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 俊,高培林
(1.南通市中醫(yī)院,江蘇 南通 226001;2.南通市第二人民醫(yī)院,江蘇 南通 226001)
中暑是在暑熱季節(jié)、高溫和(或)高濕環(huán)境下,發(fā)生以體溫調節(jié)中樞功能障礙、汗腺功能衰竭和水電解質丟失過多為特征的疾病。機體對環(huán)境溫度升高(>32℃)、濕度較大(>60%)未適應時,體內產熱超過散熱量是發(fā)生中暑的主要機制,脫水加速中暑發(fā)生。中暑高熱(體溫>42℃)能引起蛋白質變性,直接損傷細胞,細胞膜穩(wěn)定性喪失、線粒體功能障礙和有氧代謝途徑中斷,導致MODS(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1]。故本文選取22例中暑患者對其開展臨床診治,現(xiàn)將具體內容詳述如下。
收集2017年7月在南通市中醫(yī)院急診內科診治的22例中暑患者,其中男14名,女8名,年齡20~97歲,平均(58±24)歲,發(fā)病至就診時間17 min~2 h,平均(0.8±0.5)h。
①納入標準:依照《內科學》第8版中樞分型確診;納入輕、中、重度中樞患者。②排除標準:腦血管意外;中樞神經感染性者。
于患者入院后指導其開展血常規(guī)、肝腎功能、電解質、凝血指標、血氣分析及心電圖和顱腦CT檢查。
1.3.1 輕度中暑
留院觀察24 h,如患者發(fā)熱可物理降溫,腸道功能無障礙患者鼓勵口服補液,腸道功能障礙患者適當靜脈補液及對癥處理,2 h/次檢測患者生命體征。
1.3.2 中、重度中暑
密切關注患者生命體征,血氧飽和度,血壓和心率等情況。為中重度中暑患者行綜合治療,預防并發(fā)癥。①快速降溫法:指導患者以冰帽降溫,保證患者得到恒定且有效的降溫。或4℃生理鹽水500 mL中加冬眠合劑(異丙嗪、氯丙嗪各25 mg)。②快速補液維持循環(huán)穩(wěn)定,晶體液選取以生理鹽水為佳。補液后如患者血壓仍不回聲,則需給予多巴胺、去甲腎上腺素(小劑量,短期使用)等血管活性藥物。③重癥中暑合并凝血功能異常的患者常規(guī)使用小劑量低分子肝素。④積極治療腦水腫依據(jù)患者意識障礙的程度,達到昏迷的患者,予醒腦靜醒腦開竅,小劑量地塞米松,白蛋白,減輕腦水腫。
輕度中暑者(12例)于急診科搶救室治療后均痊愈出院,10例重度中暑患者平均住院日(15.5±13.7)天,體溫恢復時間(3.6±3.5)h。5例患者經治療后痊愈,2例遺留神經功能障礙致殘,1例轉院,2例出院。組間入院各項常規(guī)檢查指標可詳情表1。
表1 兩組入院時各項指標檢查結果(±s)
表1 兩組入院時各項指標檢查結果(±s)
注:與輕度中暑比較,*P<0.05,**P<0.01
組別 年齡(歲) T(℃) BP(mmHg) P(次/min) CK(U/L) Cr(μmol/L)輕度中暑 43.9±20.4 37.3±0.5 143.9±8.1 78.2±3.3 2.6(1.1~7.3) 77.8(61~93.1)重度中暑 70.8±15.4** 40.3±1.0** 118.1±33.3* 115±13.2** 57.0(1.8~219.3)* 177.4(56.5~558)*續(xù)表1組別 ALT(U/L) AST(U/L) Na+(mmol/L) K+(mmol/L) PT(s) WBC(×109/L)輕度中暑 25.3(20~35) 25.0(18~40) 137.6(135.1~140.8) 3.7(3.5~4.1) 10.7(10.2~11.2) 6.9(3.3~10.3)重度中暑 66.7(18~196)* 136.0(28~403)**133.6(115.2~151.9) 3.7(2.9~5.0) 11.7(0.9~22.8) 9.8(6.1~15.8)*
10例重度中暑患者分為兩組,對照組常規(guī)治療,治療組加用醒腦靜,對照組1例轉院,2例自動出院,通過回訪發(fā)現(xiàn)這3例病患均有意識障礙,失語及神經系統(tǒng)后遺癥。2例住院患者也均有意識障礙,失語及留有神經功能障礙致殘。治療組均痊愈出院。重度中暑患者治療組和對照組療效對比,見表2。
表2 重度中暑患者治療組和對照組療效對比
隨著工業(yè)技術發(fā)展的加快,全球氣候變暖逐漸加劇。當前,美國盛夏城鎮(zhèn)居民中暑率為0.0176%左右[2]。2016年南通市區(qū)常住人口為730.2萬,全市共有九家綜合性醫(yī)院,據(jù)不完全調查,南通市區(qū)居民中暑發(fā)病率2.7~3.7/10萬人。2017年7月,江蘇省南通市城市最高氣溫為35~40℃,因中暑送至我院的病患高達30例以上。本文選取輕重不等共22例經不同方式治療,觀其實際效果。且本次病例篩選中也有因臨床資料不全的患者未被納入本次研究,深表遺憾。
本次研究顯示,22例中暑患者中老年人占大部分比重,且孤寡老人或獨居老人居多。受診癥狀主要表現(xiàn)為體溫居高不下,伴有血壓偏低,心率偏快,心肌酶、肝腎功能、白細胞計數(shù)升高等。致病主要原因可能是老年人心功能儲備功能減退,或合并一種或多種慢性疾病等。合并癥多以心血管、代謝功能紊亂疾病居多。當患者代謝功能紊亂或合并心血管疾病時,患者汗腺功能有所減退,對高熱的適應力削弱[3]。重度中暑患者大部分處于休克狀態(tài),需快速降溫,升壓。在心功能正常的前提下積極補液,改善肝腎功能,維持電解質平衡,醒腦開竅可有效中暑癥狀對患者臟器造成的損傷。
本文對輕重癥中暑患者進行了臨床分析,研究了年齡、生命體征、肝腎功能、凝血指標、白細胞計數(shù),以及重癥中暑治療及預后。已有實驗證實,高熱可對細胞膜及其內部結構產生直接損害,造成組織器官內部細胞膜結構、線粒體的不可逆性破壞,繼而細胞內部結構廣泛損傷,影響各個組織器官的功能,隨后出現(xiàn)腦水腫、腦缺血缺氧以及不同程度意識障礙等中樞神經系統(tǒng)表現(xiàn)。故患者發(fā)病后心、肝、腎的相關指標(如CK、AST、ALT、Cr)也會呈現(xiàn)顯著升高。且若病情加重,會導致患者出現(xiàn)缺血缺氧、DIC、代謝性酸中毒也會致急性肝腎功能衰竭。本文觀察到CK、ALT、AST、Cr、WBC是重度中暑患者出現(xiàn)異常改變的結果,若患者胃重度中暑將會并發(fā)心、肝、腎功能衰竭。且高熱可對細胞膜和細胞膜內結構造成直接損傷,細胞內酶大量釋放至血液中,故患者發(fā)病后經常規(guī)化驗可見CK、AST和ALT水平可見明顯上升[4]。
中暑后多數(shù)患者會伴隨意識障礙。而該種意識障礙多在起病后24 h內即可恢復。如恢復較早則證明腦功能恢復好,預后可保證。而如若意識障礙恢復遲緩則證明患者機體受到創(chuàng)傷較嚴重,后續(xù)治療可能需加強對損傷臟器的關注。如經降溫治療后意識障礙仍處于加重狀態(tài),則機體可能出現(xiàn)了嚴重的器質性腦損傷。如原發(fā)意識障礙持續(xù)時間超24 h將會危及患者生命。且意識障礙致腦組織缺血也將增加熱射病患者腦損害后遺癥發(fā)生率[1]。
綜上所述,若接診中暑患者首先要分疾病輕重,后給予對癥治療。輕癥者,快速降溫,口服補液,必要時靜脈補液。因重癥中暑會導致多器官功能損害,故接診重癥患者時需快速降溫,在心功能正常的前提下積極補液,改善肝腎功能,維持電解質平衡,低血壓者升壓,意識障礙者醒腦開竅。本文觀察到醒腦靜對重癥中暑患者的預后有顯著療效,建議推廣使用。最后,社會大眾應多關心身邊孤寡老人及獨居老人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