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曉豐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首次提煉了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即語言建構(gòu)與運用、思維發(fā)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文化傳承與理解。學科核心素養(yǎng)是語文學科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xiàn),就像大海上的燈塔,指引語文教育教學的方向和航程。核心素養(yǎng)要落地,主渠道在課堂。教師和學生要以文本為依托,在語言實踐中發(fā)展思維能力,提升審美能力,汲取優(yōu)秀文化的營養(yǎng),成長自己。
一、捕捉關(guān)鍵要素,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深刻性
小學的語文課要上得形象,初中的語文課要上得生動,高中的語文課要上得深刻。這句話說明對不同年齡階段學生的教學要有不同的程度和面貌。高中的語文課要上得深刻,要求教師的文本解讀有一定的深度,并且在解讀文本的過程中將學生的思維從表層引向深入。
比如《林教頭風雪山神廟》,它的單元學習任務是閱讀小說,從人物、情節(jié)、環(huán)境三個方面進行分析,把握小說主題,理解作品蘊含的感情。
小說的題目常常有點睛作用,這部作品也不例外。林教頭,就是林沖;風雪,是自然環(huán)境;山神廟是地點,這里發(fā)生的事情,是小說節(jié)選部分的高潮和結(jié)局。
小說中多次寫到火與雪,對火反復描寫有什么用意?
初步理解:著火了,官府要向林沖問責?;穑砦kU。
教師要求學生圍繞著“火”這個關(guān)鍵元素展開多層次的思考。學生循著教師這一問題,思維漸次打開,其表達分享整理如下:
1.自然的火。有火焰,有火舌,有熱度,能灼燒和吞噬一切。草料場正在燒著這一把火,火勢之大、之猛、之烈,將天邊染紅。
2.社會的火。這火不是無緣無故燒起來的,是有人帶著京城的陰謀,處心積慮,故意放火。要么燒死林沖,要么治他死罪,這把火燒得隱秘,燒得邪惡。
3.心中的火。有形的火燒在草料場,無形的火,點燃在主人公的心上?!拔疫@么隱忍,一讓再讓,退無可退,你們還不放過我?!贝膛錅嬷?,一個80萬禁軍教頭看一個破草料場,還不給活路。難怪林沖怒火中燒,挺劍而出,殺奸除仇,踏雪而去。
從自然屬性,到社會屬性,再到對人物所起的作用,火的三重含義是由表面義向深層義的拓展,是學生思維縱深的過程,也是深入理解文本的過程。教師借助對文本中關(guān)鍵元素的闡發(fā),幫助學生在思維上打開角度、切分層次,從而更深入地理解作品。
二、不憤不啟,在突破困境中增益關(guān)鍵能力
《賣柑者言》是明代劉基寫的一篇雜文。一般來說,雜文多數(shù)具有諷喻現(xiàn)實的意義。這一篇也不例外。它是以寓言的方式,借著賣柑者之口諷喻當時的朝政和世事——很多文臣武將、達官貴人外表堂皇、威風,內(nèi)里腐敗,不堪一提。
教學此文,某教師主要采用了問題法、討論法和分享法。問題法:設(shè)計了六個問題,讓學生通過思考進入文本,理解內(nèi)容和主題。討論法:帶著任務,小組討論,互相啟發(fā)。分享法:討論之后,學生在黑板上寫下答案,全班分享。
教師設(shè)計的第五題是:“佩虎符,坐皋比,峨大冠,拖長紳的武將文官,朝廷里的大官,盜起而不知御,民困而不知救,吏奸而不知禁,法斁而不知理。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敗絮其中也哉!今子是之不察,而以察吾柑!”聽了賣柑者說的這段話之后,“我”為什么默然無以應?
一學生回答:“賣柑者所說的都是虛有其表的人,‘我只知道指責別人而不反省自己,也是同一類人?!倍鄶?shù)學生對此表示贊同。
當學生的整體認知水平停留在某一個層面的時候,教師有兩種選擇:一是告訴學生正確答案,把埋在思維深處的金子和盤托出;二是啟發(fā)引領(lǐng),探索思維路徑,引導學生自己去尋找藏著的金子。這位教師選擇了后者,他對學生說:“我們學過《記念劉和珍君》《拿來主義》《祝?!?,魯迅的文章是基于對現(xiàn)實的觀察與思考,因為他所處的時代和社會環(huán)境,有些話他沒法寫得那么直接。那么,劉基呢?”
學生進入思考,小聲地交流。片刻,一學生站起來說,“我”默然無以應,是因為前面的那一大段話都是“夫子自道”。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在課堂上,學生思維停滯、知識儲備無法抵達的地方,往往就是教師啟蒙開智的最好時機。
到這里,學生已經(jīng)在教師的啟發(fā)下,透過顯性內(nèi)容讀懂了作者的寫作意圖。
課堂沒有就此停止,教師繼續(xù)追問:“劉基寫這篇《賣柑者言》是源于他對自己所處時代現(xiàn)實問題的思考,他沒有直接寫出,而是借賣柑者之口說出自己想說的話。我們學過的文章中有沒有類似的寫法?”
通過聯(lián)類比較,觸類旁通,讓學生在這一過程中獲得思維的發(fā)展,把知識轉(zhuǎn)化成能力。從不懂到懂,從懂到運用,學生在思維的發(fā)展中建構(gòu)知識,這知識是可以轉(zhuǎn)化成能力的活的知識。
三、在問題中培養(yǎng)學生的質(zhì)疑能力
《包身工》是夏衍的一部作品,體裁為報告文學。報告文學,是基于真實的一種寫作。
一教師執(zhí)教此文前,先讓學生提出自己閱讀時遇到的問題。教師將學生的問題進行整理,并以此為起點展開教學。教師問:“同學們針對文本提出了九個問題,你可以幫忙解決嗎?”
這是一個總括、領(lǐng)起式的問題,帶出了下面一連串的問題以及問題的解決。
1.包身工承受這么多痛苦,是誰的錯?(這個問題很有鋒芒,直指文本背后的東西,即作者寫這篇文章要揭露什么,要批判什么,要譴責什么。這個問題涉及寫作意圖的探究)
2.如果你是其中一個包身工,你會做何選擇?(設(shè)身處地,進入文本情境)
3.本文的主旨是什么?(這是核心問題。讀文,必讀主旨)
4.為什么帶工頭會帶自己家鄉(xiāng)的人做包身工?(內(nèi)容理解)
5.蘆柴棒病了,但仍受到虐待。如果你是她,請表述當時的心情。(情境揣摩,知其處境,感受人物的心情,還要輸出,即語言表達)
6.第40段中,帶工頭說“寧愿賠棺材,要她做到死”,可以看出當時社會怎樣的情況?(寫作背景、社會環(huán)境,深入分析)
7.第42段中,一個包身工寄信回家,但一個月沒有回信,回信捏在老板的手中。假如你是寄信人的父母,你知道后該怎么做?(運用文本中提供的信息和已有的知識及經(jīng)驗去解決問題,是高階思維中強調(diào)的創(chuàng)新思維)
8.包身工生活這么困難,還要活下去,他們?yōu)槭裁床蛔詺ⅲ浚ㄈ?,怎么面對當下的處境的問題。把人物放在他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中去理解,才不會走樣)
9.為什么要在契約上畫十字?(內(nèi)容理解)
但是,筆者認為按照思維的由表及里、由淺入深,這九個問題可以按照4、5、6、9、7、8、2、1、3的順序進行調(diào)整。
學生以疑問的方式記錄他們的初讀體驗,這種體驗、質(zhì)疑非常寶貴。但教學的質(zhì)量和水平,不只在于學生提出了什么,還在于教師的后期整理,即對學生提問的篩選和整合。在提問中培養(yǎng)學生的質(zhì)疑能力,在問題討論中讓學生明白什么是好的問題,在調(diào)整問題順序的過程中體會思維的深淺。
四、在批判中創(chuàng)建,實現(xiàn)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
教材中有很多篇章包蘊著豐富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如何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是教師要用心思考的功課。
一教師執(zhí)教《荊軻刺秦王》。在教學接近尾聲時,教師提了這樣一個問題:請同學們結(jié)合歷史,談一談你眼中的荊軻是一個怎樣的人。
生1:我認為荊軻是一個愚蠢的人,他高估了自己近身刺殺的能力,不僅沒有殺死秦王,而且自己還犧牲了性命,代價很大。
生2:我覺得荊軻準備不足。他沒有受過專門的訓練,沒有做好充分的準備就去虎狼般的秦國,不慎重。
生3:荊軻明知道去了是死,還敢于前往。我認同荊軻的做法。
生4:我認為荊軻是愛國的。殺秦王或殺不成,在秦國的地盤,他能不能活是人家說了算。他的愛國大義,值得肯定。
生5:國家將要滅亡,他勇敢地站出來,令人贊賞!
五位同學,五種表達,可以分成兩類:認同的、贊賞的,否定的、批評的。贊或否,又分成若干層次:“不慎重”是對一個人行事風格的批評,而“愚蠢”,則接近于否定;“不畏死”“愛國”和“敢擔當”是不同角度的贊賞。
學生各抒己見,正面說、反面論,而且意見并不統(tǒng)一。在這個時候教師適時適當?shù)囊龑?,就顯得格外重要。教師沒有急于評價學生的回答,而是為學生提供了張承志《清潔的精神》中的幾段文字,主要內(nèi)容如下:
荊軻刺秦王的故事婦孺皆知。但是今天大家都應該重讀荊軻?!妒酚洝ご炭土袀鳌分械那G軻一節(jié),是古代中國勇敢行為和清潔精神的集大成。那一處處永不磨滅的描寫,感動了、哺育了各個時代的中國人。
荊軻,他此時已經(jīng)不是為了政治,不是為了垂死的貴族而拼命;他此時是為了自己,為了諾言,為了表達人格而戰(zhàn)斗。此時的他,是為了同時向秦王和燕太子宣布抗議而戰(zhàn)斗。
就這樣,長久地震撼中國的荊軻刺秦王事件,就作為弱者的正義和烈性的象征,作為一種失敗者的最終抵抗形式,被歷史確立并且肯定了。
人們議論勇者時,似乎有著特殊的見地和方法論。田光向太子丹推薦荊軻時曾闡述說,血勇之人,怒而面赤;脈勇之人,怒而面青;骨勇之人,怒而面白。那時人們把這個問題分析得入骨三分,一直深入到生理上。田光對荊軻的評價是:神勇之人,怒而色不變。
教室靜極,學生看著這些文字,陷入了思考。在荊軻這個人物的身上,學生真切地感受到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凝聚的精神——義與信,一諾千金,勇往直前,對抗強權(quán)與暴力,舍生取義。沒有先入為主,沒有教師強行的灌輸,沒有標簽式的人物界定。借助同一主題下的拓展閱讀,學生聆聽高于自己的聲音,拓展未曾有過的境界,生成之前沒有的新思想。
經(jīng)由圍繞主題的閱讀,學生對已有認知、既有結(jié)論展開進一步思考,這本身就是在訓練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在批判中達到更深的認同,在批判中創(chuàng)建,從而實現(xiàn)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理解和自覺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