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鳳
【摘 要】目的:分析評價3.0T磁共振斷層血管成像對原發(fā)性三叉神經痛患者神經血管關系的診斷價值及可靠性。方法:本次將我院2017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128例原發(fā)性三叉神經痛患者作為研究的對象,均采取3.0T磁共振斷層血管成像方法進行診斷,并以臨床手術病理檢查結果作為“金”標準,對磁共振斷層血管成像的診斷的效果進行分析評價。結果:本次經臨床手術病理檢查結果顯示:128例患者,壓迫88例、接觸36例、可疑接觸2例、未接觸2例。而采取磁共振斷層血管成像診斷,結果顯示:128例患者,壓迫86例、接觸36例、可疑接觸2例、未接觸4例。以臨床手術病理檢驗結果為“金”標準,可知磁共振斷層血管成像診斷與手術病理檢查結果比較沒有明顯差異(P>0.05),磁共振斷層血管成像診斷準確率達到98.44%(126/128)。結論:針對原發(fā)性三叉神經痛患者,采取磁共振斷層血管成像方法診斷效果顯著,可明確患者的神經血管關系,為進一步的臨床診療工作提供客觀、科學的參考依據;因此,值得采納及應用。
【關鍵詞】磁共振斷層血管成像;原發(fā)性三叉神經痛;血管關系;診斷價值
Abstract Objective:To evaluate the value and reliability of 3.0T magnetic resonance tomography in the diagnosis of neurovascular relationship in patients with primary trigeminal neuralgia. Methods:128 patients with primary trigeminal neuralgia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7 to December 2018 were enrolled in the study. All patients underwent 3.0T magnetic resonance tomography for diagnosis and clinical pathological examination. As a result of the "gold" standard, the effect of the diagnosis of magnetic resonance tomography was analyzed and evaluated. Results:The results of clinical surgical pathological examination showed that 128 patients had 88 cases of compression, 36 cases of contact, 2 cases of suspicious contact, and 2 cases of no contact. The diagnosis of magnetic resonance tomography showed that 128 patients had compression, 86 had contact, 2 had suspicious contact, and 4 had not. The results of clinical surgical pathology test were "gold" standard. It can be seen that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diagnosis of magnetic resonance tomography and surgical pathological examination (P>0.05), and the diagnostic accuracy of magnetic resonance tomography is 98.44% (126/128).. Conclusion: For the patients with primary trigeminal neuralgia, the diagnosis of magnetic resonance tomography is significant, which can clarify the neurovascular relationship of patients and provide an objective and scientific reference for further clin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Therefore, it is worthy of adoption and application.
Key words: magnetic resonance tomography; primary trigeminal neuralgia; vascular relationship; diagnostic value
【中圖分類號】? R715? 【文獻標識碼】 B【文章編號】 1672-3783(2019)05-03-237-01
原發(fā)性三叉神經痛,是神經外科常見的疾病之一,該類患者主要表現為三叉神經分布區(qū)內短暫的反復發(fā)作性劇痛。從原發(fā)性三叉神經痛的病因來看,至今尚不完全明確,部分學者表明其病變處于半月神經節(jié)到腦橋間部分,為多類因素引發(fā)的壓迫誘發(fā);還有學者表示原發(fā)性三叉神經痛為一類感覺癲癇性發(fā)作,異常放電位置可能處于三叉神經脊束核或腦干部位[1]。為了深入了解患者的病情,為進一步的臨床診療工作提供客觀、科學的依據,便有必要采取及時有效的診治措施,本次將我院2017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128例原發(fā)性三叉神經痛患者作為研究的對象,其目的是分析評價磁共振斷層血管成像在其中的應用效果,具體研究成果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次入選的128例原發(fā)性三叉神經痛患者,入選時間為2017年1月—2018年12月,均符合臨床有關“原發(fā)性三叉神經痛”的診斷標準[2],均在知情的條件下簽署相關診治同意書,且均經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此外,排除合并其他嚴重臟器疾病、嚴重精神狀態(tài)以及不配合此次實驗者。其中,男性68例、女性60例;年齡分布在24-78歲,平均年齡為(56.8±1.3)歲。
1.2 方法 此次入選的所有患者均采取磁共振斷層血管成像進行診斷,診斷所用的磁共振掃描儀器由美國GE公司生產,在檢查過程中指導并協助患者取仰臥位,然后選擇標準頭部正交線圈,以T1WI、T2WI及3D-TOF序列的橋腦三叉神經,進行橫斷面磁共振斷層血管成像掃描,其中TR設置為20ms,TE設置為3.1ms,翻轉角為15°,層厚設置為0.8mm,矩陣設置為288×224。之后,利用雙盲法的應用,基于ADW4.5工作站,通過對最大信號強度投影的應用,和多平面重建之后,對受檢者的三叉神經腦池段走行區(qū)域鄰近血管空間關系進行認真觀察;進一步由富有工作經驗的診斷人員對受檢者的血管性質、接觸及壓迫等指標情況進行分析判斷。
1.3 評價標準 對于原發(fā)性三叉神經痛患者,三叉神經與神經血管之間的關系包括:未接觸、可疑接觸、接觸以及壓迫等;具體表現為:①未接觸:在神經鄰近沒有任何血管顯示的情況下,或神經與責任血管之間最短距離>2mm,可判斷為未接觸[3];②可疑接觸:神經與責任血管之間存在貼近的關系,并且間隙<2mm時,可判斷為可疑接觸;③接觸:神經與責任血管沒有明顯的間隙,并且顱神經和血管之間的間距為0mm時,可判斷為接觸;④壓迫:當面神經腦干的起始位置存在血管壓迫痕跡,出現位移或者扭曲等表現,判斷為壓迫。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本次使用統(tǒng)計學軟件SPSS21.0處理本次涉及的計量數據和計數數據;其中,計量數據使用(x±s)表示,并用t檢驗;計數數據用百分率(%)表示,并用χ2檢驗;此外,P<0.05表示兩組數據具備明顯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本次經臨床手術病理檢查結果顯示:128例患者,壓迫88例、接觸36例、可疑接觸2例、未接觸2例。而采取磁共振斷層血管成像診斷,結果顯示:128例患者,壓迫86例、接觸36例、可疑接觸2例、未接觸4例。以臨床手術病理檢驗結果為“金”標準,可知磁共振斷層血管成像診斷與手術病理檢查結果比較沒有明顯差異(P>0.05),磁共振斷層血管成像診斷準確率達到98.44%。詳細數據見下表1:
3 討論
原發(fā)性三叉神經痛,作為神經外科常見的一種疾病,臨床研究表明在成年人與老年人中比較多見,>40歲的患者所占比重頗高,達到70%到80%之間。對于典型的原發(fā)性三叉神經痛患者,可結合患者疼痛發(fā)病部位、疼痛的性質及面部神經狀態(tài)進行判斷。為了進一步了解原發(fā)性三叉神經痛患者的神經血管關系,還需采取有效的臨床診斷技術方法。
在此次研究過程中,針對原發(fā)性三叉神經痛患者,重點提到磁共振斷層血管成像診斷方法的應用,這是常用于原發(fā)性三叉神經痛患者診斷的一種技術方法,通過3D-TOF技術的應用,能夠清晰地了解患者三叉神經和鄰近血管之間的空間關系,進而有利于患者病情的分析。從磁共振斷層血管成像診斷方法的優(yōu)勢角度來看,該方法無創(chuàng)、操作簡單,易被患者接納。值得注意的是,利用磁共振斷層血管成像診斷方法,還能夠通過冠狀面、矢狀面以及橫斷面,對患者有無收到血管壓迫問題進行判斷,倘若存在2個以上斷面判斷沒有接觸,則代表三叉神經與神經血管之間沒有接觸;倘若存在某一個斷面存在接觸,則可判斷為可疑接觸;如果存在2個及以上斷面存在接觸,則可判斷為接觸;存在2個以上斷面存在壓迫,則可判斷為壓迫[4]。有學者表示,磁共振斷層血管成像診斷方法的應用,能夠清楚地掌握原發(fā)性三叉神經痛患者的三叉神經和血管之間的關系,為進一步的臨床診療工作提供具有價值的參考依據;此次得出了與之較為相似的研究成果[5]。
在此次研究過程中,128例原發(fā)性三叉神經痛患者采取磁共振斷層血管成像方法進行診斷,并以臨床手術病理檢查結果作為“金”標準,結果顯示:采取磁共振斷層血管成像診斷,結果顯示:128例患者,壓迫86例、接觸36例、可疑接觸2例、未接觸4例。以臨床手術病理檢驗結果(128例患者,壓迫88例、接觸36例、可疑接觸2例、未接觸2例)為“金”標準,可知磁共振斷層血管成像診斷與手術病理檢查結果比較沒有明顯差異(P>0.05),磁共振斷層血管成像診斷準確率達到98.44%(126/128)。
綜上所述:針對原發(fā)性三叉神經痛患者,采取磁共振斷層血管成像方法診斷效果顯著,可明確患者的神經血管關系,為進一步的臨床診療工作提供客觀、科學的參考依據;因此,值得采納及應用。
參考文獻
[1] 吳鳳英.1.5T磁共振斷層血管成像對原發(fā)性三叉神經痛患者神經血管關系的診斷價值及可靠性分析[J].影像研究與醫(yī)學應用,2019,3(06):254-255.
[2] 谷小娜.磁共振斷層血管成像對原發(fā)性三叉神經痛患者神經血管關系的診斷價值[J].影像研究與醫(yī)學應用,2018,2(20):130-131.
[3] 榮道建,何穎,楊曉健,趙騫,趙俊偉,楊峰.三維時間飛躍法磁共振血管成像在原發(fā)性三叉神經痛診治中的臨床價值[J].中國臨床神經外科雜志,2015,20(04):241-243.
[4] 盧恒聰,謝偉,全偉,曹志愷.磁共振斷層血管成像對三叉神經微血管減壓術療效的影響[J].廣州醫(yī)藥,2011,42(06):8-10.
[5] 朱成,郭之通,王廷友,張弋,劉浩,黃玉.磁共振斷層血管成像在原發(fā)性三叉神經痛病因診治中的應用[J].立體定向和功能性神經外科雜志,2003(03):137-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