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如英
【摘要】繪本故事是培養(yǎng)幼兒閱讀習慣的重要資料,也是幼兒開展戲劇性表演的主要素材來源。本文針對基于幼兒繪本的創(chuàng)意戲劇表演活動提出了相關的看法與意見,希望幫助教師更好的指導幼兒利用繪本故事,完成戲劇表演活動,并有效提高幼兒的表演能力以及創(chuàng)造能力。
【關鍵詞】幼兒繪本? 戲劇表演? 創(chuàng)造力
【中圖分類號】J8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14-0076-01
一、引言
對于低齡幼兒而言,繪本閱讀在早期教育中有重要的作用,對幼兒的成長也有諸多的益處。繪本內容主要以繪畫為主,輔助搭配一定的簡單文字對特定主要人物的內心情感進行表達,在色彩搭配、故事情節(jié)、角色形象、對話的設計上也比較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以及發(fā)展需求。在幼兒不斷成長的背景下,其自身也具備了更加強大的表現(xiàn)欲望與需求,繪本小故事成為了幼兒進行表演的首選材料,也是幼兒園教育中進行創(chuàng)造性戲劇表演的主要內容來源。在幼兒教育過程中,教師通過創(chuàng)造性的發(fā)揮繪本的功能,合理的對繪本中的素材加以加工運用,讓幼兒通過分工合作的形式對繪本故事進行表演,更加充分的理解繪本的內涵。對于幼兒而言,創(chuàng)造性的戲劇表演活動更加關注體驗本身,帶有即興表演的色彩,在表演過程中,幼兒在教師的引導下,能夠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想象能力進行表演,創(chuàng)造力以及表演能力都能得到鍛煉與提升。
二、幼兒創(chuàng)意戲劇性表演活動原則
在借鑒繪本的內容指導幼兒進行創(chuàng)意性的表演活動過程中,幼教老師們應該主要關注幼兒本身是否能夠在這個體驗過程中提升表演能力,鍛煉創(chuàng)造思維,這比最終表演的形式以及結果更加重要。在進行幼兒創(chuàng)意性戲劇表演活動過程中,教師要秉承為幼兒提供更多自行探索表演形式以及動手、動口的機會原則,放開課堂的束縛,鼓勵幼兒自己去體會繪本中的內容,并自由的表達出來。在具體開展活動的過程中,教師需要重點關注幼兒有沒有主動參與到繪本的選擇,故事的理解以及角色的扮演這一系列工作中來,并進行積極的道具準備,讓幼兒成為戲劇表演活動的組織者與主人。在此背景下,幼兒才能結合繪本的故事內容,并充分的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對生活經(jīng)驗以及生活體驗進行遷移,更好的進行自身情感的表達[1]。
三、基于繪本的幼兒創(chuàng)意戲劇表演活動對策分析
由于繪本讀物在我國幼兒園中推廣的時間較短,很多幼兒園并沒有基于繪本、帶領幼兒設計情景表演活動的經(jīng)驗,因此,本文希望探索相關知識,幫助教師更好的指導幼兒開展基于繪本故事內容的創(chuàng)意戲劇性表演活動。
(一)精心選擇繪本內容
在進行幼兒創(chuàng)意戲劇性表演的活動中,教師首先應該關注繪本讀物的選擇,盡可能選擇主人公立體形象生動、能夠激發(fā)幼兒表演興趣、表達情感積極、價值導向明確的作品,從而引發(fā)幼兒在閱讀繪本的過程中進行更多的思考,同時,在選擇繪本故事的時候,教師也要關注故事內容本身是否具有明顯的邏輯線,幼兒現(xiàn)有的思維水平以及理解能力以及是否有能力用自己的身體動作和語言演繹出這個故事。做好繪本的選擇工作能夠有利于教師掌握表演活動的過程,更加高效率地完成繪本角色的分派以及幼兒表演風格的分派[2]。
(二)做好幼兒表演的預熱活動
在選擇好表演參照的繪本故事后,幼教老師需要帶領幼兒做好表演活動的預熱工作,對接下來模仿表演的流程進行充分的引導,有利于幼兒對于后續(xù)內容進行更好的熟悉,提升幼兒參與表演活動的積極性,也能提高繪本故事表演的效率。例如,經(jīng)典的繪本《誰咬了我的大餅》中,描述了這樣一個故事:一只小豬做了一個大餅,睡著醒來后發(fā)現(xiàn)大餅上有一個半圓的缺口,小豬不知道是誰咬了他的大餅,于是拿著大餅一一問小鳥,小兔子,小狐貍,小河馬是不是它們咬了大餅,小動物們?yōu)榱俗C明這個大餅不是自己咬的,一一在餅上咬了一口,形狀和原來的不一樣,最后,大餅快被小動物們吃光了,小豬很餓,自己也咬了一口,發(fā)現(xiàn)在餅上留下了一個半圓形的缺口……在這個繪本故事中,需要很多幼兒共同表演完成,分別扮演小豬,小兔子,小狐貍,小鱷魚等等,主要場景包括小組做大餅,大餅怎么了,是你咬的嗎以及小豬狂歡會四大環(huán)節(jié)。在進行表演之前,由于里面主要角色的臺詞較多,教師應該讓幼兒提前進行演練,使用桌子、椅子、盤子、燒餅等等作為現(xiàn)場的道具,帶領不同角色的幼兒制作自己的動物卡片帽子,從而更好的在表演過程中融入到角色里,并且引導幼兒思考如何擺出最合適的動作,取得更好的表演效果[3]。
(三)合理的對幼兒表演過程進行引導
在幼兒應用繪本故事進行實際的表演過程中,教師應該從幼兒自身的角度做好相應的引導工作,并且鼓勵幼兒在表演過程中能夠有機會充分展示自己的創(chuàng)造力。在幼兒根據(jù)繪本表演戲劇的過程中,總會對故事內容產(chǎn)生新的理解,在情感上也會發(fā)生微妙的變化。這時候,教師可以引導幼兒從自己的角度出發(fā)去講述故事,對故事情節(jié)進行相應的改編與發(fā)揮,更好的實現(xiàn)創(chuàng)意性的表演。在引導幼兒進行動作、臺詞的表演過程中,也要將內容中蘊含的情感充分的發(fā)揮出來。例如,在《誰咬了我的大餅》這一繪本中,當小豬發(fā)現(xiàn)自己的大餅被咬出一個缺口時,語氣是疑惑的、憤怒的,教師可以為幼兒創(chuàng)造相應的情景,如像扮演的小豬的幼兒提問:“當其他小朋友不經(jīng)過你的同意吃掉了你的零食時會有什么反應?”此時,幼兒可能會表達自己的心情:生氣的、憤怒的、難過的。在引導過程中,要緊密的聯(lián)系幼兒日常生活情景,通過特定的情景設計幫助幼兒找到劇本中角色的語境感覺后,才能更好地帶領幼兒模仿小豬的心理狀況,從而最大程度地激發(fā)幼兒的創(chuàng)造性。
四、結論
幼兒自身往往具有很強的表演欲望,渴望在老師,在家長面前展示自己,同時,幼兒也具有很強的想象力,在利用繪本進行戲劇表演創(chuàng)造的過程中,教師應該關注幼兒的個性發(fā)展與成長,更好的利用繪本故事推動幼兒創(chuàng)造力以及發(fā)展能力的滿足,促進幼兒在此過程中實現(xiàn)進一步的成長。
參考文獻:
[1]陳梓捷.運用民間故事繪本開展幼兒園創(chuàng)意戲劇表演活動[J].教育探究,2018(1).
[2]施亮.小繪本 大創(chuàng)作——幼兒創(chuàng)意美術活動與繪本有效整合的實踐研究[J].幼兒教學研究, 2013(6):48-49.
[3]劉錦英.開展基于繪本主題的表演游戲策略[J]. 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2017(13):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