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 輝
(丹陽市人民醫(yī)院,江蘇 丹陽 212300)
機械通氣是ICU病房中常用的一種對患者通氣、換氣功能進行輔助的治療方法,可有效預防患者缺氧、二氧化碳潴留等情況[1],對臨床治療的順利開展具有重要意義,但同時也易引起患者出現(xiàn)痰液阻塞氣道、細菌入肺感染等并發(fā)癥,使患者出現(xiàn)呼吸機相關性肺炎[2],不利于患者的順利康復,因此對患者進行及時科學的護理十分重要。本文針對102例ICU機械通氣患者,總結并歸納集束化護理對ICU機械通氣患者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預防效果。
選取2017年12月~2018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療的ICU機械通氣患者102例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具有完整的臨床研究資料,使用抽簽法將其均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51例。其中,對照組男34例,女17例,年齡40~73歲,平均年齡(53.72±5.66)歲;觀察組男33例,女18例,年齡41~72歲,平均年齡(53.27±5.33)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年齡、性別、病情等)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對照組應用常規(guī)護理,觀察組應用集束化護理,具體如下:①成立集束化護理小組并安排好小組成員的值班時間,確保護理的質量不受干擾,應定期對患者進行宣教活動,告知患者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相關知識以及預防方法,提高患者的護理配合度;②幫助患者保持在合適體位,適當抬高頭部,并定時幫助患者翻身、扣背,及時對患者進行口腔清洗與呼吸道清理,清除口腔與呼吸道的分泌物,避免呼吸道堵塞的情況出現(xiàn);③及時對病房進行消毒清掃,并對家屬探視時間與人數進行限制,嚴禁家屬在病房中吸煙,減少人員流動帶來的病原菌,減少患者感染風險;④對患者進行心理疏導,緩解患者面對疾病焦慮、抑郁的不良情緒,讓患者積極面對治療與護理。
比較并分析兩種護理方法下患者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發(fā)生幾率。
采用SPSS 19.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數(n)、百分數(%)表示,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應用集束化護理的觀察組患者的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發(fā)生率為2.0%(1/51),顯著低于應用常規(guī)護理的對照組的21.6%(11/51),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對ICU應用機械通氣的患者進行基于循證護理的集束化護理,可通過對患者及時的口腔清理、呼吸道清理以及減少病原菌感染等有效對呼吸機相關性肺炎進行預防,改善患者的生存質量,提高治療效果,對患者的治療與預后均具有重要意義[3-4]。
在本次試驗中,應用集束化護理的觀察組患者的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發(fā)生率為2.0%(1/51),顯著低于應用常規(guī)護理的對照組的21.6%(11/51),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對ICU機械通氣患者進行集束化護理的效果較好,可廣泛應用。
綜上所述,對ICU機械通氣患者進行集束化護理,可顯著減少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發(fā)生情況,起到較好的預防作用,在臨床上具有較高的使用價值,可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