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蝶微
(北京市第六醫(yī)院,北京 100007)
哮喘屬于慢性氣道炎癥,由于患者伴有氣道高反應性,因此在發(fā)病過程中容易出現(xiàn)氣促、咳嗽、喘息等臨床表現(xiàn),并且凌晨和夜間發(fā)作最為明顯[1]。COPD是臨床上常見的呼吸系統(tǒng)性疾病,患者多伴有氣流阻塞癥狀,因此哮喘合并COPD患者更容易出現(xiàn)窒息,可嚴重干擾患者的生活質量[2]。噻托溴銨是治療哮喘的常用藥物,本研究通過將噻托溴銨應用于哮喘合并COPD治療,并探討不同給藥方式的治療效果,現(xiàn)對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隨機選擇筆者所在醫(yī)院收治的62例哮喘合并COPD患者作為研究對象,試驗時間為2017年11月~2018年11月。觀察組中男19例,女12例;患者的年齡在30~85歲,平均年齡為(63.31±5.23)歲。對照組中男20例,女11例;患者的年齡在30~85歲,平均年齡為(63.39±5.20)歲。兩組患者的資料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
(1)納入標準:全部患者均符合哮喘及COPD的診斷標準;均伴有喘息、咳嗽、氣促、胸悶等癥狀;COPD及哮喘病程均超過1年;均已簽署同意書。(2)排除標準:合并肝、腎功能障礙者;存在藥物過敏史者;近期使用過其他藥物治療藥物者;備孕期或妊娠期、哺乳期女性;中途死亡或退出研究者。
兩組患者均給予常規(guī)治療,根據患者的臨床癥狀給予對癥處理,并指導患者保持規(guī)律的生活習慣,減少刺激性飲食,指導患者多飲水。對照組患者采取小劑量噻托溴銨治療,每次2.5 ug,每次2次,早晚使用。觀察組患者采取中劑量噻托溴銨治療,每次5.0 ug,每次1次,兩組患者均以三個月為一個治療周期,治療結束后對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進行比較,并對患者進行6個月隨訪,調查兩組患者的急性加重發(fā)作次數(shù)及發(fā)作間隔時間。
顯效:相關臨床癥狀已經完全消失,肺部啰音消失,影像學顯示肺部紋理恢復正常;有效:相關臨床癥狀好轉,肺部啰音消失,影像學顯示肺部紋理改善;無效:未達上述標準。
采用SPSS 18.0,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使用x2檢驗。P<0.0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的治療總有效率較高,且兩組的療效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見表1。
表1 兩組的療效比較 [n(%)]
兩組的FEV1%預計值、發(fā)作次數(shù)及發(fā)作間隔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見表2。
表2 兩組的其他預后指標比較(±s)
表2 兩組的其他預后指標比較(±s)
組別 例數(shù)FEV1%預計值(%) 發(fā)作次數(shù)(次) 發(fā)作間隔(d)觀察組 31 74.52±6.68 4.36±0.25 75.69±6.35對照組 31 75.63±6.35 4.51±0.21 75.62±6.31 P>0.05 >0.05 >0.05
COPD和哮喘均屬于慢性炎癥性疾病,多數(shù)患者的肺功能受損,容易合并肺部感染等并發(fā)癥,另外疾病會使患者出現(xiàn)氣道高反應癥狀,受外界刺激可能會出現(xiàn)胸悶、氣促等表現(xiàn),并且清晨和夜間會加重,必須要接受及時治療,否則出現(xiàn)呼吸窘迫可能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
哮喘與慢阻肺存在明顯區(qū)別,慢阻肺患者氣流受限不可逆,而哮喘可逆,當二者同時存在時,會使得患者的病情反復,并且疾病的治療難度大,病程較長,嚴重時可能影響患者的自理能力,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甚至也容易誘發(fā)心理問題,使得患者出現(xiàn)悲觀厭世的情緒,因此必須要引起廣泛重視,加強對患者的疾病干預,最大限度的改善患者的預后質量。
目前臨床上針對哮喘及慢阻肺治療的常用藥物包括祛痰劑、止咳劑、糖皮質激素、支氣管擴張劑、免疫調節(jié)劑等,治療以擴張氣管平滑肌為主要原則,進而最大限度的改善患者的呼吸道阻塞癥狀,預防低氧血癥,改善患者的血氣指標,預防肺功能受損加重,提升患者的預后質量。
目前臨床上治療哮喘及COPD的藥物眾多,其中口服藥物的副作用偏大,且首過效應后會降低藥物的作用效果,而吸入制劑可直接作用于患處,整體治療效果更好,因此目前臨床上主要以吸入制劑為主。其中噻托溴銨是常見的支氣管擴張劑,噻托溴銨為季銨衍生物,屬于抗膽堿能支氣管擴張藥,可作用于M1~M5型5種毒蕈堿受體,抑制副交感神經末端釋放乙酰膽堿,緩解氣管收縮癥狀,促進平滑肌放松,可顯著擴張氣管,改善肺換氣功能,改善患者的氣道阻塞癥狀,降低COPD和哮喘的急性發(fā)作次數(shù),延緩肺功能損害。另外噻托溴胺的耐受性好,安全性高。本研究通過采用不同的給藥形式,其中一組采取小劑量治療,分為兩次給藥,另一組采用中劑量治療,一次給藥,研究結果顯示,兩組的治療總有效率較高,且兩組的療效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兩組的FEV1%預計值、發(fā)作次數(shù)及發(fā)作間隔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上述結果提示兩種給藥方式的治療效果相當,均能顯著改善患者的肺功能指標,減少疾病的發(fā)作次數(shù),延長兩次發(fā)病時間的間隔,改善患者的預后質量。
綜上所述,噻托溴胺不同給藥方式均有助于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促進疾病好轉,預防肺功能損害,臨床上可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來選擇恰當?shù)慕o藥方式,從而最大限度地提升患者的用藥依從性,改善患者的預后質量。
本研究實驗時間有限,未對患者進行遠期隨訪,因此噻托溴銨不同給藥方式對患者遠期預后質量的影響仍有待在今后進一步論證,本研究也未對大劑量噻托溴銨的療效進行研究,主要的原因是入組病例不足,筆者將在今后延長隨訪時間,擴大試驗研究規(guī)模,進一步探討噻托溴胺不同給藥方式的治療效果和安全性,為臨床治療提供參考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