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文所見安托萬·布德爾(Emile-Antoine Bourdelle,1861—1929)研究出版物主要集中于法語、德語、意大利語、英語世界,其中以法語最盛。在海德堡大學圖書館中,研究布德爾的著作藏量就相當宏富,大約有70余種之多,這囊括了專門研究布德爾的專著,也包含了部分涉及布德爾的研究成果。作為活躍于20世紀早期法國美術(shù)界的重要雕塑家,布德爾的藝術(shù)人生極其立體,加之其本人善于記錄自己工作與生活中的點滴,這使得后世對于他本人的研究更趨于細化,避免了陷入對于藝術(shù)家其人及作品過度解讀的陷阱。
目前關(guān)于布德爾研究系統(tǒng)性的整理來自約內(nèi)爾·日亞努(Ionel Jianou)和米歇爾·迪菲(Michel Dufet)的《布德爾》(Bourdelle)。該書是對1965年之前布德爾研究的全面綜述,書的內(nèi)容分為三個板塊,第一板塊為:西文世界關(guān)于布氏的出版物匯總,其中包括:有關(guān)布德爾的書籍、布德爾本人撰寫的文章及圖書、與布德爾相關(guān)的插圖書籍、藝術(shù)史及學術(shù)研究中有關(guān)布德爾的討論等;第二板塊為:布德爾雕塑作品年表,此年表梳理了從1875年直至1929年布德爾生平所創(chuàng)作的雕塑730件;第三板塊為:布德爾雕塑作品圖錄。該書為布德爾研究奠定了基礎(chǔ),不過可以清楚地看到,20世紀的布德爾研究仍然局限于將布氏定義為雕塑家這個框架下進行討論。隨著學術(shù)研究的不斷推進,布德爾研究的視域也有所延伸。今日所見西文布德爾研究可以約略歸為五大類:一、布德爾傳記、檔案及生平記述;二、布德爾雕塑作品圖錄;三、布德爾通信對談錄;四、布德爾素描、速寫圖錄;五、布德爾照片集成。
一、傳記、檔案及生平記述
《作品的記憶:布德爾檔案》(La mémoire a· l·uvre : les archives Antoine Bourdelle)[1],該書收錄了布德爾的寫作內(nèi)容,包括理論文章、散文、詩歌、個人筆記、大茅屋畫室授課講義等,涉及了他的委托工程、手稿、復制照片、通信等,揭示并印證了他和同時代藝術(shù)家及作家的人際關(guān)系脈絡(luò)。
與此書同為一個系列的檔案書籍另有五本。
《在路上:旅行筆記與交往(1901—1927)》(Chemin faisant, Notes et relations de voyages (1901—1927))[2],布德爾喜歡在旅行的時候做筆記,他會不停地將自己的感受記錄下來,慢條斯理地寫下旅行中的真實感受。書中記錄了布德爾從比利時直到法國南部鄉(xiāng)間的漫游足跡,還有他在歐洲各地參觀博物館的感受。他的妻子及女兒羅迪婭(Rhodia)在旅途中陪伴他。
《大茅屋藝術(shù)學院課程》(一、二)[Cours et Lec·ons a· lAcadémie de la Grande Chaumie·re, Tome 1/ Cours (1909—1910) ; Tome 2/ Lec·ons (1909—1922)][3],眾所周知,布德爾在1909—1929年間,執(zhí)教于大茅屋畫室,他將自己的藝術(shù)造詣與激情投注在了對于青年藝術(shù)家繪畫及雕塑的教學之上,此書也是布德爾內(nèi)心的真實寫照。該書分為兩卷,第一卷為1909年至1910年的課程體系;第二卷為 1909年至1922年每節(jié)課的具體內(nèi)容。
《布德爾與我的人生》(Ma vie avec Bourdelle)[4],這是布德爾的妻子在年近八十歲時撰寫的回憶錄,她用最生活化的語言描繪了她與布德爾之間的逸聞趣事,包括與布德爾一起在其工作室共度的時光,還提到了布德爾與卡米耶·克洛岱爾(Camille Claudel)、伊莎多拉·鄧肯(Isadora Duncan)、阿納托爾·弗朗斯(Anatole France)、阿里斯蒂德·馬約爾(Aristide Maillol)、奧古斯特·羅丹(Auguste Rodin)、薩卡·圭特瑞(Sacha Guitry)、亨利·柏格森(Henri Bergson)、安德烈·蘇亞雷斯(André Suarès)、埃米勒·維爾哈倫(Emile Verhaeren)、保爾·瓦萊里(Paul Valéry)、安布魯瓦茲·沃拉爾(Ambroise Vollard)等人的親密關(guān)系。
此外,還有出版物《永恒的畫室:散文與詩》(Latelier perpétuel : proses & poésies, 1882—1929)[5]。
二、布德爾雕塑作品圖錄
布德爾雕塑作品圖錄是關(guān)于其出版物中比較大宗的一類,這類圖錄除了梳理布德爾的雕塑作品,也從學術(shù)研究層面推進布德爾的雕塑研究,相關(guān)圖錄附有法國學術(shù)界的最新研究成果。例如《布德爾與古代:現(xiàn)代激情》(Bourdelle et lantique:une passion moderne)。
三、布德爾通信集及對談錄
《安德烈·蘇亞雷斯與布德爾通信集》(Correspondance[de] André Suarès et Antoine Bourdelle)記錄了法國詩人安德烈·蘇亞雷斯與安托萬·布德爾的通信[6]。安德烈·蘇亞雷斯是一個對藝術(shù)充滿激情的詩人,而布德爾是一位擁有詩人靈魂的藝術(shù)家。這本通信集是二人真摯友誼的見證,同時也是一條將文學與藝術(shù)連接起來的紐帶。這本書是為紀念布德爾誕辰100周年而出版的。蘇亞雷斯與布德爾首次相遇是在1921年底,通過他們共同的朋友,瑪麗·多爾姆瓦(Marie Dormoy)。但布德爾大約在1911年就通過蘇亞雷斯的書《這就是人類》(Voici Lhomme)了解到他了。在他們相識之后,二人經(jīng)常在布德爾家中聚會,蘇亞雷斯還為其彈奏巴赫與貝多芬。貝多芬英雄般的靈魂深深地吸引著他們,布德爾在其一生中共創(chuàng)作了21座《貝多芬胸像》。[7]
《羅丹與布德爾通信集:1893—1912》(Correspondance : 1893—1912)一書收錄了羅丹與布德爾之間近300封相互通信的內(nèi)容[8]。這些信件記錄了近20年(1893—1913)間,羅丹與布德爾關(guān)于世界、生活與藝術(shù)的交流過程。在兩位藝術(shù)家筆下,我們可以讀到那些游走的歲月,以及他們在人生中遇到的問題、疑惑甚至膽怯。他們談及大理石像的尺寸,以及不能在截稿期前完成創(chuàng)作的焦慮,還包括一些財務(wù)問題和美學上的建議等。這是一部書寫的藝術(shù)史,也是兩人互相合作、互相幫助的見證。
四、素描、速寫、插圖及其他
《安托萬·布德爾:……僅僅是畫稿》(Antoine Bourdelle :... que du dessin)[9],此書的出版基于布德爾美術(shù)館在2011年為紀念布德爾誕辰150周年所策劃的展覽,布德爾存世素描、速寫高達7000余件,所以素描、速寫構(gòu)成了其創(chuàng)作生命的一部分。
《從浮雕到文本:布德爾插圖作品目錄》(Du Relief Au Texte : Catalogue Raisonné Des Livres Illustrés Par Antoine Bourdelle)[10],這本畫冊囊括了布德爾一生為圖書所做的所有插圖,其中包括一些未公開刊印的插圖。
《布德爾與舞蹈:伊莎多拉與尼金斯基》(Claude Aveline and Michel Dufet. Bourdelle Et La Danse)[11],這本書收錄了布德爾晚年為伊莎多拉·鄧肯以及瓦斯拉夫·尼金斯基(Vaslav Nijinsky)所繪制的素描與速寫稿。
《以布德爾為中心:1900—1918年間的巴黎與波蘭藝術(shù)家》(Autour de Bourdelle : Paris et les artistes polonais, 1900—1918)[12],此書著重介紹了受布德爾提點或指導的波蘭藝術(shù)家以及他們與布德爾的關(guān)系。
五、布德爾照片集成
《論喧囂與騷動:雕塑家與攝影師布德爾》(De Bruit et de Fureur : Bourdelle sculpteur et photographe)[13],該書基于2016年在蒙托邦由安格爾美術(shù)館與巴黎布德爾博物館聯(lián)合組織舉辦的同名展覽而成書。主要圍繞布德爾的群像雕塑塔恩-加龍英雄紀念碑(Monument to the Fighters and Defenders of Tarn-et-Garonne of 1870—1871)展開。
1902年是布德爾藝術(shù)生涯的轉(zhuǎn)折點。他制作的雕塑群像“塔恩-加龍英雄紀念碑”,在受委托七年之后,在其家鄉(xiāng)蒙托邦落成。這一年,布德爾41歲。該作品是他第一件紀念碑雕塑,也是了解和研究其后來作品的重要參照。布德爾為了完成這件作品,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石膏小像和照片,這些記錄雕塑創(chuàng)作過程的材料到目前為止鮮有人研究。
《眼與手:布德爾與攝影》(Loeil et la main : Bourdelle et la photographie)[14],該書選取了200張屬于布德爾的老照片。這些照片與石膏像、雕塑、速寫、素描以及其他布德爾的檔案與雕塑工具等,共同構(gòu)成了還原布德爾其人及藝術(shù)的依據(jù)。此書闡明了在20世紀初布德爾與攝影之間豐富且特別的關(guān)聯(lián)。
(尹鼎為/海德堡大學東亞藝術(shù)史研究所博士生,全慧/北京外國語大學法語語言文化學院)
注 釋
[1] 《作品的記憶:布德爾檔案》,朱麗葉特·拉封 前言,佩內(nèi)洛普·居爾迪、安托萬奈特·勒諾爾芒-羅曼、科林·勒姆瓦訥、斯特芬尼·坎塔魯?shù)?、克萊爾·巴比永、梯也里·迪福萊訥、弗雷德里克·夏貝、愛洛依絲·勒博澤克 文,巴黎:巴黎博物館/灰燼出版社,2009. La mémoire a· l·uvre, les archives Antoine Bourdelle, avant-propos de Juliette Laffon, textes de Pénélope Curtis, Antoinette Le Normand-Romain, Colin Lemoine, Stéphanie Cantarutti, Claire Barbillon, Thierry Dufrêne, Frédéric Chappey, Eloise Le Bozec, Paris, Paris-Musées / Editions des Cendres, 2009.
[2] 安托萬·布德爾,《在路上:旅行筆記與交往(1901—1927)》,馬克·科比洛夫、科林·勒姆瓦訥編,朱麗葉特·拉封 前言,巴黎:巴黎博物館/灰燼出版社,2010. Antoine Bourdelle. Chemin faisant, Notes et relations de voyages (1901—1927), Edition établie par Marc Kopylov et Colin Lemoine, avant-propos de Juliette Laffon, Paris, Paris-Musées / Editions des Cendres, 2010.
[3] 安托萬·布德爾,《大茅屋藝術(shù)學院課程,卷一:課程體系(1909—1910)》,《大茅屋藝術(shù)學院課程,卷二:課堂(1909—1922)》,勞拉·德隆編,巴黎:巴黎博物館/灰燼出版社,2007. Antoine Bourdelle. Cours et Lec·ons a· l Académie de la Grande Chaumière, Tome 1/ Cours (1909—1910) ; Tome 2/ Lec·ons (1909—1922), édition établie par Laure Dalon,Paris, Paris-Musées / Editions des Cendres, 2007.
[4] 克萊帕特拉·布德爾-塞瓦斯托斯,《布德爾與我的人生》,朱麗葉特·拉封 前言,安妮·巴爾貝拉、馬克·科比洛夫編,科林·勒姆瓦訥注釋,巴黎:巴黎博物館/灰燼出版社,2005. Cléopatre Bourdelle-Sevastos. Ma vie avec Bourdelle, préface de Juliette Laffon, texte établi par Annie Barbera et Marc Kopylov, édition annotée par Colin Lemoine, Paris, ParisMusées / Editions des Cendres, 2005.
[5] 安托萬·布德爾,《永恒的畫室:散文與詩(1882—1929)》,馬克·科比洛夫、科林·勒姆瓦訥編,朱麗葉特·拉封 前言,巴黎:巴黎博物館/灰燼出版社,2009. Antoine Bourdelle. Latelier perpétuel. Proses & Poésies (1882—1929), édition établie par Marc Kopylov et Colin Lemoine, avant-propos de Juliette Laffon, Paris, Paris-Musées / Editions des Cendres, 2009.
[6] 米歇爾·迪菲、埃米爾-安托萬·布德爾、安德烈·蘇亞雷斯,《安德烈·蘇亞雷斯與布德爾通信集》,巴黎:Plon出版社,1961. Michel Dufet, Emile-Antoine Bourdelle, and André Suarès. André Suare·s Et Antoine Bourdelle, Correspondance. Paris: Plon, 1961.
[7] 參見西德尼· D ·布勞恩,《安德烈·蘇亞雷斯與安托萬·布德爾:瓦特斯與皮格馬利翁》,載《法國評論》,第37卷,第1期,第1部分(1963年10月),41—46頁。Sidney D. Braun. André Suare·s and Antoine Bourdelle: Vates and Pygmalion. The French Review, Vol. 37, No. 1, Part 1 (Oct. 1963), pp. 41—46.
[8] 奧古斯特·羅丹、埃米爾-安托萬·布德爾、科林·勒姆瓦訥、維羅尼克·馬蒂烏西,《羅丹與布德爾通信集:1893—1912》,巴黎:伽利瑪出版社,2013. Auguste Rodin, Emile Antoine Bourdelle, Colin Lemoine, and Véronique Mattiussi. Correspondance: 1893—1912. Paris: Gallimard, 2013.
[9] 埃米爾-安托萬·布德爾,《安托萬·布德爾:……僅僅是畫稿》,巴黎:巴黎博物館出版社, 2011. émile Antoine Bourdelle. Antoine Bourdelle : ... que Du Dessin. Paris : Paris Musées, 2011.
[10] 埃米爾-安托萬·布德爾,《從浮雕到文本:布德爾插圖作品目錄》,巴黎:布德爾博物館出版社,2009. émile Antoine Bourdelle. Du Relief Au Texte : Catalogue Raisonné Des Livres Illustrés Par Antoine Bourdelle. Paris : Musée Bourdelle, 2009.
[11] 埃米爾-安托萬·布德爾,克洛德·阿夫林訥、米歇爾·迪菲,《布德爾與舞蹈:伊莎多拉與尼金斯基》,巴黎:Arted出版社,1969. Emile Antoine Bourdelle , Claude Aveline and Michel Dufet. Bourdelle Et La Danse : Isadora Et Nijinsky. Paris: Arted, 1969.
[12] 艾莉茲別塔·格拉布斯卡,《以布德爾為中心:1900—1918年間的巴黎與波蘭藝術(shù)家》,巴黎: 巴黎博物館出版社,1996. Elzbieta Grabska. Autour De Bourdelle : Paris Et Les Artistes Polonais, 1900—1918. Paris: Paris-Musées, 1996.
[13] 克羅埃·泰奧,《論喧囂與騷動:雕塑家與攝影師布德爾》,巴黎: Le passage出版社,2016. Chloe· Théault. De Bruit Et De Fureur : Bourdelle Sculpteur Et Photographe. Paris: Le Passage, 2016.
[14] 埃米爾-安托萬·布德爾、維羅尼克·哥特林,《眼與手:布德爾與攝影》,巴黎:巴黎博物館出版社,2000. Emile Antoine Bourdelle and Véronique Gautherin. LOeil Et La Main: Bourdelle Et La Photographie. Paris : éd. Des Musées De La Ville De Paris, 2000.