渭,沉思忽自驚。
(寇準《春日登樓懷歸》)
5. 失意苦悶的“登高”
對瀟瀟、暮雨灑江天,一番洗清秋。漸霜風凄慘,關(guān)河冷落,殘照當樓。是處紅衰翠減,苒苒物華休。惟有長江水,無語東流。不忍登高臨遠,望故鄉(xiāng)渺邈,歸思難收。嘆年來蹤跡,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妝樓望,誤幾回、天際識歸舟。爭知我,倚闌干處,正恁凝愁。
(柳永《八聲甘州》)
6. 羈旅愁思的“登高”
每登山臨水,惹起平生心事,一場消黯,永日無言,卻下層樓。
(柳永《曲玉管》)
7. 快意自足的“登高”
癡兒了卻公家事,快閣東西倚晚晴。落木千山天遠大,澄江一道月分明。朱弦已為佳人絕,青眼聊因美酒橫。萬里歸船弄長笛,此心吾與白鷗盟。
(黃庭堅《登快閣》)
8. 別情凄婉的“登高”
月皎驚烏棲不定,更漏將殘,轣轆牽金井。喚起兩眸清炯炯,淚花落枕紅綿冷。執(zhí)手霜風吹鬢影,去意徊徨,別語愁難聽。樓上欄干橫斗柄,露寒人遠雞相應。
(周邦彥《蝶戀花·早行》)
9. 傷懷往事的“登高”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
(李后主《相見歡》)
10. 表現(xiàn)故國之悲的“登高”
如此江山殘照下,奈何心事菊花邊。不須更覓登高地,只恐登高便泫然。
(黃宗羲《出北門,沿惜字庵至范文清東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