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敏
【摘 要】歷史文化博大精深、包羅萬象,在復習的過程中,教師應充分利用時間軸將歷史事件串聯起來,將分散在不同課本中的相關內容加以整合,使復習過程事半功倍。
【關鍵詞】中考背景;歷史復習;有效策略
一、打好基礎對歷史復習非常重要
歷史具有時間性的特點,歷史本身是持續(xù)不斷的,處于發(fā)展變動的過程。教師在對考察歷史事件進行探究時,絕對不可以單獨或靜止地進行觀察,應將這個事件放在當時的歷史環(huán)境及歷史背景中,進行具體、動態(tài)化的分析和把握。不僅僅要弄清楚發(fā)生過的歷史事件的存在狀態(tài),還要將這個事件對現在和未來所產生的作用及影響展開來看。中學歷史課程標準明確提到:歷史的課堂教學應將義務教育的普及性、基礎性及發(fā)展性都凸顯出來,應做到歷史教學面向全體學生,為學生今后進入及適應社會環(huán)境奠定良好的基礎,為學生日后接受高級學校的歷史教育做好鋪墊。根據《考試大綱》中每年對中考命題的規(guī)定,其中的一個基本原則就是“穩(wěn)字當頭,在穩(wěn)中求變”,考試難度的系數之比為5:3:2,這其實就說明,在試卷中,基礎知識部分占大比例。這一部分所涉及的范圍是歷史學習中最基本的知識內容,但是仍有很多考生在這一部分丟失分數,這一現象其實就反映出了學生基礎薄弱的問題。扎實掌握基礎知識是學生靈活利用歷史知識的前提,更是學生取得良好成績的前提,在進行歷史復習的教學過程中,教師一定要注意抓住基礎知識,同時,還應培養(yǎng)學生愛思考的好習慣。在引導過程中,還應該重注意重大歷史事件發(fā)生的順序以及事件與事件之間的聯系。
比如:在平常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利用時間軸作為教學輔助,培養(yǎng)學生的多維時間意識,讓學生在歷史學習中,不僅關注歷史事件的過去時,也要正視這個歷史事件的現在時,還能夠著眼于此事件的將來時,深入體會社會發(fā)展過程中的歷史感。歷史,顧名思義,講述的就是過去的事件,所以,其中有很多內容對學生而言,是陌生的,且不容易理解。所以,在復習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將歷史知識內容變得更加直觀,可以適當利用文物、模型及地圖、多媒體等工具輔助教學。
二、關注時事,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
初中歷史課程標準對于學生的歷史學習能力有這樣的要求:能夠利用歷史的眼光對歷史問題和現實問題進行分析,有一定的歷史理解能力。其中的“歷史的眼光”,指的就是對歷史學的洞察力及穿透力,對社會的洞察力以及穿透力,通俗來說,是指在面對問題時,能夠看得深、看得廣、看得遠,有更加深入的看法和見解,體會到其中更加深層次的內容。這其實也就是那句俗語:“學史使人明智”。中考與學業(yè)水平測試不同,中考是具有選拔性的考試,這樣的測試題目在考查基礎知識的同時,會考查歷史和現實之間的結合點,強調學生對知識內容的探究性,更多看重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所以,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非常重要。許紀霖教授曾經說過:“歷史知識是沒有用,它不能轉化成現實的生產力,但卻是好的知識。一個人不但要學有用的知識,更要學好的知識。有用的知識可以培養(yǎng)工匠,只有好的知識才能培養(yǎng)出好的人。”這其實就在說明歷史教育的意義。所以,學生、家長及教師都應對歷史學習加以重視,摒棄對歷史的敷衍態(tài)度。歷史與現實有很多結合點,最佳結合之處就是時政熱點及曾經的周年大事記,這些往往也是試卷命題的最佳材料。比如:在之前的中考題目中,就涉及過對歐盟債務危機的考查,考查歐洲的歷史,要求學生提出解決歐盟經濟發(fā)展困惑的舉措。所以,在學習的過程中要注意關注時政熱點,引導學生利用所學的歷史基礎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培養(yǎng)和鍛煉學生的歷史思維,這也是中考歷史復習的重要目標。
三、以史鑒實,結合熱點
歷史復習教學不應停留于過去的傳統(tǒng)教學形式,不能僅是簡單地再現或復述,應與現實相聯系,抓住歷史和現實之間的密切聯系,在感受歷史事件和歷史氣氛時,發(fā)現其與現實之間的聯系,以史為鑒,利用歷史關照和看待現實,在現實中學習歷史。利用這樣的方式,讓原本枯燥、乏味、難以理解的歷史學習變得更加輕松、活潑。教師要積極研究新課標,根據實際情況及時、合理地調整復習思路,豐富教學手段,在要求學生掌握基礎知識的同時,還應有意識地啟發(fā)學生進行思考,引導學生將所學內容與時政熱點聯系起來,以歷史事件為根據,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從感性認識到達理性認識。這樣的方式,更符合和貼近中考的命題方式,更適應新課改的發(fā)展方向,能逐步落實新課改。
總結
歷史教育在于通過學習激發(fā)出學生的獨立判斷能力及情感價值取向,使學生更有責任感、有擔當。
【參考文獻】
[1]徐靜.中考歷史高效復習的策略分析[J].中華少年,201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