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盛嘉 蔣偉東 何 磊 宋彥霖
終身運動概念模型的構(gòu)建——基于基礎(chǔ)運動技能的發(fā)展*
徐盛嘉1蔣偉東1何 磊2宋彥霖2
(1.陸軍工程大學 軍事運動科學研究中心,江蘇 南京 211101;2.南京體育學院 運動健康科學系,江蘇 南京 210014)
基本運動技能與青少年的運動表現(xiàn)間存在正相關(guān)關(guān)系,但它并不能反映在整個生命周期運動中所使用的所有技能。建議使用基礎(chǔ)運動技能代替基本運動技能,基礎(chǔ)運動技能的概念包括傳統(tǒng)的基本運動技能和其他技能(如半蹲、騎自行車、游泳等),這些技能將支持個體在整個生命周期內(nèi)進行運動?;诖吮尘?,在前人研究基礎(chǔ)上對終身運動的概念模型進行了拓展,描述了基礎(chǔ)運動技能轉(zhuǎn)化為專業(yè)運動技能的過程,并對影響運動技能發(fā)展的因素進行分析,旨在促進運動發(fā)展原則在大眾健身中的應用。
終身運動;概念;模型;構(gòu)建
參加運動對健康有廣泛的益處,包括維持心血管健康、增強骨骼肌肉強度、降低身體脂肪水平,以及改善認知和心理健康[1]。盡管有這些益處,但全世界大多數(shù)兒童和青少年都未能滿足運動指南總的要求[2]。發(fā)展適當水平的運動能力可能是在整個生命周期中促進運動和健康的關(guān)鍵前提[3]。研究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運動能力和運動表現(xiàn)[4]、健康[5]、感知能力[4]、以及體重狀態(tài)[6]之間顯著相關(guān)的證據(jù)。提高運動能力可以獲得許多健康益處。
幾十年來,人們一直在使用各種評估大肌肉運動技能的方法。對兒童和青少年,這項研究主要集中于傳統(tǒng)的基本運動技能[7]。這些技能通常以“構(gòu)建模塊”的形式,被分為運動(例如,跑步,跳躍),物體控制(例如,抓,踢)和穩(wěn)定性(例如,平衡,身體滾動)技能等。培養(yǎng)基本運動技能的能力是學習更高級或更專業(yè)技能的基礎(chǔ)。對老年人運動技能和表現(xiàn)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評估功能能力(例如步行,仰臥,站立和計時)。隨著個體年齡的增長,多種因素(例如受傷,喪失活動能力和靈活性)成為影響運動參與的實質(zhì)性障礙。維持足夠水平的運動能力對支持老年人獨立生活有重要意義[8],并降低了全因死亡風險。
了解在整個生命周期中所需的運動技能非常重要,而兒童和青年人的技能發(fā)展與老年人的一般健康狀況和生活質(zhì)量顯著相關(guān),因此,本文嘗試拓展終身運動的概念模型,并對運動技能發(fā)展的影響因素進行分析,為后續(xù)研究奠定基礎(chǔ)。
圖1 終身運動的概念模型
Seefeldt[9]最初提出了一個終身運動概念模型,描繪了跨越發(fā)育期時的運動技能的發(fā)展,Gallahue等人[10]的運動發(fā)展沙漏以及Clark和Metcalfe[11]關(guān)于運動發(fā)展之山的概念對其進一步發(fā)展和推廣。這三項研究均基于一個普遍的假設(shè),即反射和基本動作為專項運動技能的發(fā)展提供了神經(jīng)基礎(chǔ)。“基本運動技能”階段是形成廣泛的運動能力基礎(chǔ)并促進技能轉(zhuǎn)移的時期。具有更好基礎(chǔ)的人將擁有更多的技能,并應用于更多種類的運動中。隨著個人學習更高級技能或“過渡技能”,由于額外的限制和特定活動的需求,所需的能力水平更高。過渡到最高運動技能發(fā)展水平表明了技能發(fā)展的累積和順序性,因此,不同發(fā)展水平的個體學習技能也具有差異。
研究者提出了發(fā)展各種各樣的運動技能組合的建議[9-12]。早期專業(yè)運動技能訓練的潛在后果包括由于運動技能的限制而導致急性和過度使用傷害、倦怠、動機減少和長期運動受限的風險增加[13]。
Stodden[14]創(chuàng)建了一個概念性的框架,它解釋了運動能力的發(fā)展和運動參與之間的關(guān)系,這種關(guān)系假設(shè)由感知能力和健康相關(guān)的適應能力所介導。這些模型提供了與技能參與的進展和健康的積極軌跡相關(guān)的重要背景。同樣,Burton和Miller[15]也為可以評估的各種技能提供了分類。為了推動運動發(fā)展原則的應用,重要的是要檢查運動能力在身體健康的各個方面的潛在作用。
本文在上述運動發(fā)展模型的基礎(chǔ)上進行了拓展,提出終身運動的概念模型(圖1),描述了從反射性運動到專業(yè)運動技能的發(fā)展過程。先前的模型在圖中用黑色箭頭表示,拓展內(nèi)容包括:(1)擴大對運動參與重要的運動技能的分類,稱為“基礎(chǔ)運動技能”;(2)認識到潛在的文化和地理對基礎(chǔ)運動技能的影響;(3)承認影響終身運動技能發(fā)展的健康相關(guān)適應度,例如體重狀態(tài)和心理結(jié)構(gòu)(感知能力和自我效能)等,由白色箭頭和虛線框表示。
基本運動技能相關(guān)的研究一直是并且繼續(xù)是一個重要研究重點。最近的觀點認為,“基本”這個詞過于狹義,并不能涵蓋所有可能促進終身運動的技能。參與抗阻訓練、游泳或自行車等技能需要具備特定協(xié)調(diào)運動模式的能力,這些模式不容易融入傳統(tǒng)的基本運動技能分類(即運動、物體控制、穩(wěn)定技能)和其他技能[16]。而基礎(chǔ)運動技能則更好地反映了個人應該具備的各種技能,基礎(chǔ)運動技能被定義為目標導向的運動模式,直接和間接地影響個人的運動能力,旨在加強運動的參與并促進整個生命周期的健康。因此,基礎(chǔ)運動技能包含傳統(tǒng)的“基本運動技能”,以及其他對于整個生命周期中非常重要的運動技能。
將“基本”一詞改為“基礎(chǔ)”可能會對未來的運動參與產(chǎn)生潛在的影響。當某物是“基本”時,意味著它是必要的結(jié)構(gòu)或功能,或與之相關(guān)的,那么能夠有效地踢、抓、跑或跳的能力意味著是參加運動所必需的。雖然培養(yǎng)這些技能的能力肯定會促進運動的參與,但缺乏一項技能(例如,踢腿)的能力并不一定導致不活動。與表現(xiàn)出該特定技能的能力的人相比,該個體的運動選擇可能更少。而“基礎(chǔ)”指的是“潛在的基礎(chǔ)或支持”,因此基礎(chǔ)運動技能的發(fā)展將增加參與運動的機會。
不符合“基本”傳統(tǒng)定義的技能包括騎自行車、水上技能和抗阻訓練技能(如蹲、俯臥撐、弓步)?;A(chǔ)運動技能可以在整個生命周期更特定于某項運動。例如,發(fā)展騎自行車的基礎(chǔ)運動技能,可能會在其他情況下應用該技能(例如,山地自行車、自行車越野或公路騎行)。
證據(jù)表明,參加特定的運動時間因年齡和地理區(qū)域的不同而有所差異[17]。因此,地理位置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要發(fā)展哪些相關(guān)的基本運動技能。例如,學習各種游泳技能后,可以參加多種水上活動(如沖浪、劃船)。在一個氣候溫暖的社會或文化中同時也能接觸到游泳池或水體(如湖泊、海洋),學習這些技能的重要性可能會更大。雖然社會文化和地理限制會影響基本運動的時間和發(fā)生,但模型更關(guān)注個人對技能的接觸以及在不同文化中學習特定技能的重要性。
基礎(chǔ)運動技能的能力可發(fā)展為更多專業(yè)或環(huán)境背景的形式,用于各種運動。但技能水平障礙對于運動習慣的養(yǎng)成和健康狀況有消極影響。美國一項針對325名兒童(平均年齡約 9.5歲)樣本進行的研究表明,近90%的“平均”或“低于平均”技能水平的人也未能達到政府發(fā)布的指南要求[18]。在對187名年輕成年人(18-25歲)進行研究的報告中顯示,只有3.1%的低技能水平參與者(即投擲,踢,跳)表現(xiàn)出“良好”的綜合健康水平[19]。因此,如果基礎(chǔ)運動技能發(fā)展得不夠好,將會使整個生命周期中維持健康和促進運動習慣的難度更大。
最近的兩篇綜述為運動能力與健康的之間的積極關(guān)聯(lián)提供了支持,結(jié)果顯示心肺健康(r = 0.32-0.57)和肌肉力量/耐力(r = 0.27-0.68)始終與運動能力的各個方面相關(guān)[5,20]。因此,高水平的健康相關(guān)適應性可以減少身體活動所花費的時間和強度。
體重狀態(tài)軌跡也是個體運動能力水平的結(jié)果和參考指標[3]。體重狀態(tài)與運動能力的關(guān)系研究表明,體重狀態(tài)與運動能力呈反比關(guān)系。因此,體重不健康的人比體重健康的人運動能力差。一項綜述報告稱,33項青年人群研究中有27項發(fā)現(xiàn)體重狀況與運動能力之間呈負相關(guān)(r = -0.16-0.54)[5]。此外,在188名年輕成人的橫斷面樣本中,發(fā)現(xiàn)投擲,踢腿,跳躍和體成分之間的中度到高度相關(guān)性(r = -0.56-0.73)[21]。增加的脂肪量可能會改變每個運動的需求方式[5]。從本質(zhì)上講,與體重正常同齡人相比,肥胖者使用了更多無效的運動形式,因此,成功完成運動技能可能會更加困難。超重和肥胖的人往往身體較不健康,與低運動能力相結(jié)合,導致運動動機和機會減少。
除了從身體發(fā)展角度提升基礎(chǔ)技能外,身體和心理(即感知能力,自我效能)屬性的協(xié)同發(fā)展對于整個生命周期中運動技能的持續(xù)發(fā)展也起著關(guān)鍵作用。Stodden等人指出[14],一些心理邏輯模型提升了運動能力的重要性,然而,這些模型僅說明了能力的感知如何影響運動參與的持久性,而不是推動實際運動能力的發(fā)展。對兒童早期的能力感知可能部分推動了實際運動能力的發(fā)展,而實際能力則可以有效地推動兒童后期技能的持續(xù)發(fā)展。
心理因素,例如自我效能(即對成功能力的信念)和感知能力(即對實際能力的看法)有助于更廣泛的“自我概念”構(gòu)建,并且是與運動參與相關(guān)的關(guān)鍵因素[20]。感知能力是自我概念的最大方面,與童年和青春期的運動有關(guān)。感知能力也被證明可以調(diào)節(jié)青少年運動能力與運動之間的關(guān)聯(lián)[21]。
認知能力和自我效能在成年早期及以后變得更加重要,高水平的自我概念驅(qū)使人們嘗試新的運動。因此,如果個人認為自己有能力,擅長某項特定技能,或者根據(jù)以前的經(jīng)驗感覺可以改變原有的技能,他們會更愿意嘗試新的活動。這種持久性導致運動能力的進一步發(fā)展。例如,一位自我效能感較高的人,具有網(wǎng)球練習經(jīng)歷,可能更愿意嘗試其他打擊/球拍活動(例如:板球、壘球、羽毛球、壁球),盡管從未接觸過。因此,發(fā)展多種基礎(chǔ)運動技能的個體可以較為容易地學習多種相似的專業(yè)運動技能。
通過對終身運動概念模型的拓展,將基本運動技能替換為基礎(chǔ)運動技能,擴大了對運動參與重要的運動技能的范圍。根據(jù)文化和地理位置的不同,運動技能的重要性和受歡迎程度也會有所不同?;A(chǔ)運動技能的能力可發(fā)展多種專業(yè)運動技能,技能水平對于運動習慣的養(yǎng)成和健康狀況具有較大影響。此外,健康相關(guān)適應度也會對運動技能發(fā)展產(chǎn)生影響,其中,身體和心理因素具有協(xié)同和互惠作用。
[1]Biddle SJ, Asare M. Physical activity and mental health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a review of reviews[J]. Br J Sports Med. 2011, 45(11):886–95.
[2].Kohl HW, Craig CL, Lambert EV, et al. The pandemic of physical inactivity: global action for public health[J]. Lancet. 2012, 380(9838):294–305.
[3]Robinson LE, Stodden DF, Barnett LM, et al. Motor competence and its effect on positive developmental trajectories of health[J]. Sports Med. 2015, 45(9):1273–84.
[4]Lubans DR, Morgan PJ, Cliff DP, Okely AD. Fundamental movement skills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review of associated health bene?ts[J]. Sports Med. 2010;40(12):1019–35.
[5]Cattuzzo MT, Henrique RDS, Re AHN, et al. Motor competence and health related physcial ?tness in youth: a systematic review[J]. J Sci Med Sport. 2016 ,19(2):123–9.
[6]D”Hondt E, Deforche B, Gentier I, et al.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gross motor coordination and weight status in children[J]. Obesity (Silver Spring). 2014, 22(6):1505–11.
[7]Barnett LM, Stodden D, Cohen KE, et al. Fundamental movement skills: an important focus[J]. J Teach Phys Educ. 2016, 35(3):219–25.
[8]Paterson DH, Warburton DE. Physical activity and functional limitations in older adults: a systematic review related to Canada”s physical activity guidelines[J]. Int J Behav Nutr Phys Act. 2010;7(38):1–22.
[9] Seefeldt V. Developmental motor patterns: implications for elementary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In: Nadeau CH, Halliwell WR, Newell M, Roberts C, editors. Psychology of motor behavior and spor[J]t. Champaign: Human Kinetics, 1980:314–23.
[10]Gallahue DL, Ozmun JC, Goodway JD. Understanding motor development: infants, children, adolescents, adults[J]. 7th ed. New York, NY: McGraw-Hill, 2012.
[11] Clark JE, Metcalfe JS. The mountain of motor development: a metaphor. In: Clark JE, Humphrey JH, editors. Motor development: research and reviews[J]. Reston: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port and Physical Education, 2002:163–90.
[12]馬繼政, 徐盛嘉, 丁明超,等. 基本運動訓練原則在促進新入校大學生基礎(chǔ)運動技能方面的實踐研究[J]. 體育科技, 2018.
[13]Goodway JD, Robinson LE. Developmental trajectories in early sport specialization: a case for early sampling from a physical growth and motor development perspective[J]. Kinesiol Rev. 2015, 4(3):267–78.
[14] Stodden DF, Goodway JD, Langendorfer SJ, et al. A developmental perspective on the role of motor skill competence in physical activity: an emergent relationship[J]. Quest. 2008, 60(2):290–306.
[15]Burton AW, Miller DE. Movement skill assessment[J].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 1998.
[16]Hulteen RM, Lander NJ, Morgan PJ. Validity and reliability of ?eld-based measures for assessing movement skill competency in lifelong physical activities: a systematic review[J]. Sports Med. 2015, 45(10):1443–54.
[17]Hulteen RM, Smith JJ, Morgan PJ, et al. Global participation in sport and leisure-time physical activitie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 Prev Med. 2017, 95:14–25.
[18]De Meester A, Stodden DF, Goodway J, et al. Identifying a motor pro?ciency barrier for meeting physical activity guidelines in children[J]. J Sci Med Sport. 2017.
[19]Stodden DF, True LK, Langendorfer SJ, Gao Z. Associations among selected motor skills and health-related ?tness: indirect evidence for Seefeldt”s pro?ciency barrier in young adults[J]? Res Q Exerc Sport. 2013, 84(3):397–403.
[20]Stodden DF, Gao Z, Goodway JD. Dynamic relationships between motor skill competence and health-related ?tness in youth[J]. Pediatr Exerc Sci. 2014, 26(3):231–41.
[21]Stodden D, Langendorfer S, Roberton MA.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motor skill competence and physical ?tness in young adults[J]. Res Q Exerc Sport. 2009, 80(2):223–9.
Construction of the Conceptual Model of Physical Activity Across the Lifespan--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of Foundational Movement Skills
XU Shengjia, etal.
(Army Engineering University, Nanjing 211101, Jiangsu, China)
江蘇省普通高校學術(shù)學位研究生科技創(chuàng)新計劃項目(KYCX19-1471)。
徐盛嘉(1990—),碩士,講師,研究方向:軍事運動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