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紅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對語文學科素養(yǎng)進行了具體說明,它“是學生在積極的語言實踐活動中積累與建構(gòu)起來,并在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表現(xiàn)出來的語言能力及其品質(zhì)”。如果語文課堂教學形態(tài)不改變,還是以教師傳授為主,學生被動接受,那么很難真正實現(xiàn)學生主動建構(gòu)、提升素養(yǎng)、生成能力的學科目標?!罢鎸嵡榫持械纳疃冉虒W”是素養(yǎng)時代對語文新教學形態(tài)的一種探索,其主要有三個核心理念:“大單元”將不同類型的學習材料關聯(lián)起來,改變學科知識點的碎片化教學;“真情境”將語文學習與學生生活關聯(lián)起來,破除學生與作品之間的隔閡;“大任務”將單篇的學習目標、不同能力層級的語言實踐活動關聯(lián)起來,發(fā)展學生深度理解文本的思維品質(zhì)。如果將大單元整體教學設計與語文素養(yǎng)目標有效對接,介入以學習者為中心的真實任務,組織有效的語言實踐活動,課堂就可以呈現(xiàn)深度學習的新形態(tài),使學習成為學生主動參與、體驗成功、獲得發(fā)展的有意義的過程。
一、確定主題,構(gòu)建真實情境下的單元整體教學框架
統(tǒng)編本語文教材采用“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雙線組織單元的結(jié)構(gòu),雖然要求具備整體教學的觀念,但是單元分解了若干個知識或能力點,分散在各篇課文中,碎片化、重復性、點狀式的教學形態(tài)沒有發(fā)生根本變化。比如,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有“要重視朗讀課文”“想象文中描繪的情景”“領略景物之美”“把握好重音和停連”“感受漢語聲韻之美”“注意揣摩和品味語言”“體會比喻與擬人等修辭手法的表達效果”七個學習目標,以及“朗讀、感受理解、信息梳理、品味語言、分析探究、表達、書寫以及評價”八大類近三十項(次)學習活動建議,但是目標與活動之間的整體性不夠突出,課文與課文之間的關聯(lián)性沒有顯現(xiàn)。如果還是按照每篇課文兩個或三個課時的方式學習,學生實現(xiàn)的是對“這一篇課文”知識的識記、理解和簡單應用的淺層學習,并不能積極主動地關聯(lián)和架構(gòu)“這一類課文”的語言知識和語言經(jīng)驗,師生依舊在重復、交叉、機械化的教與學中費時費力,難以有效培養(yǎng)學生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
真實情境中的單元整體教學設計將單元內(nèi)的幾篇文章看成一個整體,確定一個核心主題,圍繞主題將每一篇課文的教學目標分析、整合,并創(chuàng)設貼近學生生活、符合學生認知特點、與教材內(nèi)容緊密聯(lián)系的真實情境,通過具體的任務和活動,讓學生自主、合作地去探索知識、鍛煉能力、提高素養(yǎng)。這樣的教學方式可有效避免單篇教學的碎片化、重復性等不足。
以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為例,這一單元包括《春》《濟南的冬天》《雨的四季》《古代詩歌四首》(《觀滄?!贰堵勍醪g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次北固山下》《天凈沙·秋思》),以及“寫作:熱愛生活,熱愛寫作”。單元內(nèi)容主要指向大自然,各位作家用妙筆描繪了他們眼中的自然美,表達了對自然的獨特體驗與理解。朱自清的《春》“用彩繪的方式,以優(yōu)美的語言,描繪了春回大地的景象,表現(xiàn)了春天生命萌動的張力,姹紫嫣紅的魅力,生機盎然的活力,表達了作者對春天、對生活的熱愛”。老舍將筆下的“那山、那水、那陽光、那白雪……無不給人一種充滿溫情和想象的美的享受”。《雨的四季》中“四時之雨不同,而情也無窮,雨的味道,是人生的味道,是一個人對生活態(tài)度的寫真——愛生活,才能愛自然,愛自然,才有更美好的生活”?!豆糯姼杷氖住芬彩窃娙藗儭皬淖匀簧钪蝎@得的感悟,給我們生命的啟迪,讓我們每一個人更加熱愛生活”。我們據(jù)此確定第一單元的主題為“擁抱自然,熱愛生活”,將其作為一條顯性線索,把單篇課文的內(nèi)容關聯(lián)起來,將單元學習變成學生的一次尋美之旅,讓學生在語文實踐活動中習得發(fā)現(xiàn)、感知、欣賞、表達、評價等能力。
這些作品的時代跨度大,作品中的四季也與常州的有地域上的差別。為了讓學生能進入作品的情境,更好地體驗、感悟、領會和理解作品,我們立足學生正在經(jīng)歷的生活,以“九月的校園”為學習情境,讓學生在真實可感的情境中,通過閱讀、欣賞描寫大自然的古今名篇,學習觀察大自然,表達和交流自己感受的自然之美。
具體地說,第一個任務是“走進九月的校園”,讓學生走進新的校園,去觀察、發(fā)現(xiàn)校園里的自然美景,并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說一說校園之美。學生帶著對校園自然美景的初步認識,進入作家作品,就會覺得很有親切感,縮短了與作品之間的距離。第二個任務是“在朗讀中體會名家筆下的自然”。可建立班級“讀吧”,讓每個學生發(fā)布自己的朗讀作品;然后讓學生根據(jù)學習支架,自主朗讀、梳理,比較、分析,組建“我們是‘朗讀者”團隊,嘗試提煉新的主題,合作展示文本中最打動人的內(nèi)容,并進行書寫、交流。這些活動推動學生成為朗讀主體,真正做到是學生自己在朗讀、在發(fā)現(xiàn)、在感受。這時進入任務三“我感受到的自然”,讓學生對比自己原有的觀察,然后修改,把作文上傳到作文空間站,大家一起交流,這時的作品就與原來的作品大不一樣,學生的觀察更仔細,感受更深刻,表達更生動。三個任務邏輯層次鮮明:學生在真實的校園里尋找身邊的美,帶著感性認知走進名家作品;在朗讀中品味文本語言的聲韻美、自然景觀的形象美、字里行間的情感美;最后走向理性表達,能用文字表達自己眼中的自然之美、生活之美。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四個方面作為一個整體,融合在三個任務的完成過程中。
二、真實情境,在言語實踐中促進學生的深度學習
學習內(nèi)容與學生熟悉的生活實際越貼近,學生就越能深度體驗,越能將新觀點、新概念與自己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建立關聯(lián),整合建構(gòu),并在言語實踐活動中遷移運用。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主題是“擁抱自然,熱愛生活”,將作家筆下的自然與學生的生活緊密結(jié)合;學習情境是“九月的校園”,學生在真實情境中,通過具體可操作的言語實踐任務,強化體驗、增進理解、自主構(gòu)建;三個任務在自然美景、作家作品、學生生活之間打開一條通道,幫助學生逐步養(yǎng)成細心觀察、勤于思考、善于表達的習慣。
首先,“校園尋美”活動激活了學生深度學習的興趣。七年級學生剛剛踏入新學校,對校園的一切充滿新奇,教師對學生的原有認知水平也是未知的。因此,通過“校園尋美”活動,學生運用經(jīng)驗、直覺、感悟,形成對學校的初步認識,增強心靈歸屬感;教師可借此了解學生觀察、表達生活的習慣,收集、處理、分析信息的能力,分享、傾聽、表達的方式,為確定初中學習起點和進入單元文本深度學習作好鋪墊。開放式、趣味化、體驗性的尋美活動,學生非常喜歡,能夠發(fā)現(xiàn)很多別人注意不到的景物,然而他們對景物的印象只是浮光掠影的,沒有真正用心去觀察、去體味、去發(fā)現(xiàn)其獨特的美。這時,帶著學生走進文本,走進作家筆下的四季美景,就更能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情感;讓他們沉浸到作品的情境中,增進對作品的理解,并主動將學到的新知識融入原有的認知結(jié)構(gòu),建立起有聯(lián)系的知識架構(gòu),提升深度理解文本的能力。
其次,自主朗讀活動使學生深度構(gòu)建成為可能。為了讓學生能夠主動進入文本,深度理解課文,我們以“朗讀”為主活動,為學生設計了一個學習支架(表1),讓學生與文本進行深層對話,去領悟作家們發(fā)現(xiàn)、表達自然之美的獨特方式,體會作家們表達的特殊情感,最終實現(xiàn)有意義的知識建構(gòu)、遷移、運用。
具體操作如下:在“建立班級‘讀吧”和“我們是‘朗讀者”活動中,學生“用誦讀來傳遞作家在文章中的情感,用聲音描畫出那些令人流連的畫面”;在“書寫展廳”活動中,學生整理積累朗讀過程中的字詞句的含義,感受文字之美、表達手法之妙。教師在學生朗讀分享時,適時作好恰當?shù)囊龑?,尤其是七篇詩文背后深層次?nèi)涵的理解與拓展;學生在這個過程中,能逐步獨立、主動、完整地閱讀理解文本,真正讀懂詩文的意思。
最后,創(chuàng)意表達活動提升了學生的審美創(chuàng)造力。當學生真正與文字進行對話的時候,才能真正走進作者描繪的大自然,走進作者的心靈世界,體悟到作者的文字運用之妙,這個過程就是深度閱讀的過程。當學生處于和作者相似的情境時,他們就會主動地像作家那樣去觀察、去感受、去表達。比如,課問下起傾盆大雨,讓學生走進雨里去觀察雨、感受雨,他們看雨的方式和用文字表現(xiàn)雨的方式就會與以前不一樣。課文為提升學生的審美素養(yǎng)提供了學習的樣例,而基于真實情境的表達與交流活動,有利于學生進行深層次的思考和聯(lián)想,對自然和生活產(chǎn)生獨特的體悟。
三、真實情境下的大單元教學,化解新教學的挑戰(zhàn)
大單元、真情境、任務驅(qū)動式學習,這些理念立足核心素養(yǎng)的培育目標,能改變語文課堂碎片化學習的現(xiàn)狀,是學生自主學習、主動建構(gòu)的新教學方式,有利于教師專業(yè)的深度發(fā)展和學生素養(yǎng)的全面提升。
首先,能提升教師大單元整體教學的意識。崔允都教授提出,“指向?qū)W科核心素養(yǎng)的教學倡導大觀念、大項目、大任務和大問題的設計,其出發(fā)點不是一個知識點、技能點或一篇課文,而是起統(tǒng)率作用的‘大的觀念、項目、任務、問題,以此來提升教師的站位,改變教師的格局”。而教師依據(jù)學科核心素養(yǎng)、教材、學生等因素確定大單元教學的主題和合宜的教學內(nèi)容,創(chuàng)設真實的情境或任務,設計基于學生最近發(fā)展區(qū)的學習支架、多維度的評價方式等,能讓學習真正發(fā)生,讓指向核心素養(yǎng)目標的學習變得“有趣”“有用”“有意義”。
其次,能實現(xiàn)全體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深度學習的核心是“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fā)展”,真實情境中的大單元整體教學能夠讓每一個學生都能深度參與、高質(zhì)量完成學習任務。只要教師做到“目中有人,心中有文”,學生做到“入境與親,主動建構(gòu)”,那么每個學生的學習都有高度的自主性、專注度、合作力,個體的認知能力、心理素質(zhì)、性格特點等在深度學習的過程中都能得到和諧、全面的發(fā)展。
最后,能發(fā)揮混合式學習的最大效能。在線學習讓教師擁有更多的自由和靈活度,可以為學生定制更加個性化的學習;學生也擁有更多的選擇,可以更加自主化地學習。如果教師能將線下的真實情境與線上的虛擬情境更好地整合為一個綜合性的互動性的環(huán)境,學生就能更加自主地學習、主動地探索,將知識內(nèi)化為能力,凝結(jié)成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