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任 波 盛德剛 崔堂民/文
航班延誤是社會關注的焦點和熱點問題,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fā)展之間矛盾的一種體現形式,航班延誤整治被國務院列為民生工程。為此,民航局近年來大力開展航班正常性整治工作,控總量、調結構,強力推進四個管理體系的建設,采取考核和限制措施,多管齊下,在全行業(yè)的努力下,取得了初步的階段性成果,今年全年航班正常率有望達到80%。但是,受制于空域、天氣、軍事活動等其他客觀因素的影響,短時間內航延問題還難以得到根本性的解決,航延后旅客的服務體驗尚有較大提升空間。因此,我們行動學習小組通過專家調查、現場調研、問卷調查等方式,把思考方向聚焦在改善航延后旅客服務體驗這個方面,以期給民航局提出合理化的建議,推動民航系統(tǒng)航延后服務能力的提升。
近年來,隨著民航業(yè)的高速發(fā)展,航班延誤問題日益突出,成為飽受廣大旅客、社會公眾詬病的焦點?;诖耍T正霖局長上臺伊始即提出了“真情服務”的底線要求,將航班正常管理作為“真情服務”的核心內容來抓。他指出:“航班正常問題,一直都是旅客反映最強烈、投訴最集中、媒體最關注的首要問題,這個問題也是當前民航業(yè)堅持真情服務,提高服務質量的一個關鍵”。民航上下也為此付出了巨大努力,自2012 年以來,為進一步提高航班正常率,強化航班延誤后的處置能力,提升服務品質,中國民航局在進行廣泛調研、總結梳理近年來航班延誤處置工作經驗的基礎上,制定了《規(guī)范運行秩序、做好航班正常工作的若干措施》,并就航班延誤問題多次開展專項整治,努力提高航班正常率。從2016年開始,持續(xù)開展了服務質量提升、服務質量規(guī)范、服務質量體系建設活動,始終將航班正常管理工作作為服務工作的核心。在此背景下,我們采用以下方法開始研究,探究應對航延問題的策略,希冀能夠為民航航班延誤處置工作提出合理化建議。
專家訪談:通過訪談,征詢民航行業(yè)內高層管理人員、專家的意見和建議,對我們的研究方向和內容進行指導。我們對民航局、地區(qū)管理局、空管局、民航管理干部學院有關領導、專家進行了訪談。
現場調研:通過對民航行業(yè)內與航班延誤和旅客服務之間相關的單位進行調研,來確定我們研究的主要方向和內容。我們對民航局消費者事務中心進行了走訪。
問卷調查:問卷是指為統(tǒng)計和調查所用的、以設問的方式表述問題的表格。我們根據研究的方向,設計了《航班延誤后旅客需求調查表》,在甘肅省的7個機場實地發(fā)放調查問卷,并通過問卷星,利用網絡平臺發(fā)放網絡問卷,合計發(fā)放問卷540份,收回有效問卷506份。
文獻分析:分類閱讀有關文獻,包括《不正常航班管理之道》、《航班運輸不正常案例評析》、《民航發(fā)展戰(zhàn)略研究資料》以及民航局發(fā)布的處理航班延誤的相關文件、期刊、學位論文等,了解國內外民航航班延誤的研究現狀。
航班正常性管理問題越來越受到重視,民航局為了提高運行效率,減少航班延誤,為旅客提供優(yōu)質高效的航空服務,制定了《航班正常管理規(guī)定》,對航班正常數據統(tǒng)計提出了規(guī)章要求?!睹窈胶桨嗾=y(tǒng)計辦法》是我國航班正常性統(tǒng)計和不正常航班歸責的依據,現行的統(tǒng)計方式是將2012 年版和2013年版的《民航航班正常統(tǒng)計辦法》結合使用。
表1:2018年1~9月份航班正常情況
依據“民航航班正常統(tǒng)計系統(tǒng)”的數據,我們對2018年1~9月份的全國民航航班正常數據進行了分析。
通過上述數據,繪制出航班正常率統(tǒng)計折線圖,如圖1。
從上面的兩個圖表明顯的可以看出,航班正常率受諸多因素影響,在不同時間節(jié)點的波動性較大,特別是8月份,航班正常率僅為70.28%,對旅客出行造成極大的不便。
影響航班正常性的因素很多,根據民航局下發(fā)的《民航航班正常統(tǒng)計辦法》,我們將影響航班正常性的因素進行分類,按責任主體和所占比重,分為航空公司、空管、天氣、軍事活動、航班時刻安排、機場、旅客和其他(聯檢、油料、離港系統(tǒng)、公共安全)8大類。
根據上表數據,繪制影響航班正常性因素的餅狀分布圖,如圖2。
表2:2018年1~9月份不正常航班原因分析
從圖中可以看出影響航班正常性的主要因素是天氣原因、航空公司和軍事活動,這三個因素是最主要的因素,占了整體的94.65%。可喜的是,可以看到因空管原因導致的延誤所占比例呈持續(xù)下降趨勢,說明空管的運行效率提升卓有成效。
通過以上分析,我國民航在航班正常管理方面投入了較大的精力,航班正常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受制于天氣、軍事活動等客觀因素的影響,進一步提升空間有限。因此,我們行動學習小組通過專家調查、現場調研、問卷調查等方式,把思考方向聚焦在改善航延旅客服務體驗這個方面,以期給民航局提出合理化的建議,推動民航系統(tǒng)航延后服務能力的提升。
航班延誤是困擾著民航業(yè)和廣大旅客的世界性難題,但不管造成延誤的問題根源在哪,對旅客的服務都不能延誤,更不能打折。首先,我們對旅客投訴數據進行分析,找到旅客詬病的突出問題;其次,我們對航班延誤后旅客的服務需求進行調研,找出能夠有效緩解旅客因為航班延誤產生的不滿情緒的途徑。
表3:2018年1~7月份投訴情況
表4:2018年1~7月份投訴航班問題分類情況
根據《公共航空運輸服務消費者投訴管理辦法》和民航局消費者事務中心的投訴數據,我們對對航空公司的投訴數據進行分析。
根據上表中的數據,繪制投訴問題的餅狀圖和折線圖,如圖3、圖4。
從上面兩圖可以看出,航班問題所占比重最大,達40.71%。經相關性分析,發(fā)現投訴航班問題的件數與航班正常率存在較強的負相關性,即航班正常率高,投訴航班問題的件數少,反之亦然。
本文主要對航班延誤后旅客的需求進行研究,所以我們再對投訴類型中的航班問題進行分析。
根據上表中的數據,繪制出投訴問題的柱狀圖,如圖5。
從圖中可以看出,旅客投訴集中在航班延誤、取消、信息不滿意和錯失連接,在消費事務中心現場調研中,我們進一步了解到,大量取消、延誤的投訴主要是源于信息傳遞問題。
航班延誤后旅客最需要什么服務?我們設計了《航班延誤后旅客需求調查表》,通過網上問卷和現場問卷結合的方式,總計收回有效問卷506份。網上問卷調查使用軟件“問卷星”進行,通過手機微信平臺傳遞問卷,回收有效問卷為186份?,F場問卷在機場候機廳對出港旅客進行隨機抽樣調查,回收有效問卷為320份,通過分層抽樣的方式,從甘肅省機場集團吞吐量高中低三檔次的機場中,隨機抽取1600萬吞吐量的蘭州機場、50~100萬吞吐量的敦煌、嘉峪關、慶陽機場、10~30萬吞吐量的張掖、金昌、隴南機場作為發(fā)放問卷的樣本點,隨機抽取其中候機時間寬裕的旅客完成問卷。調查時間為10月23日至10月28日。
定量指標分析。定量指標主要為民航旅客群體構成情況,包括年齡、性別、年收入、從事的行業(yè)等。
一為年齡性別結構分析。
從被調查民航旅客年齡結構和性別比例來看,數據與生活經驗以及行業(yè)發(fā)布數據基本吻合,故我們認為本次抽樣調查能夠有效反映代表民航旅客的需求和意愿。
二為職業(yè)收入結構分析。
從定量指標分析來看,無論從年齡、性別、年收入、職業(yè),調查問卷都涵蓋了各個層級的航空旅客,具有一定代表性,能夠全面反映航班延誤后旅客需求的各方因素。問卷具有良好的可信度,符合本文下一步的研究需要。
定性指標分析。定性指標主要是旅客聽不懂和不高興的航班延誤原因,航班延誤后旅客最需要的服務和娛樂項目,旅客了解歷史延誤原因的途徑等。
一為旅客對延誤原因認知分析。
從數據來看,旅客聽不懂和不能接受的延誤原因主要為流量控制、公司計劃、空管原因等,表明民航發(fā)布的延誤原因過于專業(yè),簡單生硬、不能為旅客所理解。
二為航班延誤后需求分析。
航班延誤后,旅客最大的需求還是航空公司能夠及時發(fā)布預計起飛時間,表明旅客對于信息發(fā)布的準確性和及時性有較高的要求。從被調查旅客反饋的信息來看,航班延誤后旅客需要一些能夠打發(fā)時間、平緩焦急心情的娛樂項目。
三為了解航班的歷史延誤情況途徑分析。
從數據來看,民航旅客了解航班信息的主要途徑是通過航旅縱橫和飛常準。
通過對定量指標結果進行分析,按照旅客需求關注度的大小,或者說航班延誤后旅客最傾向的服務選擇進行排序,航班延誤后,旅客最關心的是航班確切的預計起飛時間和延誤情況及時的通報,然后決定自己是否退改簽和選擇其他交通方式。當確實無法成行時,旅客才關心延誤后的服務和娛樂項目。
前文我們對旅客投訴情況和調查問卷進行了分析,根據分析得出的結論,旅客最突出的痛點問題是信息的不對稱,他們更多的依賴飛常準、航旅縱橫等第三方軟件獲取航班信息,與此同時航延所提供的服務也被他們所詬病,航延旅客服務痛點如下:
根據我們的調研,航班延誤后,旅客最期望得到的服務中,位居第一的是航班確切的預計起飛時間,其次是延誤情況的及時通報。造成這一問題的原因有二:一是民航系統(tǒng)內部各有關單位的信息傳遞沒有統(tǒng)一的平臺,信息共享、及時傳遞尚未實現。二是民航與旅客的信息傳遞不暢。由于民航內部信息的不全面、不及時、不準確和不暢通,面對旅客的運輸服務一線人員,難以及時和準確地將信息告知旅客,導致旅客不滿。
雖然在航班延誤治理中有相應的服務機構、相關的政策規(guī)定,事先也有一定的預案,但航空公司、機場的地面服務部門對于如何解決航班延誤造成的一系列問題,如何做好航班延誤后的旅客服務工作,在工作流程、服務內容、責任界定、如何補救等方面尚不夠完備。同時,航延時能提供給旅客消磨等待時間的手段有限,不能完全滿足當今時代旅客的需求。
與鐵路、公路等運輸方式的服務相比,社會公眾對民航服務有著更高的期望和要求,認為民航應有更高的服務標準和更好的服務質量。雖然民航行業(yè)這些年在大力提升服務品質,但仍未達到旅客內心的期望值。
綜上所述,民航系統(tǒng)各單位間的協調配合不足,信息互通不暢,究其根本,民航方面缺少一套整合民航內部各系統(tǒng)資源、提供統(tǒng)一溝通與協作平臺、為公眾提供準確一致信息的一體化運行與服務系統(tǒng)。所以,建立統(tǒng)一、權威、準確的信息系統(tǒng)尤為緊迫和必要。
綜合前述分析的結果,針對航延對策,我們圍繞五個優(yōu)化,即優(yōu)化航班時刻、優(yōu)化資源配置、優(yōu)化保障流程、優(yōu)化管理機制、優(yōu)化客戶體驗五個維度入手,提出如下建議:
保障航班正常,需要民航各單位之間的聯動,相互協作,形成合力。目前,民航各運行單位都建立了自身的運行監(jiān)控指揮系統(tǒng),如各地區(qū)空管局的CDM系統(tǒng),各大型機場的A-CDM系統(tǒng),各航空公司的運行控制系統(tǒng),但是這些系統(tǒng)之間由于建立單位不同,各系統(tǒng)之間沒有打通,造成了信息流通不暢,建立系統(tǒng)的初衷和效果大打折扣。民航局要加強頂層設計,統(tǒng)一規(guī)劃,強力整合分散在空管、航空公司、機場等單位的信息資源,建立民航統(tǒng)一的運行信息監(jiān)控平臺。民航局甚至可以進一步開放思路,引入社會公司和社會資本,在政策上予以支持,在規(guī)范上、制度上加以要求,充分調動現有公司的積極性,以便進一步加快運行信息監(jiān)控平臺的建設進度。
航班正常保障是航班正常性管理工作中重要的一環(huán),需要各個部門協調配合,保證信息共享,確保發(fā)布的信息一致。一是要建立內部信息發(fā)布平臺,讓信息得到共享。二是建立權威的旅客信息發(fā)布平臺,向旅客及時提供情況真實、研判準確、旅客公眾認可、發(fā)布及時的可靠信息。三是發(fā)布航班延誤預警評估信息,一方面可以運用于航班換季時的航班時刻優(yōu)化編排;一方面可以在旅客購票環(huán)節(jié),給旅客提供決策參考,倒逼航空公司提高航班的正常性;一方面可以在旅客出發(fā)前,作為是否改變行程的決策參考。既能實現航班時刻的優(yōu)化,也能提升給予旅客更多的支撐信息,優(yōu)化旅客體驗。
以多樣化的服務資源,來緩解旅客因航班延誤產生的不滿情緒。一是建立靈活的簽轉機制,當發(fā)生航班延誤時,無條件為旅客改簽,費用內部結算。二是建立多式聯運機制,一旦航班發(fā)生延誤,立即開展聯運,及時為旅客提供聯運信息,供旅客自行選擇。三是建立延誤補償機制,一方面切實落實航班延誤補償制度,嚴格實施已經明確的補償標準,按照運輸總條件及時為旅客提供補償;另一方面豐富延誤旅客服務手段,以免費電影、免費書吧、按摩椅、唱吧等能夠緩解旅客情緒的手段,將旅客的焦慮轉移。
結束語:
“做好航班正常工作,資源能力是基礎、信息暢通是核心、協同聯動是根本、快速處置是關鍵,要緊緊抓住這些要害節(jié)點,把航班正常工作常態(tài)化”。及時、高效做好航班延誤處置工作,通過信息化手段,進一步完善航班保障機制和航班延誤后旅客服務,從而促進中國民航業(yè)高質量發(fā)展。民航各單位、各部門和廣大干部職工要牢固樹立“發(fā)展為了人民”的理念,抓痛點、補短板,確保各項舉措落地生根,努力打造民航“真情服務”品牌,不斷增加旅客對民航真情服務的獲得感,真正扛起民航引領服務標桿的大旗,促進民航事業(yè)的持續(xù)、快速、健康發(fā)展。(其他作者:陳靜、蘇立勛、張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