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中,儲望華分別于1972、1976年根據(jù)唐璧光原創(chuàng)的帶有濃郁湖南地方風味的歌曲《瀏陽河》改編同名鋼琴曲《瀏陽河》。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他們既忠實于原作,又有著各自獨到的見解及藝術領悟,他們既保留了原主題旋律的民族五聲特點,又有機地謹慎地在中國音樂元素中滲入西方作曲技法,甚至微妙地將湖南地方音樂素材融合在一起,最后被鋼琴這件“樂器之王”淋漓盡致地展現(xiàn)出來。
以濃郁的湖南色彩表現(xiàn)瀏陽河水柔美、婉轉的風景畫卷的兩首鋼琴改編曲《瀏陽河》各有特色。在此,本人結合之前對兩首作品本體的研究,從不同的角度去比較分析兩首《瀏陽河》,以期能窺探兩位作曲家創(chuàng)作此曲的藝術共性和個性。
一、兩首作品中曲式結構上的異同
從《瀏陽河》這首民歌原型來說,全曲共17小節(jié),分別由四個樂句組成,樂句的結構是:4+4+4+5。兩位作曲家在改編此曲時結構安排上的共同點是:兩首鋼琴作品中,歌曲中的四句主題同時完整的出現(xiàn)了三次。在引子后,雙手交替彈奏旋律:第一次右手彈奏主旋律,左手進行單純節(jié)奏型伴奏。第二次用左手彈奏主旋律,右手則變成半分解及全分解音型作為伴奏。后緊接著用五聲性的三十二分音符用作華彩段的連接引出主題再次出現(xiàn),最后便在意猶未盡的尾聲中結束全曲。
在曲式結構上兩位作曲家的處理是完全不同的。王建中改編的《瀏陽河》在曲式上是類似于再現(xiàn)部有所省略的三部曲式,因為他在華彩段落作了劇烈的擴張,起的作用就近似中段的作用,主題的第三次出現(xiàn)便又似第一次的重復,只是其中有著微小的變化。儲望華改編的《瀏陽河》在曲式上來說是典型的變奏曲式,他在華彩段落上的創(chuàng)作結構規(guī)模小了很多,并且沒能充分發(fā)展而形成發(fā)展中段,在第三次主題出現(xiàn)時,也是完全區(qū)別于前兩次主題。
二、兩首作品中和聲運用的異同
結合中國民族調式的特點可以看出:我國鋼琴改編曲中和聲風格是根據(jù)本身的調式調性,再巧妙的將西方傳統(tǒng)和聲的手法加以借鑒融合,從而達到和聲民族化的效果。因此,王建中與儲望華兩位作曲家在和聲手法的運用上是非常相似和接近的。他們在和聲配置的手法上都大量而頻繁的運用了:平行進行的空四五度、五聲調式縱和化和弦、副屬和弦、非三度疊置和弦。兩位作曲家使用這些配置手法其目的都在于將西洋和聲的功能性削弱,從而使和聲音響能夠很好的適應民族旋律調式特點及民族審美習慣。
三、兩首作品中復調技法運用的異同
在將中國民歌鋼琴化改編的道路上,復調的運用是讓鋼琴改編曲突破單一民歌旋律、使內容豐富多彩的重要手法之一。在中國鋼琴改編曲的復調運用中,大多數(shù)作曲家都會使用綜合性支聲形態(tài)的復調技法,其中旋律性和聲聲部大多是以裝飾音的方式呈現(xiàn)。
對比王建中和儲望華這兩位作曲家筆下的《瀏陽河》,顯而易見,兩部作品中都大量用到了節(jié)奏加花、加密,輔助音和經過音,隱伏聲部寫法和同音反復等手法,而且在變奏和再現(xiàn)部分尤其突出。由于他們采用這些復調手法,使旋律的美感和多樣性大大增加,并與呈示部分形成強烈的對比,使中國傳統(tǒng)民族樂器演繹民歌時的即興性淋漓盡致的展現(xiàn)出來。
四、兩首作品中旋律技法運用的異同
旋律是廣博精深的傳統(tǒng)音樂中主要的表現(xiàn)手段,可以稱得上是音樂作品中的靈魂。在之前對兩位作曲家的作品分析可以看出,兩位作曲家都有相當高超的創(chuàng)作技法,他們各自所使用的旋律發(fā)展技法充分的向人們展示了其強大浩瀚的表現(xiàn)力。首先,在變奏上兩位作曲家在其旋律改編的創(chuàng)作手法上的共同點是:王建中在用歌曲的最后一句作為引子后又在之后作品結構的內部,將相同的旋律做了五次不同的變奏處理,使得旋律展示出來的更具特色。
五、兩首作品中“潤腔”的不同運用
中國民族民間音樂的“潤腔”已成為中國傳統(tǒng)聲器樂音樂裝飾其“線性音樂”旋律的重要手段,民族器樂的傳承和發(fā)展早已融入聲樂中的“潤腔”,“潤腔”這一形式,要求演奏者以情感為中心,對旋律主題在節(jié)奏、力度或音色方面加以潤飾、烘托、渲染和豐富,使得作品成為立體感強、色彩豐滿、風格獨特、韻味濃郁的完美藝術品。這兩首《瀏陽河》都從模擬湖南歌曲入手,也都運用了裝飾音、五聲性旋律走向,巧妙利用音色潤腔、節(jié)奏潤腔等手法,在鋼琴演奏中成功再現(xiàn)了歌曲的韻味與風格。他們偉大的創(chuàng)作,也在中國鋼琴作品創(chuàng)作的早期逐漸形成鋼琴作品中的“潤腔手法”。
王建中的《瀏陽河》中第八十二小節(jié)的五聲音階式旋律走向,演奏出的效果是類似撥動的琴弦,指尖輕輕撫懂琴鍵用來模擬旖旎蕩漾的瀏陽河畔風景的秀麗。
儲望華的《瀏陽河》中第十二小節(jié),呈示了主題,大量運用裝飾音,促就了旖旎多姿的音色效果,再在彈奏時用指尖勾住琴鍵細膩用力,演奏出立體的撥奏效果,同樣也是恰到好處的模擬民族樂器的音色。王建中、儲望華兩位作曲家在各自《瀏陽河》的創(chuàng)作中恰到好處的對“潤腔”這一形式的運用也在一定程度上成就了作品的巨大成功。
六、兩首作品中裝飾音及特殊奏法的不同運用
鋼琴改編曲是在我國特定歷史時期誕生的一種鋼琴音樂體裁形式,它在中國誕生及繼續(xù)發(fā)展也需要對中國民間音樂形態(tài)和民族器樂進行模擬以來豐富鋼琴這一西方樂器的音樂,從而符合中國音樂審美標準。因此王建中和儲望華的各自的改編曲《瀏陽河》在不同程度上也運用了裝飾音技法。
王建中創(chuàng)作的《瀏陽河》中,運用了七次上波音技法用來表現(xiàn)波光粼粼水波蕩漾的浪花形象,而短倚音的三次運用,使得作品中一波三折的韻味活靈活現(xiàn)的展現(xiàn)出來。在作品的第37小節(jié)和第45小節(jié),運用了兩次雙音倚音,模仿古琴蕩氣回腸的感覺。琶音奏法在此作品中運用的最多,共二十八次,加上對鋼琴本身的音色特點的合理運用,整首作品顯得格外出彩,而湖南人民熱愛祖國歌頌毛主席的愛國情懷也不言而喻。
儲望華的作品中多次運用短倚音:單倚音用了十五次,復倚音用了六次,因而河水叮咚沿岸風光旖旎的音樂形象變更為生動的被詮釋,琶音奏法運用三十一次,儲望華的這首作品里幾乎句句都運用了裝飾音,因此使得句句都感覺有波瀾的存在。那么瀏陽河水彎過九道彎曲曲折折的形象便不言而喻了。
縱觀兩首《瀏陽河》,不得不由衷的感嘆兩位作曲家都是出神入化的“作曲大師”。他們在忠實于原作的基礎上,精妙絕倫的加上了自己獨到的構思和創(chuàng)意。使得“瀏陽河”是那么的富于生命力,“瀏陽河”的大氣與秀麗,壯觀與沉穩(wěn)都被詮釋的惟妙惟肖,活潑而親切。他們的創(chuàng)作也為我國的音樂創(chuàng)作留下重要的一筆,因這兩首作品都重視了民族樂器的特性音色與鋼琴的立體音樂思維有機融合,使得作品更加細膩而經久不衰。雖然兩首《瀏陽河》的創(chuàng)作素材相同,但是對于藝術的表達方式及藝術風格又有著各自鮮明的個性。作曲家本身對這一音樂體裁的個性理解與獨創(chuàng)性以及作曲家身處的不同社會生活環(huán)境都促就了各自作品的個性。也正是由于差異的存在,使得中國鋼琴作品呈現(xiàn)“百舸爭流,百花齊放”的蓬勃生機的場景。也正是由于在豐富的文化沉淀與濃郁的鄉(xiāng)土氣息的滋養(yǎng)下,我國的音樂創(chuàng)作者才更深刻的創(chuàng)作出內容豐富、意味深遠的好作品。因而,文化底蘊從來都生生不息影響著音樂世界,音樂因為文化而有了生命,當然,扎根民族,立足傳統(tǒng),繼承,傳頌,發(fā)展民族文化,也給了我們當代音樂工作者有力的啟示。
參考文獻
[1]候穎君.論鋼琴改編曲的音響、和聲、材料和結構重組(4)[J].鋼琴藝術,2007,(07).
[2]周為民.中國鋼琴曲的創(chuàng)作發(fā)展與演奏特征[J].星海音樂學院學報,2007.
作者簡介
于慧(1980.01—),女,漢族,湖南省長沙市人,就職于長沙學院,學歷:碩士;職稱:講師;研究方向:鋼琴教育。
(2017年度湖南省教育廳科研項目課題研究成果17C0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